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校园规划设计
——以临沂市工业学校为例

2019-02-28梁启龙陈海涛徐明智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组团临沂市规划

梁启龙陈海涛徐明智

(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

0 引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科技革新的产物,是国家工业化的直接推动力[1]。在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和转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等问题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互联网+职业教育”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精准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3]。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临沂市工业学校一直走在中等职业教育名校建设的前沿,是首批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和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但同时也面临着校园规模、产学研办学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胡冀现等针对高校校园改扩建过程中结构梳理、空间整合、文化延续等多重问题,阐述了高校校园改扩建中共生与生长的策略[4]。蔡坤妤等从重塑与生长的角度出发对学校原地改扩建实践项目展开规划设计,梳理归纳了校园空间规划、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环境、分期建设等方面的设计要点及策略[5]。Shawn等通过对波士顿和纽约大学的校园扩建方案研究,提出了针对校园土地利用、发展运营以及问题解决导向的优缺点;提出主要的行动目标包含创造新的公共空间,增加校园安全性,并提升校园与周边的外在形象[6]。

临沂市工业学校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其改扩建规划积极响应国家试点工作,将校园公共空间进行有机串接,完善校园功能体系,激发办学活力,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文章分析了临沂市工业学校的现存问题,充分注重历史传承,突出“礼乐并置”的文化内涵,秉承“山水、人文、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以“水墨山城、生态校园”为主题,规划了“一心、两点、两带、四轴、三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及公共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汽修实训区和种植试验区5大功能分区的平面布局,对临沂市工业学校进行了规划设计,有效解决了学校原有的问题和发展瓶颈,为临沂市工业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1 临沂市工业学校校园规划概况

1.1 基址现状分析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最东南部的苏鲁交界处,因濒临沭河而得名。东、南分别与江苏省赣榆、东海两县交界,西、西南与河东区、郯城县相连,北与莒南县接壤,距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足10 km,如图1所示。临沂市工业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位于临沭县城北部,紧临苍马山风景区,景色秀丽,叠翠路向南距离327国道1.3 km,交通方便。基地现状地形复杂,地势北高南低,南北高差约20 m。有2条泄洪沟从校园用地内穿过,规划时保留改造,形成良好的校园滨水景观。

高校校园建筑的改扩建是建立在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而提出的[7]。为满足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对老校园进行改建和扩建。校园一期规划总用地为1.91×105m2,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1.1×105m2,在校生规模达到7000人;校园的远期规划总用地38.4×105m2,规划的总建筑面积为18.3×105m2,规划在校生为1万人。

图1 临沂市工业学校区位及位置图

1.2 现状问题

(1)学校规模难以支撑发展需求

临沂市工业学校是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110所职业院校之一,现校园总占地面积为2.36×105m2,其中校园占地为 1.18×105m2;总建筑面积为 5.4×104m2;正式在编职工有241人,外聘特岗教师为9人;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维修电工、电工电子与自动化等15个专业,现有在籍学生为5304人。

近几年,随着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重大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学校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大,学校现有规模已难以满足学校的正常发展需求。

(2)历史文化底蕴未得到深入挖掘

临沭县历史悠久,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便是其史前文化的繁荣期,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整个校园目前对历史文化的考虑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3)学校没有充分的融入周边环境

临沭县自然环境优美,沭河纵贯南北,两岸生态原始,环境恬静幽雅,是国内少有的野水湿地,素有中国北方漓江之誉。基地北面的苍马山,为古琅琊八景之一。而现有的学校建筑及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呼应却较为薄弱,其空间联系也仅限于建筑形态方面,如图2所示。

图2 临沂市工业学校现状图

(4)学校与外部社区、企业的联系不够

学校开设了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维修电工等多种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专业,校园与外部社区、企业的良好互动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但目前学校还没有专门的实训设施,与外部的信息联系也不够充分,严重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2.1 设计依据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3)《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试行)》(87)教基字008号;

(4)《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建标 192—2010;

