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民的笔记本
2019-02-28李建春
李建春
《好风来》徐勇民册页2018 年
专栏主持:传统与当代,继承和创新,本土与全球,发展与融合。或许,这些都是我们想要传达的。原湖北美术馆馆长
印象中的徐勇民老师是这么一个人:艺术家特有的迟钝、心不在焉,但是一旦涉及专业,胸有成竹。德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曾有一个说法:“我到哪里,哪里就是美院。”波伊斯曾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大型雕塑工作室讲师。我觉得徐老师也配得上这句话。因为“美院”不仅是当下,还是一种历史,是一个活的文脉的搏跳、流传。
《好纸三千》(局部) 徐勇民装置60×60×105cm 2018 年
一个活的文脉是口耳相传、心心相印的。文脉的传承需要一个文明的身体,伴随着记忆的涌动而讲述、创造……作品虽然是文脉的表现形式,但不是全部,确切地说,艺术精神才是。作为1978级“湖北艺术学院”的学子,从解放前过来的、硕果仅存的更老一辈艺术家正是徐勇民的老师,他受过他们的亲炙,这已是最后的机会。他是知青一代,经历过沧桑、贫乏,因而一生都在一种渴仰中自我提升——除了绘画,他竟然成了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如果不是出于对人文有着完整的记忆,他不会在众人眼皮底下不知不觉地做这件事情。这个背景的深度,以及他早年载誉的艺术创作,随着时间推移,让我越来越感到,这才是贴近我们自己的奥秘。岁月和天赋的馈赠有时是出人意料的。任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十余年,如范迪安所言,管理成为他的主业,自己的专业反而是忙里偷闲的副业。他再也没有时间从事制作性的创作。根据过去的情况,他的几乎每一幅重要作品必得奖,这是他在艺术上显而易见的损失。然而真正的艺术家自有办法。那一颗文心——艺术家之心会大而化之,以面具、跨界的方式表现出来。
《草木莽莽》徐勇民紙本设色190×247cm 2018 年
这十余年下来,徐老师竟成为一位“笔记本艺术家”。他到哪里都会带着笔记本,在参观中,甚至在开会和指导工作时,他会把情景、感触、幻想以速写方式记下来。他用硬笔、毛笔做他的艺术实验,有些画稿看起来像是抽象作品的构思,然而,它们在本子上的状态又是自足的,这就是他的条件允许做的也暂时只能以这种方式。他在参观博物馆、洞窟或研究前辈应酬同行时做的笔记、戏仿,同样,也由于他精深的功夫而立即具有一种自足性。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开放的艺术家。回顾艺术史,还没有一位大艺术家在这么长时间内,让自己处于受外界影响的状态。在美院的教师中,他似乎是唯一没有条件“认真”画画的人,他的作品的形态颇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寓艺术”(Apartment Art),被迫在私人空间中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当然是,凡经过他心、手过滤的都成为有意味的,他的画稿具有艺术感爆棚的品质。十几年下来,笔记本一大堆,而且形态不一,具有“作品性”,他细心地在扉页上记下使用的始终时间。笔记本上除了画稿,还有札记、发言提纲之类。由于见多识广,他讲究笔记本的艺术形态,尽量用毛笔在上面打稿,因而一出手即成为某种书法作品——真正的书法其实都是在应景、即兴中产生的。关于笔墨,徐老师书法好,自会用线而强调面,底气来自敦煌壁画,及民间美术和其他艺术类型,而不是中国画。讲究画稿题材的连续性与笔记本物质形态的关系,这是他发明的当代册页——中国画的形式之一。
《暾将出兮东方》纸本设色190×247cm 2018 年
批准、策划、主持展览、交流和接待是他任湖北美院院长时职责内的事情。徐勇民的不同之处是他动笔的勤奋,能够把“艺术事业”中的综合判断力诉诸文字,因而形成了这些难得的文献——称为“文献”,是在艺术史的意义上,他为前辈艺术家,比如张肇铭、王霞宙、唐一禾、张振铎、杨立光、刘依闻、周韶华、谢珍珠、邵声朗等写的文章(往往是展览序文),代表时任院长的官方态度,他的评价既是公共的,也是个人的,必为被写者或其后代所珍视。他所处的位置使他成为历史与当代之间的枢纽。他的眼光也不全是出于个人,很多东西是送到他面前,要他表态,因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代表一个公共的声音,在“评价”的层面上。他的散文、评论就是在这个框架内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用自己的一颗文心,把这个机缘或集体的智慧充实。这有点像公共艺术,与特定的场所、主题、甲方要求密不可分,因而将个人性压至最低,个人性成为公共性的润泽,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古典艺术的伟大就是这么造就的。
《2011.壹壹.06.04-07.09.052》徐勇民纸本20.9×28.5cm 2011 年
