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探析
2019-02-26孟庆艳
孟庆艳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幼儿时期发展较为迅速,而游戏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游戏是一种有兴趣的活动,蕴含着十分强烈的娱乐性,因此,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不容忽视,使幼儿易于接受并能主动学习。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其了解周围的事物,进行社会性的认知,尤其是健康的游戏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蒙古族的传统游戏是经历了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后,不断适应、不断改变,最终形成的具有蒙古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对幼儿的成长和教育至关重要。
一、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简述
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是游牧时期发展而来的,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是其沉淀而来的精华。蒙古族游戏也同样具备游戏普遍的娱乐性,使得幼儿易于接受。蒙古族游戏的种类丰富,主要包括七大类别,这些游戏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蒙古族传统游戏贯穿了幼儿发展的各个阶段,也几乎涉及幼儿生活中的所有环节,在娱乐中兼具了教育的作用。
(一) 儿童游戏的作用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知,游戏贯穿于儿童成长时期的始终。首先,儿童通过游戏可以促进社会行为的养成。根据儿童在游戏中参与程度的不同,游戏可以由最初的简单游戏逐步过渡到最高级的游戏;在过渡过程中所锻炼的交往能力和交往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表现。其次,儿童通过游戏活动可以学习知识、养成习惯。每一个游戏都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只有严格遵守规则,才能顺利开展游戏。再次,儿童通过熟悉游戏规则而产生对知识和规矩的认知,从而逐渐增长自身的见识,并能在规则的束缚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儿童通过游戏能够养成良好的品质,为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 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的内涵
儿童游戏是一个有规律发展的过程,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也是如此,而且,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在此基础之上又有其自身特点。首先,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的自由性与综合性并存。其实质是指蒙古族的传统游戏并非是在明确的计划、有序的组织下进行的,它与幼儿在学校参与的游戏相比更具有随意性和自由性。其次,由于蒙古族所在的地域特征及风俗影响,产生了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传统相关的各类游戏活动,它代表着本民族的源源流传的文化传统。传统游戏很多都是为了生存需要,对儿童体能游戏的要求尤为突出。最后,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普遍具有自然性。例如捕捉鸟类、采集植物等都十分贴近自然,使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接触自然,释放天性。这些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蒙古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这些游戏也会逐渐的影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蒙古族传统游戏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且与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存在一致性,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被广泛地引用。教师们利用这些游戏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身体素质,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
(一)体能重获重视
经济的发展使脑力劳动逐渐超过体力劳动,也使很多人的身体素质逐渐出现亚健康的状态,不少疾病有年轻化、甚至普遍化的趋势。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游戏中的体育功能又重新被得到重视。蒙古族的游戏中体育功能的显现尤其突出,比如蒙古族喜欢的射箭比赛、骑马比赛等,将这些游戏应用于幼儿的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例如,锻炼幼儿学习骑马可以提高其平衡能力和敏捷程度;射箭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幼儿的注意力和体能。这些体能游戏对幼儿的锻炼并非是一个方面,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投射在幼儿教育中,现如今幼儿游泳班、乒乓球班、空手道班等等都备受家长青睐。此外,在幼儿园教学中,皮球课、健美操的全面普及都是重拾体能教育的信号。体能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免疫力的增强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开发以及对意志情感的磨炼。
(二)合作塑造认知
在传统的蒙古族游戏中,合作伙伴并非是通过固定的分组而形成的,而是儿童的自由选择。因此,将这些游戏应用于幼儿教育中,使幼儿一边可以享受游戏的乐趣,一边还可以在其中享受与伙伴们交流的轻松和惬意;此外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著名的蒙古族游戏“米格玛”“沙嘎”等,这些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学习成人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独立和自由的体验。这些合作游戏还要求幼儿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配合,从而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 蒙古族传统儿童游戏强调身心宣泄、贴近自然的特点,这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内心平和愉悦。
三、结语
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不仅可以增添幼儿的学习乐趣、促进幼儿的情感交流,更加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养成。蒙古族儿童游戏中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蒙古族传统游戏,可以有效地全面培養幼儿,建立健全幼儿的认知体系和人格体系,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集宁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察哈尔文化视域下蒙古族儿童民间游 戏的价值传承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sky2018072】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