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溶地区高压旋喷桩处理地基技术工程实例

2019-02-27陈晓阳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19年2期
关键词:持力覆盖层溶洞

陈晓阳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430063)

0 引言

近年来,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很多工程不得不在不良地基上进行修建,当地基承载力及变形不能满足相应要求时,通常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1,2]。高压旋喷桩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黄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具有施工占地少、振动小、噪音较低等优点[3,4],本文结合杭州某岩溶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实例,分析高压旋喷桩处理地基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概况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某建筑,位于临安上泉村范围,即杭徽高速公路以南、规划玲珑大道以东、锦溪以西地块,紧靠锦溪,段址现状主要为农田,在段址中部分布有上泉村部分民房和少量厂房。

本工程为库房,1层(局部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层为主跨,包含大件库区及货架区,局部2层为辅跨,为办公区。总建筑面积约4 169.96 m2,建筑高度14.40 m。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

1.2 工程地质概况

本工程场地属于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经过挖填施工,地形总体较为平坦,现状场地标高为60.01~63.37 m,平均标高为62.64 m。场地不存在软弱土、液化土,不良地质条件为岩溶及构造破碎带,结合场地地质、地形、地貌特征,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场地内土层自上而下分布有:杂填土(厚0.4~3.3m),素填土(厚0.5~2.8 m),耕植土(厚0.3~1.6 m),粉质粘土(厚0.5~3.9 m),圆砾(厚5~13 m),碎石夹粘土(厚2.3~29.5 m),含砾粉质黏土(厚0.70~8.1 m),构造破碎带(厚0.6~50.1 m),构造带(厚0.3~32.4 m),强风化硅质灰岩(厚0.30~11.4 m),中风化硅质灰岩(见图1)。

根椐本场区内已完成的钻孔67个,其中59个钻孔内揭露139个大小不一的溶洞,钻孔遇洞率为88.06%。揭示溶洞主要为全充填、无充填,其中25个溶洞以粉质黏土、含砾粉质黏土充填,111个溶洞以含黏性土碎石、含黏性土砾砂充填,3个溶洞为无充填物空洞,揭露溶洞洞径为0.40~28.30 m,层顶埋深8.00~78.00 m,层顶标高-14.84~55.56 m。

本工程场地岩溶属覆盖型岩溶,岩溶发育程度为强发育,溶洞除少数无充填溶洞外,大部分溶洞多有充填物,全充填溶洞占比97%以上,充填物以流塑~软塑状含砾粉质黏土、黏土或松散~稍密状含黏性土碎石、角砾(砾砂)为主。

图1 典型工程地质剖面图Fig.1 Typ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file

各层土的岩性特征及埋藏条件分述如下:〈1〉素填土:稍湿~很湿,松散。场地内该层广泛分布于地表,层厚介于0.50~6.00 m。〈2〉填砂:稍湿~很湿,松散。层厚介于2.70~8.20 m。〈3〉填石:稍湿,松散。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介于1.00~6.00 m。〈4〉淤泥质粘土:饱和,软~流塑,含有机质、腐殖质以及贝壳残片,压缩性高,并具流变性及触变性,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介于2.60~8.70 m。〈5〉可塑状粉质粘土:可塑状,粘塑性好,局部含淤泥质,层厚介于1.00~10.00 m。〈6〉硬塑状粉质粘土:硬塑状,层厚介于1.40~11.50 m。〈7〉中砂:饱和,稍密,层厚介于0.50~6.20 m。〈8〉全风化花岗岩:浸水易软化、崩解,层厚介于3.40~29.30 m。〈9〉强风化花岗岩:风化裂隙发育,层厚介于0.20~12.30 m。

2 基础方案比选

经计算,办公区标准组合下柱底力约为1 000 kN,货架区柱底力约为2 000 kN。由于本工程地质的特殊性,共设计三种基础方案进行比选:承台+桩基础、浅基础+注浆处理、浅基础+旋喷桩处理。

2.1 承台+桩基础

岩溶地区的桩基宜采用钻、冲孔桩,当单桩荷载较大,岩层埋深较浅时,宜采用嵌岩桩[5-7],根据地勘报告,则优先选用㉞d-3中风化硅质灰岩作为本建筑桩基持力层;㉞1构造破碎带、㉞2构造带也可作为桩基持力层。当选用不同地层作为桩基持力层时,需考虑桩基不均匀沉降问题。

根据地质报告建议及规范要求,在施工前必须进行一桩一孔的施工勘察(包括破坏性试桩),需保证桩端以下一定深度内无溶洞发育。在初步布设桩位后进行钻探,结果显示:圆砾层下溶洞成片发育,深度不一,为使桩端进入灰岩层,部分灌注桩桩长较长,部分桩端下未能够见到灰岩层,而以㉞1构造破碎带等作为持力层时,会出现摩擦桩与嵌岩桩交错布置的情况,甚至同一承台下的桩进入不同持力层。

由于溶洞充填物性质差,采用冲击钻施工是经济稳妥的做法,但施工工期较长;采用旋挖钻施工,则需进行溶洞处理后方可保证桩基正常施工,投资较大,且因桩长较长、施工难度大,工期亦难以保证。

