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沉静再相逢
2019-02-26程应峰
记得小时候,家中阁楼上有两个白底蓝花胖瓷坛,肚子大大的,坛口小小的。里面总是装有炒花生、炒蚕豆、炒苕片、米爆糕什么的。打开封得严实的坛口,便有一股食物之香扑鼻而出,好不诱人。
我们嘴馋了,想吃点什么的时候,就要爬到阁楼上去。那时,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都要求我们在享用坛中食物时,一次只能抓一把,不可造次。那坛口小啊,每次伸手进去,若想趁机抓上一大把,有心将欲望塞得满满的,手便无法拿出來,便只能恰到好处地抓上一小把。无疑,紧缩的小小的坛口,是教人节制、自律的绝妙方式。这一尘世的瓷坛,竟然也蕴含着深刻的作人道理呢!
这两个经年累月置于阁楼上的小口胖瓷坛,是典雅沉静的青花瓷坛。说到青花瓷坛,耳边就漾起了周杰伦的歌声:“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宋徽宗曾对天青之釉色御批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是的,烟雨对于天青色来说,是需要耐心等待的一种机缘。
这荡漾的天青色,这自顾自美丽着的青花瓷,倏地,就让人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心打碎的一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那一天,我和妻子准备彻底打扫并重新布置一下房间。她擦窗洗地,我搬桌挪柜。不经意中,我竟将这只来自景德镇的,弟弟不远千里小心呵护着给我带来的,在我们家算得上贵重物品的薄胎瓷花瓶打碎了。那一碎,让我于刹那之间多了几缕愁绪;那一碎,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世间好物不坚牢;那一碎,让我了悟了“香消玉殒,一梦千年”的道理。
碎了一个青花瓷瓶,碎了一份心生欢喜的美好,却多出了几分奇特的诗意想象。怪不得古人会有“何年碧像灵岩栖,踏碎琼瑶尽作泥”的妙句呢,全然是因为这景德镇精巧的陶瓷工艺,这种让人乍一相见,便会心生暗香而有不尽向往的青花瓷啊。青花瓷上绘青花,寥寥数笔,蜿蜒飘逸,美不可言。如同唐诗宋词,吟诵千载,又像极传统女子的美,内敛,素雅,洗尽铅华而经久不衰。青花瓷是不易的,它在1300多度烈焰里,煅烧磨砺着自己,承载着千年的演变,折射出许许多多平平仄仄的人生故事。它在素雅的坯胎里,以清新的色泽,勾勒出华夏文明的华章,绘制出水墨丹青的神韵。
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从青年走向老年的记忆之中。
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著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中。
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梦幻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人心扉。
穿梭于千年瓷都景德镇,入眼的,谁说不是新奇喜悦?景德镇古朴的建筑风貌,无一不富于陶瓷工艺的特色。于迷朦的江南烟雨中,那精雕细琢而成的瓷器珍品,在岁月风尘中自在地闪烁,这自在闪烁的,何尝不是人类文明光芒的映现?一弯桥拱起来,在烟雨蒙蒙里,徐徐走出一位身着白底浅蓝花的旗袍女子,恰似青花瓷幻化的女子,优雅、素洁、含蓄、美得动人心魄,慑人心魂。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的。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人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如果你有心,你可以选一家陶艺工作室体验陶艺生活。工匠会悉心讲解陶瓷制作的过程,即经过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釉色变化等制作步骤,才能够烧制出精美的陶瓷工艺品。那些名满天下的陶瓷大师,素手捏坯,勾勒花纹,便能创作出“自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的陶瓷珍品。好工匠如好瓷器,色泽温厚,庄重清雅,宁静收敛。他耐得住寂寞,妙手细致,倾其一生悉心雕琢。
亲自动手一试,那才是快事一桩呢。用绵软的手掌,包裹软糯的陶泥,足以体验妙趣横生的陶艺制作过程。并可以从中感受凝聚耐心、智慧和沉静的匠心精神,淙淙潺潺,提升审美,陶冶情操,润泽灵魂。
景德镇的陶瓷博物馆,其主体建筑,隐于两山之间,别具陶艺风格,主体形状构思精巧,仿佛一件精美的陶瓷器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涩胎龙舟瓷雕,其舟体精雕细琢,纹络齐整、线条顺滑优美。龙头栩栩如生,龙须变化万千,而舟上楼阁却肃穆严整,放眼一观,瓷雕集飘逸与庄严于一身。舟上亭台屋檐无一不用细密的精致花纹点缀,而舟中人更是动作神态各异,千姿百态。同样的画面,在不同的青花器型上,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格调与意境。这是匠心独运的工匠们将揉泥、制坯、烧坯和罩釉等传统工艺拿捏得炉火纯青的缘故。
正是热情如火的夏日,夏日的陶瓷,让人想起“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当啷响”的诗句来,那玲珑剔透的白瓷,碰撞时清脆作响,那是怎样沁人心脾的一种感受啊。
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黯黯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当景德镇在山水之间悠悠醒来的时候,其恬静古朴的气韵再一次在天光云影下清朗起来,千年以来,瓷都特有的传统文艺范似乎从来没有更改过。
青花瓷的青,何尝不是寄寓着美好的愿望?读书做学问,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百姓心中最渴望的天是“青天”,就算人生陷入绝境时,还可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便是“青”的分量。青花瓷的古朴典雅,唯美写意,符合文人的审美取向。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收藏青花瓷,常常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抱负,也就是因为它绝妙的寓意吧。
与瓷相遇,相遇的是一份生命中的美好,无论是读还是听,都需要静下心神慢慢慢慢的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
程应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等刊签约作家,湖北省文联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