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翻译视角下中国特色文化表达的英译
——以习近平主席讲话稿英译为例

2019-02-28张心怡

关键词:英译意象受众

张心怡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在全球化背景下,崛起的中国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如何完成好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对于让世界了解中国至关重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是我国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增强传播能力的重要工具。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对外宣传材料是用汉语书写后再翻译成目标语言的,因此,外宣翻译是外宣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译文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对外报道的效果[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国的外宣材料中包含大量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表达,其翻译质量对外宣翻译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特色文化表达一方面代表我国的文化、传统、国情,是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领导人讲话等对外宣传材料中的高频词汇,而另一方面对于西方受众而言,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容易造成误解,影响对外宣传效果。 因此如何做好中国特色文化表达的翻译是外宣工作中的一项难点。

一、中国特色文化表达的英译

文化词汇翻译作为译者面临的一大难点,一直是翻译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 艾克西拉(Aixelá)就文化词汇翻译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理论(culture-specific item)。 文化专有项指在原语文本中出现的一些项目,在目的语文化中空缺,或者存在于目的语文化中,却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和内涵,因此这类项目的原语文化意象的功能难以在目的语文化中重现[2]。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覆盖面大,种类庞杂,在英译时,一些中国特色文化的表达包含的意象在英语中完全空缺,如“凤凰涅槃”“十二生肖”等,由于文化差异,英语并没有可以与“凤凰”或“生肖”对等的文化意象。 而另一些文化意象虽然存在于目标语文化中,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和在英语文化中完全不同,如“三人成虎”“啃硬骨头”等,与英语文化意象的“虎”和“硬骨头”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同一个涵义。

许多学者针对文化词汇翻译进行了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的讨论,争议点在于对文化意象的处理应该是保留还是删除或者替换。 有学者认为汉译英是弱势文化输入,应该采用省去或者改变文化意象的策略[3],这样才能够“兼顾译文的效度和信度”[4],保证译文效果。 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保留文化意象,采用音译或者音译加注释的策略。因为文化意象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不应该对其进行改造[5]。甚至有学者认为对文化词汇进行归化处理是“不尊重出发文化”,属于“文化霸权行为”[6]。 外宣翻译则区别于传统的翻译视角,将传播学理论引入翻译领域。 面对复杂庞大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外宣翻译为如何取舍文化意象,选取翻译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二、外宣翻译和中国特色文化表达

外宣翻译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7]。 外宣专家黄友义指出,在国家的对外宣传中,译者的任务是将中文出色地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经由图书、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众多渠道,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的声音、传达中国的观点[8]。 外宣翻译在新时代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的文化、政策、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世界的瞩目。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走出去的需要,更是全世界了解中国的迫切需要。 要把中国思想、中国方案等用外国人能理解并能够接受的话语来表达,是外宣翻译的核心任务[9]。

外宣翻译属于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 从字面解读,“外”点明了翻译的目的,“宣”体现出翻译的手段,目的是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同时发挥信息传播的功能。所以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信息性翻译,它不同于文学翻译注重审美欣赏和艺术感受,而是更关注传递以客观事实为主的信息,并且侧重对外宣传的效果[10]。

外宣翻译作为信息性翻译,为中国文化特色表达翻译的难点提供了新思路。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那么翻译过程的解析可以参照传播专家Dominic 提出的信息传播的过程,信息从信息源(source)发出,经过编码(encoding)、解码(decoding),到达信息宿(receiver),如下图所示[11](P6):

图1 信息传播流程

如图所示,借用传播学的信息传递模型来解读翻译的过程,翻译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充当了信息传播的媒介,由原语文本(信息源)发出,经译者加工,进行编码、解码,最终传递给国外受众(信息宿)。 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信息编码、解码的过程直接决定了最后信息能否有效传达给国外受众。 而外宣翻译的受众以国外普通民众为主,从文化、背景知识、语言表达习惯上都与本国读者存在巨大差异[12]。张健教授提出外宣翻译需谨记信息宿并不是普通的传播对象,而是区别于我国人民的外国人[13](P389)。 外宣领域专家黄友义也提出外宣翻译要“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14]。 因此,从外宣翻译的角度来看,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表达的英译要达到好的效果,就必须明确目标受众,以国外受众为核心来考虑译文的传播效果。

针对中国特色文化表达在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象空缺、文化意象文本地位不一致的问题,在外宣翻译的理论指导下,保留、删除和替换这三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基于信息的传播效果,考虑能否让外国受众理解并接受,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以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有效、通畅。

三、外宣翻译视角下中国特色文化表达的翻译策略

领导人讲话是外宣工作中的重要组成。 领导人讲话往往不仅发挥信息功能,还通过运用特色文化词汇来增强发言的感染性和说服力,反映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个性。 习近平主席在重大国际事件中的重要讲话往往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展示中国的风采,表达中国的立场。 如何做好习近平主席讲话稿的英译对于外宣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以习近平主席的在国际事件中的重要讲话稿为语料,从外宣翻译的视角,具体分析保留文化意象、删除文化意象、替换文化意象三种策略的运用。

1. 保留文化意象

汉英两种语言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和文化圈,但仍然有很多相通之处。 出于外宣传播视角的信息传播准确性考虑,对于一些英语文化中也存在且内涵相近的文化意象,通常采取保留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并且基于原意做适当解释以助于英语受众理解,达到信息的准确传播。

案例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

英译: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speak but they are so attractive that a path is formed below the trees[15].