(5)甲方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6)临沭县建设局相关文件。

2.2 设计原则

2.2.1 整体化设计

规划着眼于校园整体环境,改造原有的校园空间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引入城市设计理念[8]。在校园改扩建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校园的现状与原有的特色空间,与周边的环境进行积极的呼应,使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共生发展[9]。结合北部苍马山风景区、基地的地形水体等自然环境来进行建筑群体设计,使建筑融合于优美的山水环境中。将校园环境成为苍马山风景区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力图塑造出临沂市工业学校标志性的建筑群体形象,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实施效果图

2.2.2 可持续发展

新建校区规划设计对老校区的传承与发展是必须遵循的原则[10]。设计考虑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建立动态的规划体系,形成了弹性生长的规划脉络。既体现校区的整体规划,在宏观上有控制性、总体性,又考虑到学校的分期建设及建设周期,尽量节省用地,留有发展余地,适应学校今后的调整发展与更新,形成可持续发展[11]。

2.2.3 人文化校园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强化“校园社区”理念,充分考虑教学、科研、生活、游憩等各类活动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形成界域清晰、联系便捷的特色空间,将校区建成充满活力的育人基地和文化信息交流场所。当今的职业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强调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并重,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和渗透,强调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校园应营造出充满理性、富有逻辑的精神特质及浪漫的人文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

2.2.4 生态化与园林化

新校区规划设计应尊重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地形,加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渗透,创建生态型、园林化的学校校园环境。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力图创造一个开放的生态廊道,并提供高效的服务,创建动态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体现可持续发展,并进行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校园设计。

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植被,立足于“环境育人”,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个性化的学校环境氛围,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如图4所示。

图4 临沂市工业学校规划鸟瞰图

2.2.5 信息共享

以时代特征为指导,总体布局采用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整体集中,同时又有个体独立的规划布局方式。既满足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满足各局部功能相对独立的要求。同时注重营造多层次的交流空间,创造交流机会,为信息的高速传播提供必要的物质平台。

3 临沂市工业学校校园规划设计方案构思

3.1 规划构思

3.1.1 注重历史传承

临沂市工业学校改扩建规划充分吸取了临沭博大的传统哲学文化内涵,以天圆地方、鲧禹治水等历史典故运用到规划设计中,既反映了临沭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又体现了职专院校的专业特色。“礼乐并置”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孔子曰“人之学,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代表规则、严整,引申为严谨的教学空间;乐代表自由、放松,引申为自由灵活的生活空间和浪漫舒适的校园山水环境,如图5所示。

老校园虽然普遍存在用地局促、人数承载力低及流线混乱的劣势,但却拥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层次丰富的空间,更可贵的是拥有届届相传的特定“环境—行为”空间,培育出了真正的“场所精神”。因此,校园改扩建规划应充分注重对老校园原有的文化及空间氛围的传承与延续,并结合周边环境对校园的文化内涵做进一步的深层次挖掘[12]。

3.1.2 以生态为向导

地块特定的现状条件塑造了“山”与“水”的情境,如图6所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规划提出了“水墨山城、生态校园”的主题,为体现建筑在山的大气和水的优雅之间的自然生长,各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形成传统、生态、人文艺术的现代化新校园。从而塑造不同类型的校园空间,营造充满活力、自由和生长的氛围[4]。

生态校园是生态园林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13]。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美化校园景观,而且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能从自然和精神2个层面影响人们的感知及提升人们的环境素养。校园改扩建规划应充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中更加强调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对地域气候的考量、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等,并通过实施更加丰富有力的 技术手段,来确保建成环境的生态、舒适。

图5 规划分区图

图6 生态要素实施效果图

3.1.3 职教兴校,拓展素质

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是根本保证,特别是职业教育能为大多数群体提供教育保障乃至就业保障。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处在传统的教育范式即科学范式指导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操作轻创新、重专业轻基础”等问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要从根本上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育范式,从传统的科学范式向现代工程范式转换[14]。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因此,规划建设要突出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集理论教学、技能实训、素质拓展、农业种植等功能为一体,形成多元化的校园空间。建筑、景观等物质要素规划上要满足功能的使用要求,创造积极的交往空间。