故不推荐方案1的钻孔灌注桩+承台方案。

2.2 浅基础+地基处理

从控制不均匀沉降和降低勘察工程量的角度出发,考虑采用浅基础+地基处理的方案[8],地基处理可考虑注浆处理或高压旋喷桩处理。

经初步计算,若采用筏板基础,标准组合下的基底反力约为120 kPa,圆砾层的承载力特征值为200 kPa,筏板基础具有整体性强,能够调节不均匀性沉降差等优点,且作为浅基础,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等优点,还可充分利用上覆圆砾层的承载力。因此,根据不同区域承载力的要求优化设计后,考虑在主跨货架重载区采用筏板基础,主跨其余柱下采用条形基础,使得保证基底压力近似相等,以控制不均匀沉降。

因注浆处理属于偏概念性设计,注浆效果检测较难判定,不推荐采用注浆处理后的地基作为持力层。另根据旋喷桩试桩,效果较好,能够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并且对其可以进行有效的检测以保证成桩质量。

综合以上施工难度、造价、控制沉降等方面对比分析,本工程采用筏板(条形)基础+高压旋喷桩地基处理的方案。

3 高压旋喷桩地基处理

本工程主跨及辅跨由于荷载悬殊较大,为节约造价,采用不同直径高压旋喷桩,且根据地勘资料中溶洞埋深及大小,设计采用不同旋喷桩桩顶及桩底标高,如图2所示。

主跨区域,高压旋喷桩直径D=800 mm,桩间距s=1 700 mm,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要求处理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50 kPa,辅跨区域,高压旋喷桩直径D=700 mm,桩间距s=1700 mm,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要求处理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30 kPa。

本工程条形基础及筏板基础下均有约5 m左右圆砾层⑨4或碎石夹黏土⑯1等力学性质较好的覆盖层,确定加固范围为覆盖层下的溶洞及土层,加固具体深度为覆盖层下穿过溶洞进入稳定持力层[9]。旋喷桩桩顶进入覆盖层不应小于0.5 m,桩底进入构造带深度不应小于0.5 m,若钻孔钻到基岩,则应引孔后施工旋喷桩并保证进入基岩不小于0.2 m。施工工艺如下:

图2 典型旋喷桩桩长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Pile Length

⑴本工程桩长较长,采用双重管或三重管施工工艺,建议压力应大于20 MPa,流量应大于40 L/min,气流压力大于0.7 MPa,提升速度宜为0.1~0.2 m/min。对于溶洞充填物区域,采用低压复喷方式,用低压水泥浆注浆一次不还浆,停3~4 h再低压复注1~2次浆液,保证桩体质量,直到孔口正常冒浆。对于局部超深溶洞,无法穿透溶洞时,桩底采用复喷以形成扩底,复喷时间建议不小于3 min。

⑵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可根据需要加入外加剂和掺和料。外加剂和掺和料由试验确定。水泥浆液水灰比宜为0.8~1.2,对于溶洞充填物区域等易漏浆段,采用(0.75~0.6)∶1水灰比注浆效果较好,具体水灰比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⑶旋喷桩施工时应跳桩施工,相邻施工间距不宜小于6 m,相邻旋喷浆同时施工时,往往发生串浆现象,发生串浆后应立即停止相邻桩施工,待注入的浆液初凝后,再施工相邻桩。

⑷由于本工程有较厚覆盖层,施工时钻孔对覆盖层引起的扰动应进行处理,建议覆盖层范围进行低压喷浆,以保证覆盖层的强度不小于原状承载力。由于浆液在凝固过程中的析水作用,导致桩顶上部出现凹穴,因此,水泥浆液接近初凝时,应补充水泥浆液填至设计标高,对覆盖层范围进行超灌以及补浆,保证覆盖层强度以及下部的成桩质量,对于覆盖层范围出现的凹穴,后期回填土施工进行填实碾压处理。

加固后各性能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桩身水泥土强度28 d龄期不应小于2.5 MPa。溶洞内充填物经处理后加固深度范围平均压缩模量Es≮10.0 MPa,加固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原D2充填物区域不应小于50 kPa,原D3充填物区域不应小于90 kPa,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不应小于设计值。

施工过程应保证旋喷桩桩身的完整性,对于串珠状溶洞,相邻溶洞夹有中风化岩(<2 m)或强风化等性质较好土层,应引孔后施工旋喷桩,并加大喷浆压力,保证桩身质量(见图3)。

图3 高压旋喷桩施工Fig.3 High-pressure Rotary Jet Grouting Pile Construction

4 地基处理效果及评价

高压旋喷桩施工完成后,由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成桩28 d后采用双管单动取样器在桩径方向1/4处、桩长范围内垂直钻孔取芯,采用钻芯法检测桩身质量及桩身完整性[10,11]。

承载力验收检验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法和单桩静载荷试验。复合地基静载试验采用平板载荷试验,各单体试验点数量不小于3处。本工程对于φ700旋喷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240 kN,φ800旋喷桩Ra=320 kN。单桩静载荷试验荷载加载量为2Ra。检测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到达要求,变形满足设计要求。

5 结论

在复杂的岩溶地区,溶洞错落、串联、基岩起伏大的情形下,采用高压旋喷桩对地基加固,根据溶洞分布采用不同的桩顶标高及桩长,大大的节约了工程造价,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地基变形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效益显著,为其他同类工程地基加固提供了经验及指导。

猜你喜欢

持力覆盖层溶洞
基于Surfer克里金插值法的批量化桩长预估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声子晶体覆盖层吸声机理研究
蜂窝夹层结构脱粘缺陷电磁锤敲击检测模型及持力时间分析
出发吧,去溶洞
CONTENTS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无限元法在深覆盖层土石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浅薄覆盖层倾斜岩面大直径钢护筒施工方案比选及应用
神秘的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