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阳:这个辣妈真酷!
2019-02-28家幸
家幸
大海成就了她的事业
大海对于巢阳,有谜一样的吸引力。
如果她去海边城市出差,无论行程多紧,她都会抽空到那个城市的海滨走一走。如果机场建在海边那就更好了,哪怕离赶下一趟飞机只有10分钟的闲暇,她也会挤出5分钟与海独处,闻闻海的气息,倾听海浪的歌唱,用目光追随飞向天际的海鸥,感受大海带给她的宁静与自由。
她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因为她的工作——海洋科学观测,就是和大海为伴。放眼全球,从事深海3000米以上观测的人也屈指可数,而力学专业毕业的巢阳之所以进入这一领域完全是因为缘分。十年前,巴厘岛发生海啸为我国政府敲响警钟——中国必须建立一套自己的海啸预警系统。恰巧巢阳从美国归来,机缘巧合下,她接触到了这一领域,并深深喜欢上了这一行。
对大海的天生热爱自然是主要动因之一。18岁她第一次打工赚了钱便迫不及待地去青岛看海。夜里,天空繁星点点与广阔无垠的大海水天相接,她站在海边感到深深的触动,油然而生的是敬畏与好奇。“海的颜色富于变化,生物多姿多彩,充满了奥妙与魅力。人类对海的了解只有5%,有太多的领域等待我們去探索。”她说。世上没有哪一本指南能告诉她如何应对海上的所有风险,这份工作挑战性十足!恰巧,挑战十分对她的胃口。小的时候,她总是跟着大自己6岁的哥哥和他的玩伴们一起爬树下水,逮鱼摸虾,捉鸡打鸟,和男孩子一样顽皮。而现在,小小的身躯面对着波涛起伏的大海,她毫无惧色,有的尽是紧张与兴奋。
未知带来意外,意外却也给了巢阳机会去开创众多传奇而富创造性的第一次。
风浪的挑战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巢阳跟着船队出海布放海啸预警系统监测仪。海面微澜,处于3到4级海况,船队面临着当天是否要布放的选择。这次布放动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海监旗舰号,并且邀请了中美专家的共同协作,一次布放花费高达几百万元。在到达站点当天,正赶上4米多的大浪,在不停摇晃的甲板上,大家成功地将海底压力感应器布放到了水深4000米范围只有几平米的平坦海床上。期间她由于呕吐,全程都是半躺着协调前甲板布放人员和驾驶舱配合的。整个团队的敬业与合作无间给巢阳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也让她对这份事业充满了敬意与使命感:海啸如同地震一样无法预测但是可以预警。而预警系统好比在大海的深处“诊脉”,在海啸潜行而过的一瞬间抓住它,为人们争取到约四个小时救援准备。四个小时,意味着能挽救多少条生命啊!
巢阳常常感叹大海浩瀚无际,人乃至千吨万吨巨轮置身其中也会显得及其渺小,微不足道。然而一些海上作业却又是乱中取静,无比神奇。海啸预警系统中一个重要部件就是海底压力器,布放于3000米4000米乃至6000米水深的海床上,两年过后需要回收打捞。原理是通过声纳传播信号发送到压力器辅助设备释放器,释放器接收指令后释放上浮。那么声纳信号又是极其微弱精准,在呼叫时需要关闭船只的发动机保持安静,甚至于在甲板的左右舷放置水下200米左右的探头都会有决定性的区别。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界的广大与微妙的相对性在这里是如此真实的反映出来。
不仅是风浪,布放计划还会受到一些不可控的人为因素影响。在一个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合作项目中,正当船只带着高精尖的监测仪行驶到既定的地点准备布放时,斯里兰卡政府被反对派推翻了。在布放的前一天他们得到通知,当任政府因印度方面的反对,放弃了布放计划。难道真的要空手而回了吗?要知道实时观测数据对海洋研究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虽然计划受阻,但要是竭尽所能找到合适的站点进行布放也算不虚此行了。他们召开了紧急会议,群策群力想到了西沙南海的一处富有争议的站点,新计划迅速成形。然而意外也是意料之中,一个多月后信号中断了,GPS显示浮标发生了偏移。这意味着它被附近的渔船破坏拖离了站点。这在深海实时观测中是司空见惯。恶劣的海况,渔船的破坏,其他过往船只的撞击……都是破坏观测计划的不可控因素。一个造价高昂的监测系统能在一年中不间断地发回数据已属幸运。所以,巢阳说:当看到实时数据按计划源源不断地传回时,首先想做的事就是感恩,感恩大海给予她的运气,感恩大海成就了她的事业。
滑水圈一姐
离开了工作,她心里想的还是海。
每年夏天,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滑水。一有空,她就会带着滑水板去滑水场,在水面上享受滑行与跳跃的乐趣。
在滑水场上,满眼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女性本来为数不多,她这个生龙活虎的样子站在那儿特别显眼。人们在猜测她的年龄。一次,一位小男生终于按捺不住,问道:“姐,你到底是哪年的?八几的?我是89的,你呢?”她反问:“那你妈哪年的?