3.2 规划结构

校园形成了“一心、两点、两带、四轴、三区、多组团”的规划结构,如图7所示。

(1)一心

即校园入口处的天圆地方广场,是学校的整体结构中心,也是视觉焦点,由教学楼及办公楼围合而成,广场上布置有鲧禹治水雕像、国旗、保留休闲树林。体现了学校的形象和开放性,是进入校园的开敞空间。

(2)两点

指南部生活区和西部实训区的公共开场空间,也是2个区的景观核心,对展示校园形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两带

沿基地内2条泄洪沟形成的滨水景观带,是校园内的主要的开放空间和生态廊道。并通过向各个节点渗透,成为教学区与生活区共享的自然开放空间。形成了良好的滨水景观效果。

(4)四轴

学校的布局沿着2条结构主轴线自南至北、自东向西串联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及实训区,构成校园的主体轴线空间,将整个校园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另外2条次要轴线,沿主轴线向各功能区渗透,在各功能形成各有特色的庭院空间。4条轴线构筑了秩序井然的理性校园空间,并极富生长弹性。

图7 规划结构图

3.3 功能分区

规划将校园划分为三区、多组团。

(1)三区

基地被南北向的叠翠路和东西向环翠路分成3个片区,分别为北部校园区、南部校园区和西部校园区。北部校园区为学校一期校园建设用地,包括学校现状校园及一期新扩建校园。主要布置有教学实验、生活、体育运动等功能。规划通过对现状校园建筑的改造,达到整个校园建筑风格的统一。南部校园区和西部校园区为学校的远期建设用地,分别布置学校的生活区和实训、种植、素质拓展区。

(2)多组团

该规划根据校园的功能划分了5个功能组团,每个组团承担不同的功能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如图8所示。

①公共教学区

公共教学区共有3处,2处位于北部校园区,分别为现状校园的公共教学组团和一期新建校园的核心公共教学组团,另一处位于西部校园区,主要考虑学生的实训教学。

图8 规划组团划分图

②生活区

生活区共2处,其中一处位于北部校园区东北角,有2栋现状学生公寓、5栋新建学生公寓、1栋燃气锅炉房及扩建的学生餐厅,其中最南侧新建学生公寓底层布置有学生浴室,满足一期学生、生活居住需求。而另一处位于南部校园区,主要为在校学生和对外培训学员生活服务。布置有1栋学生餐厅及附属用房,一栋活动中心,7栋学生公寓及3栋对外培训学员公寓。

③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共2个,北部校园区体育运动组团主要布置有1个400 m标准运动场及看台,1个风雨操场,3个排球场和3个篮球场,如图9所示。南部校园区体育运动组团布置有9个篮球场地,满足南部生活区体育活动的需要。另外,在体育运动组团周边设置了绿化步行道和硬质铺地,提高了可达性的同时,与其他功能区进行有效隔离,减少了噪音。

④汽修实训区

汽修实训区位于西部校园区的东南侧,是学生学习汽修实训的地方,由一栋4S店和汽修实训场地组成。

⑤种植试验区

种植试验区位于西部校园区的最西侧,是学生进行种植试验的区域。主要以大面积的种植绿化为主,附加素质拓展功能。

组团式布局可以有效的对校园进行空间划分,让组团来承担师生乃至社会群体的活动需求,并通过完善的线性空间将各个组团进行连接,使组团之间具有便捷、多样化的联系。组团的划分可以依据公共教学组团、生活组团、体育运动组团、专业需要的特有组团、与外界联合的实训组团等,使整个校园的功能与空间划分更加科学合理。

