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将磨洗认前朝
2019-02-26荷衣蕙带
荷衣蕙带
半城窑火一城灯,点燃了景德镇千年的瓷都之名。白瓷的莹然如玉,青花的素雅端砚,玲珑的明彻剔透,粉彩的瑰丽多姿,影青的色白花青都为景德镇的美施上一层复一层的釉色,窑烧出它绝世的容颜。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陶瓷古国,在英文里,瓷器和中国同为一词。如果中国的陶瓷史是一卷画轴,那么景德镇则是其中最绚彩的一部分。瓷的白,瓷的润,瓷的美都在这里以土为纸,以火为笔摹写下大写的文明和艺术。
陶瓷一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化成另一种物质的发明创造。陶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也是瓷的前身和起源。随着烧陶工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制陶工艺和窑炉不断改进出现了灰陶器,白陶器和印纹硬陶。
大约在商周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原始瓷,这时候的瓷器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是陶器向瓷器发展过渡时期的产物。不过这时期原始瓷已可以看出瓷与陶的明显区别,瓷器选用了易熔粘土也就是瓷土来烧制,并且烧制温度比白陶器和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更高,表面有釉。
之后,原始瓷质又经过了数百年的变化和发展,到东汉时期才出现了正式的瓷器。虽然这个时期的瓷器依然承袭了陶器常见的弦纹、水波纹和贴铺首等装饰手法和造型风格,但是从原始瓷到瓷的发展,在陶瓷工艺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瓷比陶美观耐用,又比铜器、漆器造价低廉,一出现就受到欢迎,很快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市场的需求为瓷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浙江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制瓷工艺也一直处于先进的水平。晋人赵概曾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为官,在浙江时他掌握了越窑青瓷的制瓷技藝。之后,赵概因不趋炎附势,得罪了上司和部分同僚而被陷害贬官,来到新平镇(今景德镇)隐居。
在景德镇赵概将掌握的制瓷技艺传授给了当地的窑工,他带领窑工们对胎釉的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做了重要变革,使得景德镇的窑坊由制陶逐渐转化为制瓷,他也因此被景德镇窑工尊为瓷器师祖。他的付出为当时偏僻落后的景德镇带来重大的经济发展,为了纪念他景德镇人将他奉为“佑陶神”,为他建立了师主庙。
赵概对于景德镇是一个契机,而最终造就景德镇的还是一方水土。景德镇高岭村所产的高岭土是优质的制瓷粘土,也正是有了高岭土才有了景德镇瓷业的基础保障。古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冥冥之中景德镇与瓷有着一种宿命的因缘。
最初人们生产的瓷器都是青瓷,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白瓷在北方烧制成功,白瓷的出现对于瓷器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因为有了白瓷,才会有之后的青花,五彩,斗彩等色彩纷呈,争奇斗艳的各种彩瓷。
景德镇的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是目前已发现的南方地区烧制白瓷最早窑址,这些窑址出土的白瓷器物丰富,烧制技术比较成熟,据此可以推断景德镇在那时已经隐有未来瓷都的雏形。
自古制瓷都以青色为贵,网上一直流传着有一个美丽的误会就是宋徽宗曾在梦中看到大雨过后天空出现美丽的天青色,于是写下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命令天下瓷工烧制天青色的瓷器,最终汝瓷烧出了这种颜色。其实据明代谢肇《五杂俎》所记,这句话出处是五代的柴世宗,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青色一直是历朝历代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只是不同的朝代所推崇的青色深浅不同,色调也有些深浅差异。
宋时的景德镇就烧制出了独特的青白瓷,方文山歌词中色白花青一词就是人们形容青白瓷的专用词。青白瓷的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介于青白二色之间,加上釉下瓷胎刻的精致花纹,每一件都是素肌玉骨,莹润如玉,也因此它还有一个婉约的名字影青瓷也称映青瓷。
景德镇的名字也是自宋朝开始,那时的景德镇已经是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瓷器成为支撑整个地区的经济命脉。因为出产的瓷器精美,宋真宗赵恒派人来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所产的瓷器底部均有“景德年制”的标识。因为这些瓷器光致茂美,享誉海内,于是天下人皆称为景德镇瓷器,而景德镇的原名昌南反而无人知道,之后昌南就改名为景德沿用至今。
元代是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这期间精致素雅的青花瓷横空出世,青花瓷的出现不仅是彩瓷开始大量涌现的先锋,也深刻影响了制瓷的装饰手法,在元代之前,瓷的装饰大多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自青花出现后,彩绘就成了瓷器主要的装饰技法。
继青花之后,景德镇又成功烧制了釉里红、铜红釉和钴蓝釉。元代时的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制有卵白釉的印花小足器,《景德镇陶录》中就有“枢府窑”条目,这种枢府卵白釉就是明永乐甜白釉的前身。
瓷的发展和变法,不仅仅是瓷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也在于每个朝代对审美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器形和风格。这些是文物专家为瓷器断代的一个依据标准。
“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欢呼之曰四时雷电镇”是王世懋在《二酉委谭》里记录下的景德镇。那是明代的景德镇,也是最鼎盛时期的景德镇。那时景德镇的青花是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彩绘的技法足以媲美画作。薄如纸,莹如玉的永乐薄胎甜白瓷,洪武釉上红彩,宣德青花红彩,成化的斗彩瓷器,嘉靖万历的五彩瓷器都是在这时期烧制创始,各类名瓷争奇斗艳,五彩纷呈。
当时设立在景德镇的官窑就有58座,民窑更是达到数百座之多,在全国一枝独秀,这里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匠人,也聚集了全国的瓷商,成为号称十八省码头的陶瓷大都会。
明清的鼎革对于景德镇的瓷业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影响,在清代的初期景德镇的制瓷业曾一度停滞,顺治时朝廷曾数次指派景德镇烧制龙缸,栏板等都未能完成。直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景德镇的瓷业也飞速发展起来,青花和釉里红的技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釉上彩有了更多的创新,康熙时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红彩有有矾红和金红两大类,黄彩有铁黄和锑黄两类,还有绿菜、金彩、珐琅彩、粉彩、素三彩等种类繁多的彩瓷。中国的瓷业生产,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据《浮梁县志》记载,当时的景德镇瓷窑达三千座,夜晚的景德镇如一座火焰环绕的不夜城。
月满则亏,盛极必衰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打击,延续了数千年的制瓷行业也受到重创,道光时期青花和颜色釉已开始衰落,咸丰时官窑的生产数量和质量也明显的下降,同治和光绪两朝正是社会动荡时期,景德镇的制瓷行业虽然仍在进行,不仅没有发展,还在持续的下滑。
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下半叶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景德镇和全国的制瓷一起复苏发展起来,全国各地许多中断了多年的名窑也重新燃起炉灶,国内的陶瓷业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时代。
1983年景德镇烧制成功新品种瓷“青花影青瓷”,这种新瓷融合了青花的绘画之美和影青的刻绘之美,得到陶瓷专家的一致认定和认可,也为制瓷业持续发展和创新夯实了基础。在传承古老的技艺的同时,匠人们在不断的寻找新的原料丰富瓷的花色,以新的科技融合旧工艺提高瓷的产量和质量。
在瓷的世界里,最寻常的土,窑烧后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瓷如冰,若雪,似玉,浴火而出却全无尘土气和烟火味,在以火化器后尽显内敛沉静的华美。昔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千年瓷都正在崛起,如瓷一般终将历火而重生。
一部瓷都的发展史就是半部的中国陶瓷史,这就是景德镇。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