对方答:“我妈69年的”。
她笑着答道:“那我就是你妈的姐!”……留下对方一脸惊讶。
蹬上滑水板的一瞬间,她就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自己是三个孩子母亲,她的眼里只有水面。
滑水是和儿子一起跳进的 “坑”。儿子练单板的时候才六七岁,板比人还高。她去青训营看儿子训练。单板滑过水面,激起一排排的水花,她看得入了迷。从此,她也带着板和儿子一起去滑水场了。
第一次踩上单板,从早上到晚上,她练了一天,也摔了一天,筋疲力尽,可惜连出发都成问题。虽然被“虐”得厉害,她却从中找到了乐趣:滑水的感觉很像滑雪,而滑雪一向是她的最爱。她早年在美国旧金山生活了近二十年,年轻的时候和朋友上山滑雪。那时单板滑雪在美国还刚刚兴起,大部分雪场没有提供甚至禁止单板滑雪。第一次滑单板她摔得七零八落也就没有继续。回国后,生了老三以后,她无意间又随朋友到北京的滑雪场试滑了单板,同样摔得天昏地暗,但区别是这次再也没有放弃,从此痴迷。
滑水也是如此,一尝试便疯狂地爱上了它,受挫与伤痛再也无法阻止她像个孩子那样和水疯玩。她说:“如果这项运动是别人硬要你学的,那么我也算尽了努力,有所交代,可以喊停了。但是我脑中想的都是:我怎么就做不了呢?”自认从小协调性差的她不服气,一次次地站在单板上,出发再出发……终于她也能踏水前行,体会水花在身后绽放的乐趣了。自此以后,每年她的滑水板与滑雪板无缝连接。
渐渐玩久了,她不再满足速度带来的快乐,还想学技能,玩出更多的花样。挑战升级,更多的伤害随之而来。韧带拉伤甚至撕裂最常见,她还曾被时速30公里的单板打过嘴,鲜血直流。但是,她从未想过放弃,而是乐此不疲地一遍遍纠正着自己不够完美的动作。
她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对这项运动有那么大的念想?“最大的动力就是喜欢吧。只要乐趣在,我就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无论多费力也要执着地把它学会,这是一种任性、孩子气,但也是天性使然,我也不想改了。”她认真地自我剖析道。持有梦想,坚持梦想,单纯因为喜欢而不是为了第一而才去付出,结果反而有了惊喜。在滑水圈,她几乎拿遍了所有奖项,赢得了“滑水一姐”的称号。她变得更自信了:这个年纪我还能追逐自己的梦想,敢于去挑战同龄人不敢做的事,这个过程让我看清只有自己才会是自己的敌人。
和孩子是对手更是朋友
这份惊喜不仅仅是比赛成绩的第一,受到赞助商的青睐,而且因为和儿子一起玩滑水和滑雪,她和孩子不仅是母子,更是对手和朋友。因为,所以,用她的话说,他们一直疯玩在一起,训练在一起,比赛在一起。
和孩子去野的时候,她就是个孩子。
儿子六岁时,她拉着孩子和自己上雪场。她不像其他母亲那样寸步不离地守在孩子身边,陪他训练,而是把孩子放在初级道的魔毯上,让他自己尝试、摸索,自己则上山去中级道、高级道疯玩。这种看似不靠谱的方法倒是把儿子培养成了一名靠谱的赞助滑手。
在滑水场上也一样。一次她和儿子一起去松花江参加尾波比赛。那天正好降温,两个人没穿防寒服,寒风一阵阵吹,他俩在江边冻得瑟瑟发抖。晚上,儿子发烧了,她一打小算盘却乐了:这次尾波比赛男女同组,儿子名次一直排在我前面,他去不了了,我的名次能上去了。她给孩子服下了退烧药:“你躺着,我去比了,给你赢个名次回来。”说着她拿着板,信心满满地出了门……
场下他俩又成了朋友。儿子滑水玩得比她好,常会和她一起切磋动作,帮她调板,甚至做她的老师,给她指导。有时,儿子一个人去滑水场练习,朋友见到他打完招呼后,紧接着第二句话:你妈呢?因为滑雪,他俩有很多共同的朋友,一块儿聊天,一块儿开玩笑,一块儿塞着同一副耳机倾听rap歌手的音乐。前阵子,有位他俩喜欢的流行歌手去世了,儿子和她谈了很久,分享感动与悲伤。
运动,让他俩有了更多的交集,让她走进了十几岁男孩的内心世界,真正地懂得对方,感受他的激情与叛逆。所以,担心熊孩子的叛逆期焦虑?她根本没有这种烦恼。
共同的爱好让他们成为了真正亲密无间的朋友。
巢阳说:无论是进入海洋实时观测的事业,还是进入滑水的领域,看上去都是偶然的机遇,然而细细一想却隐藏着必然。是内心的热情给予了她动力,指引着她前进。哪怕这事看上去多难,多不靠谱,她依然会向前走,相信奇迹,创造奇迹。这沿路的风景,西沙群岛的碧海蓝天或是北海道雪满山顶,在经历过,被震撼过之后,都成為她满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