3.4 道路交通

(1)出入口设置

由于基地被城市道路分为了4部分,规划设置了4处出入口,沿环翠路设置3个,为学生主要出入口,叠翠路设置1处,为汽修实训区对外出入口。

(2)道路系统

校内道路系统由车行路和步行道构成。设计着重考虑了教学区内部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流与车流的穿插,把车行对学生的干扰降到最低。车行路采用环路的方式。道路路面宽度控制为9 m,线型设计充分考虑了与现状地形的结合,使道路的平曲线、纵曲线等技术指标完全满足规范要求。教学区内部实现了完全人车分行的效果。

整个教学区内部以人行为主,为学生创造安全宜人的校园环境。另外考虑到南部校园区和西部校园区联系方便,在叠翠路上设置过街天桥一处,如图10所示。

图10 道路交通规划图

(3)交通组织

①动态交通 校园内机动车交通组织以不干扰教学、生活为原则进行。环形路贯穿各个分区,减少各功能区之间的干扰,便于统一管理。

②静态交通 从学校的功能需求出发,沿环路配置相应的停车泊位,以解决办公停车及接送学生所产生的停车需求,停车考虑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3.5 绿化景观

3.5.1 景观轴线

规划形成“一主两副”3条景观轴线。“一主”是贯串整个学校南北方向的景观廊道,这条廊道既是结构主轴,又是景观的主轴线,是此方案的特色之一。廊道联系着各个功能组团,在各个建筑与运动区之间形成了错落有致、富有趣味的学习及活动场所。“两副”是2条次要的景观轴线,串联各功能片区,通过轴线贯通形成有机的整体环境。

3.5.2 景观节点

(1)主核心——中心广场区

入口以主校门作为中央主轴线的起点,在环翠路上的入口处,南北2个入口共同形成一个校前广场,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意识相结合,广场采用对称工整的布局形式,注重空间的营造和绿化的覆盖,新建的图书办公综合楼作为对景其气势雄伟,体现传统风格,与入口大门以及两侧的教学楼共同围合成了开阔的景观空间,使之成为了整个校区的景观核心。

(2)次要核心

生活区次要景观核心位于南部的生活区内,既是生活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又是生活区的景观核心,展示着生活区的景观风貌。实训区次要景观核心位于西部的实训区内,是生活区的公共活动空间。

(3)景观带

指沿泄洪沟形成的两条南北向的沿河景观带,既是校园内的亲水景观带,又是校园内的生态廊道,如图11所示。

图11 绿化景观规划图

3.6 校企联合

随着建设工程信息化逐步的深入和发展,建筑企(事)业对工程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将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同样对各工程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合作则恰好形成了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阶段,弥补了常规状态下的实践空白期。目前,校企合作已在国内部分高校得到了有效实施,而作为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其专业设置大都与社会联系密切,因而与企业联合的必要性更强。

规划应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注重其所需求空间的创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共赢”的目的;以进一步提升和突破中、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3.7 公众(师生)参与

在公众参与得以普遍实施的背景下,其发挥的效用也得到明显的显现[15]。虽然校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但作为城市的重要设施点,公众尤其是学校师生的参与对校园规划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规划应充分注重社会民众对学校建设的建议与愿景,听取大众尤其是学校师生对校园现状的不满因素和对未来的期许,从而使得学校能够持续良好的发展。

4 结语

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趋势和办学特点,借鉴校园改建和扩建的成功经验,秉承“山水、人文、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从全局把握建筑形体和山水环境的大态势,使其相互融和,相互映衬。从远处看,规划布局简洁大气,在山林掩映下,更好的表达出建筑组群独特的美感与气势。从近距离观看,建筑滨水而建,主题鲜明,新旧建筑造型与风格和谐统一。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不仅应注重量,更应注重质;而改扩建规划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新契机,对学校的发展与升级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其改扩建规划应在量的扩展上,要更加重视质的提升。合理利用学校现状资源要素,优化校园公共空间,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充分汲取积极的规划方法,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及发展需要进行合理、深层次的应用,保证学校的长远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组团临沂市规划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老年大学校歌
临沂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临沂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兵器组团“打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