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桃源可安心
2019-02-28马松茂
马松茂
蓝田山石门精舍
王 维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山前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见觌。
这首诗宛如一篇山水游记,写景冲淡精致,叙事简练传神,抒情自然率真。
前八句为一层,写水上之游。起句寓情于景,奠定全篇的基调。落日熔金,山明水秀,荡舟绿波,随风而行,是多么闲适惬意。三、四句议论,点明出游时欣然沉醉的心境。因为一路赏玩奇景,不知不觉就顺水远航到了水源头。第五至八句,描述舟行所见。五、六句写远望之景:高木入云,蓊蓊郁郁,遮天蔽日,林深径隐,恍惚间去路难觅。一“爱”一“疑”,将游者内心的一喜一惊的情感波动形象地传达了出来。七、八句写近察之状。原来,重峦叠嶂,清流九转,山前山后是连通一片的。一“安”一“偶”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时而狐疑时而豁然的心态。此情此景,诚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十二句为一层,写弃舟登陆。“舍舟”二句又启一重新境界。“理轻策”三字足显诗人之轻松自在,意定神闲,令人想见其虽扶杖而行却身轻似燕、步履如飞、飘飘欲仙之态。“果然惬所适”一句直抒胸臆。果真要去的这个地方是如此让人快意自适,这就表达了诗人对蓝田山水的情有独钟。一个“惬”字挈领下文十句。题为“蓝田石门精舍”,因此有关“精舍”(僧庐)的环境、人事该是诗歌的浓墨重彩之处。且看诗人以赋笔铺写山寺景象:老僧四五,休于松柏浓荫之下,好不逍遥。这是诗人所羡慕的生活。天还没亮,僧徒们就忙起了早课;夜色阑珊,僧徒们还在做夜课。深林杳杳,空山寂寂,唯有林泉淙淙,梵音缕缕,不绝于耳。在这样的空寂的山林中,无论暝宿长林,还是焚香夜卧,你都可以浑然忘却尘世中所有的尴尬和龃龉、所有的烦忧和苦痛。诗人写景,声、光、色、相都极精细地纳著毫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实为全诗出彩之句。这两句对仗工稳,意境澄澹。涧边野芳发而幽香,山尖明月影印岩壁;嗅觉、视觉、触觉交融一处,呈现出鲜明的立体空间感。“袭”“映”二字化静为动,透露出大自然静谧中的盎然生机。
值得我们仔细琢磨的是“道心”二句,“道心”语出《庄子·徐无鬼》,大意是说,黄帝遇见一牧童,问他治理國家的道理,他说:治天下和我牧马有什么两样呢?只要把害群之马除掉就行了!这两句意思是:身涉世事的人,还不如远离世事纠缠的牧童和樵夫对世事看得清楚。这其中包含着隽永的佛禅理趣,“不识俗世真面目,只缘身处红尘中”,唯有心清如水,澄澈空明,才能冷眼旁观,详察世事,洞烛真相。由此,我们可看出王维消极出世思想的投影。
末尾四句写归程。山中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很想再去探寻涧中花香月映的胜景,又怕迷失路途,只好等天亮了再攀登游览。“再”“更”两字,可见其与山水之相亲。如此安静平和的世界,在诗人眼中,就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胜景一样,他期待着,红花烂漫的时节能够再一次入山游赏。“笑”字呼应上文的“惬”字,使欢快欣悦的情感基调贯穿全诗,结句以想象的画面留给读者悠长的回味。如果说前两层主要以写实取胜,这一层则多以虚笔强调此处是人安顿精神的理想居所。
整首诗层次分明。随着诗人的笔端,我们可以领略蓝田山水的清秀,可以饱览石门精舍的清静;也可以鲜明地触摸到作者乐以山水的情怀和隐逸超尘的思想。《西清诗话》说:“王摩诘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也。”而透视其清逸、闲雅的底里,恐怕还有诗人不肯与世浮沉、同流合污的清高吧!恰如空同子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人心系则难脱。”此诗高卑与否,读者自可判论,而诗中的人心、王维的山水情怀,倒是浮躁劳顿的现代人大可细细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