这一句中国谚语频繁出现在外交场合的我国领导人讲话中。而将其中的中国文化意象直译是一种普遍的译法。 首先是直接的英译简单明了,其次辅助以简短的解释“they are so attractive”,把中文没有体现的隐形涵义显化,帮助英语读者理解为什么会“下自成蹊”。 这样在确保信息准确的前提下也保证了传播效果。

案例2: 众人拾柴火焰高。 (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市欢迎宴会的演讲)

英译:The fire burns high when everyone brings wood to it[16].

每个人都添柴添木会使火焰烧得更高,“拾柴”和“火焰”这两个文化意象即使在英语文化中也很好理解,是普遍的生活常识。 因此,在英译时从易于外国受众理解的角度考虑保留了文化意象,而另一方面,用“when”解释了两个意象的内在逻辑关系,使意思更加清晰明了,信息的传达也更加通达。

案例3: 我们大力查处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市欢迎宴会的演讲)

英译:In the campaign against corruption, we crackeddown both “tigers” and “flies” who are corrupt officials irrespective of ranking[16].

“老虎苍蝇一起打”由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提出。 “老虎”“苍蝇”分别指职务级别较高和级别较低的违法违纪官员。 这一由习主席提出的表达生动而具有政治特色,在中国已成为指代腐败官员的经典表达。 在英译时保留了原有意象,但是为了方便英语读者理解加以解释,指无论职务高低的腐败官员,这样一来所指内涵就清晰明了。

2. 删除文化意象

在翻译包含中国特色文化的表达时,很多文化意象在英语文化中属于完全空缺,此时保留文化意象会对国外受众的理解造成干扰,误导信息,阻碍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从外宣翻译的角度考虑,可以采用删除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传递出文化意象背后讲话者的真实意图,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案例4: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

英译:This is indeed a gathering of great minds[15].

此处并没有将中文里的“群贤”以及“少长”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而是巧妙地用“great minds”来概括,简练清晰传达出原文表示人才荟萃的涵义。 如果不考虑英语受众的接受效果,“群贤”和“少长”都忠实于字面译成“a group of talents”,“the young and the old”,显得多余而无意义,可能还会引起到场者无端揣测为何要刻意强调年轻的和年老的人。

案例5: 我们将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 (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市欢迎宴会的演讲)

英译:We have the resolve and guts to press ahead, and take reform forward[16].

“硬骨头”,在中文里可以指艰难的任务,“啃硬骨头”表示完成艰难任务。 而这一表达在英语里并没有同样的涵义,按照字面翻译只会引起英语受众的不解,而此处结合敢于涉险,一并处理成“have the resolve and guts”表示克服困难的决心,虽然删去了“硬骨头”这个意象,但是信息的传递更有效率和效果。

案例6: 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市欢迎宴会的演讲)

英译:We should make our judgment based on facts, rather than becoming victims to hearsay, to paranoid,or to self-imposed bias[16].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中国成语:三人成虎和疑邻盗斧,旨在提醒受众不要听信谣言和凭空妄想,对应上一句“以事实为依据”。 显然在这里因为英语里对应文化意象的缺失,保留文化意象的翻译会带来误解,而将“三人成虎”翻译成“victim to hearsay”, “疑邻盗斧”翻译成“paranoid”都是从传达信息效果角度考虑的极佳版本。

案例7:中国将更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使中国经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保持强劲发展动力。(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市欢迎宴会的演讲)

英译:China will focus more o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growth……and enable the Chinese economy to successfully transform itself and maintain strong momentum of growth[16].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意象,以凤凰经历烈火的考验之后获得重生来比喻经历磨练之后得到自我提升。这里用来比喻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将更强大。为了保证翻译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的效果,英译为“enable the Chinese economy to successfully transform”直接指明文化意象背后所表达的涵义。

3. 替换文化意象

从符合国外受众的文化思维习惯角度考虑,一些中国文化意象虽然在字面意思上没有相同的目的语文化意象,但是从外宣角度解读文化意象背后的信息,可以发现表达类似信息内涵的文化意象处在于目的语文化中,可以采用替换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将一些中国特色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文化里所相对应的意象,利用国外受众更熟悉的意象来保证译文符合他们的文化思维。 这样即能传递原文的信息,又容易被英语受众所接受。

案例8: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

英译:The pursui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not meant to reinvent the wheel[15].

“另起炉灶”原指放弃原有从头做起或者自立门户。 这里和“推倒重来”并用,指放弃“一带一路”之前各国已有的成果。 英语文化里并没有“另起炉灶”这样的意象,这里翻译成“reinvent the wheel”表示白费力气做重复工作,“炉灶”巧换为“车轮”,即传达了“另起炉灶”的意思,又是英语里的广为接受的惯用俗语。

案例9: 在中国文化中,每12 年是一个生肖循环。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的演讲)

英译:In Chinese culture, every 12 years form a zodiac cycle[17].

此处的生肖并没有按照字面翻译成“12 animals”, 而是按照英语文化的习惯,翻译成“zodiac cycle”,与中国文化的12 生肖类似,英语的占星中也有黄道十二宫的说法,因为将生肖对应为“zodiac”, 可以解释12年的时间跨度,又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

中国特色文化表达由于含有文化意象,在英译时出现文化空缺和文本地位不一致的情况,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困难。外宣翻译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提出翻译的核心在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因此基于外宣翻译的理论视角,中国特色文化表达翻译策略的选取应该从国外受众的角度考虑,基于信息的准确性,以信息的有效传播为首要目的,根据国外受众的语言、思维习惯,来选取保留文化意象、删除文化意象或者替换文化意象的策略。 外宣翻译为中国特色文化表达的英译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英译意象受众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摘要英译
意象、形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