APP下载

浅析侠文化中的“隐逸”之道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隐逸侠士侠义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感慨于蘧伯玉的理智果敢,并认为这才是君子所应有的模样——这其实也是儒家思想里的待时之隐,个人的或仕或隐,是与国家政治命运息息相关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儒生们的隐,是身不由己的。而与儒生们的身不由己不同,另一类人的隐则是遵从自己内心真实意愿的,这就是侠士。

事实上,侠士的归宿也无非只有两种:出或隐。而侠士的出,则又有生或死两种结局。侠士出而生的典型代表,应该算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黄蓉夫妇了。他们的侠义是大家公认的,是称为“大侠”的典型,是以诚信、责任、民族大义为基础的,是能为国、为民、为正义而舍身成仁的大侠,是宽容、憨厚、尊重人的生命的大英雄。文中的郭靖生性单纯刚直、重孝义、爱国。黄蓉冰雪聪明、多才多艺、博古通今,处处保护郭靖,两人都心甘情愿为抵抗大金而同生共死。金庸先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恐怕更多的说的是这二人了吧。但是,郭靖黄蓉二人在出仕之后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黄蓉,在与郭靖结为夫妇共同为朝廷效力之前,古灵精怪冰雪聪明的侠女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在此之后,整个人变得比老实木讷的郭靖还要保守甚至有些愚蠢。而且,郭黄二人在为朝廷效力之后,就连行侠仗义都要有所顾忌,实在与当初行走江湖之时的洒脱有着天壤之别。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正是郭黄二人的出仕,导致了他们自身侠义之气的消磨乃至丧失。

侠士出而死,则应该分开来看。有自愿赴死的侠士,也有为朝廷所戕害的壮士。自愿赴死的侠士自古以来数不胜数,单单是在太史公的《史记》里,典型的就有刺秦王荆轲和刺赵王的豫让。虽然这二者都是刺客出身,但是他们都是在明知自身性命不保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行刺国君,这也是侠义的一种表现。因此,二人愿意为知己者去做几乎不可能的事,继而慷慨赴死的大义凛然,也就最为太史公所钦佩。出而死的另一类代表,就显得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了。这就是《水浒传》里以宋江为代表的被朝廷招安的一众侠士。不管是被赐死还是主动自缢,这个悲壮的结局也恰恰说明了政治之于侠士,是一个不可触碰的禁地,至于原因,笔者随后也会说到。

在笔者看来,侠义之士最好的归宿莫过于隐逸了。因为正如前文所说,选择出仕的侠士们,不管是生是死,最终都是与侠的本意相背离并且渐行渐远的。而说到侠士之隐,就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巨子墨子。虽然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一样,在主流上都属于入世思想。但是由墨子所开创的墨家学派,也对隐逸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墨家人物任侠使气,仗义执言,因此“墨子之门多勇士”,注定了墨家门人的崇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则注明了墨家幻想人格的侠肝义胆。墨家思想直接影响并形成了后世的侠士与侠文化,并进而影响到隐士文化,形成了许多亦侠亦隐者。作为墨家的首任“巨子”,墨子在后人心目中是一个具有大侠风范的人物。但是,在诸侯纷争的乱世,他“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为那个时代付出了自己的所能之后,墨子最终选择了隐退。墨子,既是一个兴利除害的有着仁爱之心的侠士,又是一个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隐者,堪称侠隐之祖。思之至今,我们不难发现,金庸小说里的侠士,更多的也是选择隐退为自己的最终归宿,如《倚天屠龙记》里,把明教拱手让给朱元璋的张无忌,《笑傲江湖》里,手握众生性命却甘愿居陋巷鼓瑟弹琴平淡生活的任盈盈令狐冲。

不管侠士是出还是隐,同样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隐。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侠士隐退的原因是源自道家淡泊名利逍遥于天地之外的隐逸思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而事实上,关于隐逸的原因,如果深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不止是侠士们一心向道这么简单。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侠士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隐退,正是在社会外力的作用下,自我选择的归宿。在笔者看来,使得侠士功成身退从而隐逸江湖的原因主要由三个。

其一,侠士是与正统政治格格不入的一类人。从有记载可追溯的春秋战国可是,侠士与政治似乎就是一对相反相生的词——涉足政治的侠士们,下场多半落魄,更有不少人做了政治的牺牲品,如荆轲豫让。那些全身而退的侠士,多半也是远离政治纷争的。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我们称之为侠士的那一类人,他们有着与正统政治完全不同的行事方式。他们惩奸除恶不是为了哪个君主、政权或政治集团尽忠,而是出于侠的正义准则。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那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墨家在战国时期是以非政府性武装集团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墨家团体的行事准则不是出于政治考量,而是出于义。巨子孟胜为阳城君镇守城池,只为一句许诺,就出现了“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的壮烈场面。另一个代表性事件就是之前所说的,梁山泊诸英雄已经同意了朝廷的招安,却依然被朝廷戕害的事件。古代的君王宁愿宠信狡诈的奸佞小人,也不愿意重用这些侠士,李逵动不动就大吼的那句:“真不痛快,还不如回梁山去造他娘的反,或者夺了皇帝老儿的座位。”,这正是身居高位的封建皇帝最见不得的一种人,他们有能力制造动乱,却又不服从政治规则。本就与全天下为敌的君王,怎么能容忍侠士这类人涉足政治呢!所以,被朝廷招安的梁山好汉们落得如此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侠士们的坦荡和自由,是不能适应官场的尔虞我诈和黑暗的。一旦侠士们涉足政治,要么以身殉道义,要么就变得平庸从而失去侠义之气。因此,侠士们的内在特质是与正统政治格格不入的。

其二,侠士的个人力量有限。依然要从墨子说起。身处战乱频繁的时代,墨子纵有“兼相爱、交相利”的崇高社会理想,也无法在乱世之中凭借一己之力改变现状。其实不止是侠士如此,古代那些隐退的士人们多半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才选择出世的。侠士们可以拯救一个人、十个人、百十人的性命,却无法拯救苍生。因此,在古代,侠士边游边隐也是一种常态。他们往往在惩奸除恶之后,出于种种原因考虑,会离开这个地方前往下一个地方,然后继续锄强扶弱,继续前行。改变社会现状的都是擅长政治游戏的人,侠士们只是去帮助弱者。

最后,侠士不愿意受名利的羁绊。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侠士们不愿意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因此才选择隐退。《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把明教交给了朱元璋,自己功成身退。这何尝不是一个大侠最好的归宿呢?张无忌深知朱元璋的政治才能,更是明白自己的处境,名利于自己而言更像是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何况伴君如伴虎,最好的结局便是在最巅峰功成身退。

以上三个关于侠士隐退的原因,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一个:真正的大侠是与政治保持距离的人。侠士本身就是讲求勇、信、义的人,与虚伪狡诈的政治不能共生。因此,功成身退也就成了侠士们最好的归宿了。

[1] 刘帅池. 儒侠文化——儒学文化与侠文化的结合[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01):151-152.

[2] 王学振. “武”的退隐和“侠”的张扬:论老舍与侠文化[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06):33-37.

[3] 赵言领. 从侠文化到类型小说——武侠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 杨经建. 侠文化探微[J]. 中华文化论坛,2003,(02):73-78.

猜你喜欢

隐逸侠士侠义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竞技活动
展浩然之气,昭侠义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