综览、回顾徐老师的艺术生涯,我惊异地发现了几个令人钦羡的特质:首先,他有完整的家园感,似乎没有经受现代性的身心撕裂,他“文革”期间下放天门,却能将贫乏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望;改革开放初期入学,那年代的“专业”划分还没有割裂人文记忆的完整性。因而他在持续的自我教养之后能够达到全面,成为一位散文作家。其次,作为中国画家他似乎没有压倒性的师承,这让他能够运用天赋自由地创造,并且成名。他的天性不是革命性的,而是修正的,他的早期作品凭着天才的艺术直觉,把目光转向他自己那代人的生活,给当时的艺术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现在看来,他似乎提前表现了城市中产的优裕心态。他的艺术实际是为当代知识分子“塑造崇高”,而不是在强大的中国左派传统下“创新崇高”。这是他的艺术特殊的地方。因为是向前看的,给他带来了一种生长性,但也迟迟创作不出“决定性”的作品。第三个特质更罕见:在持续多年的行政工作之后,他还能够“回到”艺术中,并且显示出惊人的创造力。通常情况下,做行政会消磨、钝化艺术思维,他的“笔记本艺术”已表明:他是一个饱受灵感压抑的画家,不知不觉中竟做了近二十年的画稿准备,那么他近年在抽象艺术中出人意料的创造,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显然是方兴未艾,令人期待。
《2010.壹零.11.30.020》徐勇民纸本20.9×28.5cm 2010 年
他实际上已做了一个准备,理论的准备,并且具有普遍性、前瞻性。《中国绘画与中国画》这篇文章,作为他改革中国画的方案,简单地说,就是以“中国绘画”覆盖“中国画”(我没有用“替代”这个词)。转述、分析如下:“中国画”冠以国名,称谓界定出自与其他画种之别,多年来,我们从中体会到模糊的荣誉感远大于它精确的视觉定义——问题的缘起。从艺术样式特质看,中国画具有视觉表现元本价值,即原创性和纯粹性。原创性在于,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透视(当称为“游观透视”)。纯粹性是指符号表征明晰,具有超越模拟物象的视觉语言特质,如线描、墨分五色等。当代中国画家的实践形态:一、自在的表现形态,实际是固守传统的符号和程式,自得其乐,不思变革。二、干预性表现形态,即追求视觉内容、符号等的陌生化,介入生活现实。那么何谓“中国绘画”呢?泛指整个中国艺术史的遗产,和此遗产可能、也正在分娩出的,在当代情景下创作、与油画等外来画種有区别的绘画样式。徐老师基于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注意“中国绘画”的遗产,远大于创作主体为文人画家、媒介限于笔墨宣纸的那一部分“中国画”,而把眼光投向包括佛教道教壁画、版画、漆画等民间美术乃至年画、剪纸等诸多“中国绘画”的实际存在。徐老师否认中国画家对宣纸等媒介的专享权,因为外国人显然也可以使用,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在这里必须建立从“中国画”到“中国绘画”的单线联系——如果不是为了解决“中国画”的问题,“中国绘画”的提法毫无意义,因为中国油画、中国水彩等也属于“中国绘画”,这就等于取消了“中国画”。
《高丘四望》纸本设色200×279cm 2018 年
结合他在“闻香识故”(徐勇民《新建文档》一书中的第二辑)中有意无意呈现的艺术谱系和架构,问题其实还在于“中国”的称谓这个“模糊的荣誉感”,而不是“精确的视觉定义”。架构的第一步:徐老师已暗示一个真实的个体从事视觉艺术的元本动机,即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对器物及世界整体的、亲切的感受出发,进入视觉艺术的特殊样态,这个思想很当代。第二步:对于中国艺术某个传统的“私淑”。以谦卑的心态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找到可能属于自己的方面。徐老师个人景仰吴门画派,但是他在“遗其貌”之后没有解决如何“取其神”的问题(还需不需要“取其神”?)。第三步:建立起对中国文化正本清源的皈依感,和面对中国现代实际传统的坦然。这一步应该做,但以何种方案做这是开放的。徐老师个人的倾向(假如说这是他的倾向而不是偶然的话)是文化和革命双重的正统。
《日光明炤》(局部)徐勇民宣纸、亚克力2018年
再引申就是我的“新人文”方案了。中国画问题的解决当从“干预性表现形态”出发,进入“自在的表现形态”。也不是说一定要忠实于特定媒介。完全可以在“中国绘画”的视野之内,找到一条足以诚实面对社会现实及切入多种语境的艺术途径。“干预”就是“面对”带来的陌生化,就是创造,这意味着要放弃某些早已缺乏现实基础的笔墨符号,从中国人生活和现代史中汲取、提炼新的符号,及个人化图式。解决方案离不开某种抽象——对此徐老师已在他的笔记本中做了多年的实验。需要从书写、媒介、情景、心性等诸方面综合考虑,因为现代性的特征就是分裂,当代中国艺术(不是中国当代艺术)建立在现代性之上,当以分裂克服分裂,既然完整的“自在表现形态”已回不去了,但是在“干预”之后重新进入“自在”也是好的——这也是中国艺术的精神之一。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