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心电监护仪监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9-02-27陆玉婵
陆玉婵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江西景德镇 333000)
设置仪器报警功能,不仅能提高监护的效能,而且还有助于护理人员减轻监护压力,为患者的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有报道指出,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各类仪器报警当中,误报警占比为86%,有临床价值与实际意义的真报警仅为8%。误报警会影响或干扰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削弱其对相关问题的判断与处理能力,同时还会降低医护人员对仪器报警的重视度与信任度[1]。所以,最大限度降低心电监护仪的错误报警,有助于医护人员提升报警敏感性。本研究选取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进行心电监护的患者,分析其错误报警原因,制定对应护理干预方案,降低误报警率,提高监护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0~80岁,平均(52.1±7.4)岁;心肌梗死14例,心律失常23例,心力衰竭11例。选取2018年2-8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0~79岁,平均(52.4±7.2)岁;心肌梗死13例,心律失常22例,心力衰竭13例。两组疾病类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BeneViewT5心电监护仪(深圳迈瑞武汉盛世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开展常规心电监护,内容为脉搏、体温、平均动脉压、无创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中心静脉压等。各参数均设置与之对应的报警值,采用默认的监护仪数值。若监护参数大于报警值,那么仪器会即刻发出报警,监护仪会对此自动记录,并分析其报警原因。另外,对患者开展基本饮食、用药指导,做好心理干预、引导工作。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1)收集对照组报警资料,并对误报警原因进行系统化分析,制定与之对应的护理干预方案。(2)制定专门针对心电监护仪报警参数的操作预案,依据对照组具体的报警类型,重新设定监护仪各项参数的报警值。如果血压监护参数、心率监护参数大于所设报警值的上限,那么可依据显示血压与心率参数,设定为±30%。(3)以全部护理人员为对象,对其开展心电监护仪使用等培训。(4)将醒目标志贴于心电监护仪上,标志内容为:经正确设置的报警参数。(5)针对红色报警,比如心搏停止、心电节律异常等,需即刻处理(5 s内),而对于白、黄色报警,比如心率、血压异常等,需要在20 s内完成处理,尽可能缩减报警持续时间。(6)关闭平均动脉压、脉搏、体温、呼吸等单项非危险性报警。(7)针对责任护士,需依据患者病情实况,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报警范围,且适时调整各项报警参数,在此过程中,护士长需做好质控工作。
患者护理包括:(1)基础护理。依据患者喜好布置房间,定时通风,调节温湿度,为其营造舒适、温馨的病室环境。(2)病情护理。备齐抢救设备、物品,在溶栓期间,保证休息充足,做好吸氧;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大小便、神志,预防低血压、出血情况发生。若发现房室颤动、心律异常等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处理。(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采取握手、聊天、听音乐、按摩肢体等方式,消除患者抑郁、恐惧、紧张等心理。(4)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将此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等讲解给患者,叮嘱患者多进食五谷杂粮、蔬菜等,预防便秘。待病情平稳后,可指导其适当活动,如散步等。
1.3 临床评价
误报警即无临床意义的报警;正确报警即有临床意义的报警,包含可以将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反映出来的报警。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观察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为20.94%(1 124/5 367),对照组为28.36%(2 139/7 541),观察组误报警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8,P<0.05)。
3 讨论
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带有报警装置或系统的医疗仪器,比如呼吸机、监护仪等,涌入各级医院中。最初设置报警环节的目的是提醒医护人员,如果患者的病情出现偏离预先进行设定的“正常状态”,或者仪器功能障碍,需及时进行有效干预或重视,最大限度避免病情恶化,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但临床中的报警比较多,而且还有着比较高的错误报警率,有报道指出,错误报警率能够达到80%[2],如果医护人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或者需要面对此种嘈杂的环境,势必会丧失对报警的敏感性,甚至是直接忽略,错过报警,产生报警疲劳感。而报警疲劳感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而正成为一个日渐严峻的社会性问题。
美国紧急医疗研究机构(emergency care research institute,ECRI)把报警疲劳划归为年度十大卫生技术危害之一。在我国,报警仪器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医护人员对报警疲劳以及怎样围绕此情况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工作的研究甚少,因此,应对此开展研究。
心电监护仪出现误报警情况的主要原因为硬件和软件。硬件指心电监护仪对误报警进行识别的能力,心电监护仪类型不同,其识别能力会存在差异[3]。软件指心电监护仪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指标数值达设定报警值而未报警,设置的心电导联波形过小造成异常报警等[4]。误报警除了会对患者睡眠造成影响外,还会干扰医护人员的反应与判断力,使其出现报警疲劳感与免疫感。
心电监护仪能够反映危重患者各项生理参数及其具体的变化趋势,并揭示病情严重程度,能够实时提供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减轻护理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其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特别是护理人员不在患者身旁时,心电监护仪能够报警发挥警示作用,为患者安全提供切实保障[5];所以,ICU心电监护仪报警对提示护理人员尤为重要。但在当前临床中,对心电监护仪的报警敏感性设置很高,降低了其特异性,这样会引发许多错误报警。ICU仪器均设置的是默认报警参数,其无法适用于每例患者;因此,需要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病情实况,进行人性化调整与设置[6]。本研究针对过去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情况,制定有目的性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即依据患者病情,设定各项参数,合理设置血压、心率的报警上限;定时评估报警参数,且依据患者情况适时调整;关闭无须监测的单项非危险性报警,减少报警频率。将醒目标识,如请正确设置报警参数,贴在监护仪上,时刻提醒医护人员调整报警参数,护士长进行质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误报警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将护理干预应用于心电监护患者,能够降低误报警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效能,保障患者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