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CTA与减影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对比评价

2019-02-27史炜东

影像技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检出率动脉图像

史炜东

(江苏省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 214000)

脑动脉瘤,即为颅内动脉管壁异常膨出部分,一般在组成脑底动脉环大动脉分支/分叉位置发生。因为动脉位于脑底脑池位置,所以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1]。严重情况,还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构成威胁。针对于此,需及早实行诊治,以此有效改善患者中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结合患者的编号,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6例脑动脉瘤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通过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2],将神经系统障碍者、严重脏器病症者、全身免疫系统病症者予以剔除。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比例显示为22:11;年龄区间为 22-79 岁,中位年龄(50.5±5.6)岁。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比例显示为20:13;年龄区间为23-80岁,中位年龄(51.5±5.8)岁。采用 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加以临床统计处理及分析,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择64排螺旋CT扫描设备,固定患者头部,取正侧位进行定位像扫描,测试第3颈椎水平小剂量同层,分2期给予造影剂、生理盐水注射操作,严格控制注射的速度和剂量。完成动态扫描后,制成造影剂时间密度曲线,以平扫、CTA增强扫描方法处理,确保所有的扫描参数保持一致,如:扫描范围、时间。然后,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分2期注射造影剂、生理盐水。首期以每秒5ml的速度注射,注射的剂量为350mg。第二期速度为每秒5ml,剂量为25mg。对头部(颅底-颅顶)进行扫描,将电压、电流、扫描时间分别设置为:120kv、250LTLA、20s。 最后,将数据送至工作站加以处理,分别实行常规CTA、减影CTA成像。主要内容包括: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经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对两组检查情况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重建时间、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检出情况(检出率、漏诊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66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其中,例数方面以“n”的方式表达,两组间的对比,均按照“±”、“%”方式表示,经 t、X2实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重建时间的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重建时间数据对比结果证实为:(15.99±3.11)min、(27.14±5.69)min,P<0.05,t=9.8777。

2.2 两组重建图像质量评分的比较

两组床突以上脑动脉、床突以下脑动脉评分比较情况,详见表1。

表1 两组重建图像质量评分的对比[n=33(±s),分]

表1 两组重建图像质量评分的对比[n=33(±s),分]

?

2.3 两组检查情况的对比

两组检出率、漏诊率进行比较,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检查情况的对比[n=33(%)]

3 讨论

常规CTA检查过程中,很难将颅底骨质伪影去除,因此会对检查结构构成一定影响[3]。同时,还会延长重建图像的时间,无法保证图像的质量。减影CTA检查,可有效弥补常规CTA检查的不足,在较短的时间即可重建图像,有效清除颅底骨质伪影,因此能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4]。本次研究结果中,两组脑动脉瘤均不足3mm,两组重建时间、床突以下脑动脉评分、脑动脉瘤检出率、漏诊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这和相关研究人员的报道基本一致,可见经减影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价值。需要注意事项:减影CTA检查过程中,对于头部制动有着较高的要求,需患者在检查时保持头部静止状态,以便提高减影成功率[5,6]。 本次研究中,存在 1 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和动脉瘤四周细节有关,进而直接影响到检查结果。细节问题方面,可辅助参考常规CTA检查相关数据,旨在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率。

总而言之,减影CTA应用于脑动脉瘤诊断中,在减少重建时间、改善图像质量、提高动脉瘤检出率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优势。

猜你喜欢

检出率动脉图像
以横动脉及趾底动脉为蒂的Flowthrough游离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CT图像生成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