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2019-02-27曹建华

时代人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耦合度就业人口生产性

曹建华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依靠产业,产业集聚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充分发挥集聚经济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成为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成为很多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国很多城市也积极部署生产性服务业,特别近年来沿海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与制造业形成了协同集聚的发展态势,对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1.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大多研究集中于制造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和耦合机制。研究表明提高地区的制造业集聚水平和服务业集聚水平会对城镇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还有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进行了研究,认为二者的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水平提升以及产业优化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三者之间存在强关联性和协同发展关系。但是目前鲜有把制造业集聚、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纳入同一框架的研究,本文尝试构建耦合协调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制造业集聚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耦合协调模型,探析近年来三者耦合协调基本情况,为加快NMS提供相应的政策引导。

2.模型构建

2.1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互动发展而彼此影响的现象。通常系统耦合度值记为C,且0≤C≤1。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把耦合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0

协调指组成整体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彼此配合与协同一致的属性。参照相关文献,构建协调度公式,如式(2)所示,

其中c為耦合度,D为协调度,T为三子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a、b、c为待定参数,在此认为三个子系统同等重要,因而a=b=c=1/3。参照相关文献对协调度进行划分:0

2.2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

依据耦合协调模型的需要,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可获得性等原则选取了27个测度指标,构成NMS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子系统下设六个一级指标: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其中,人口城镇化下设城镇人口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经济城镇化下设人均GDP和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空间城镇化下设建成区面积占城区面积的比重和人口密度;社会城镇化下设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和每万人拥有教师数;生态环境城镇化下设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乡一体化下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农村=1)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农村=1)。制造业集聚子系统下设三个一级指标: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科技创新集聚。其中产业集聚下设地区制造业总产值/地区总产值和地区制造业总产值/全国制造业总产值;人口集聚下设地区制造业就业人口/地区总就业人口和地区制造业就业人口/全国制造业总就业人口;科技创新集聚下设地区制造业年科技经费支出/地区制造业年产值、地区制造业科技从业人员数/地区总从业人员数和地区制造业专利申请数/地区专利授权数。服务业集聚子系统下设三个一级指标: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集聚结构。其中产业集聚下设地区服务业产值/地区总产值和地区服务业产值/全国服务业总产值;人口集聚下设地区服务业就业人口/地区总就业人口和地区服务业就业人口/全国总就业人口;集聚结构下设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服务业就业人口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非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

3.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取自2006~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样本包含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较多暂不考虑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

(2)权重确定。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限于篇幅,熵值法的具体计算步骤见本文作者的《浙江省新型城镇化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

(3)时空耦合协调分析。

表1 东中西部地区2005-2016 年NMS 系统耦合协调度

根据各指标权重及公式(1)(2),计算2005-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见表1。从空间维度来看,东部地区耦合度略低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略低于西部地区,三个地区均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与耦合度趋势基本相似,根据协调度阶段的划分,东部地区处于较低协调,中部地区由较低协调逐渐转变为中等协调,西部地区一直处于中等协调。从时间维度来看,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降低趋势,中部地区先升后降,西部地区呈总体曲折上升趋势。

这表明,虽然近十年来新型城镇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均得获得了迅速发展,并且集聚趋势明显,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三者并没有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失衡更为严重。下面对这种现象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高低。东部地区的耦合度始终低于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十年来服务业逐步替代制造业,成为东部地区的主要产业,而服务业集聚程度偏低,导致三个系统耦合协调度偏低。中西部地区虽然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有很大差距,但是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不断接受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近十年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取得了迅速发展,与城镇化的发展较为平衡。

4.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构建NMS系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NMS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耦合度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处于中低度协调发展阶段,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失衡更为严重。(2)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各省份之间三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差异较大,有的省份产业发展较为单一,有的城镇化程度较低,因而NMS系统耦合协调度偏低。(3)从时间维度来看,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降低趋势,中部地区先升后降,西部地区呈总体曲折上升趋势。

政策建议:(1)顶层设计上,因地制宜调整各地新型城镇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和侧重点,实现三系统协同发展,通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2)政策保障上,在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政府层面制定制造业和服务业保障和倾斜机制。

猜你喜欢

耦合度就业人口生产性
黑龙江省县域就业人口受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
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研究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山西省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实证分析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产业转型背景下就业人口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