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有效落地实践研究
2019-02-26奚秀云
奚秀云
在课程特色化建设的今天,发挥美术教育作为乡土文化传承、交流途径和载体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以笔者自己开发的《园林之眼——亭》一课为范例,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学科要素具体落实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试图通过美术课堂让传统文化、乡土文化资源不断植入学生的心灵。
苏州——一座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古城素有“园林之城”之称,苏州的园林艺术给美术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鲁迅先生说过:“本土的艺术,就是最世界的艺术。”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确立了以园林中的亭子为基点,引导学生感受在园林中所起到的观景、点景的作用,为学生搭建园林文化与美术表达的平台,传递乡土文化与学生现实情感的链接。
一、关于课程,以生为本,方能高效地达成目标
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认知特点,结合之前二年级曾经学习过《雄伟的塔》一课,经过思考和提炼最终确定立了以观察、发现拙政园亭子的美为切入点。当然,不能仅仅定位于对亭子的了解,亭子只是一个媒介,希望通过引导孩子对亭子的观察、学习感受亭子这一建筑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美的同时,感悟亭子在园林建筑中所起到的观景和点景作用,感受亭子作为园林之眼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定位既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认知特点,也能较好地从美术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亭子在造园中的重要作用。从课堂实施情况来看,这个切入点还是很好地契合了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乡土文化包罗万象,老师如何结合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来选择适合孩子学习和探究的内容是关乎课程设计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
二、关于技法,老师给得越少,孩子所呈现的状态会更多元
我们都知道水墨画的课堂偶然因素很多,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因偶然所成的方法在进行创作时能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去,相信比老师直接教授如何用笔用墨和临摹大师作品来得更有效。为此,在欣赏完亭子形态和细节之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请学生用笔墨的形式画一画亭子,可以体现亭子形态美,也可以是体现亭子细节美。他们有的用中锋勾墨线,有的用侧缝块面表现顶面,还有的用深浅不同的墨点来表现瓦片,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用属于自己的水墨语言来探索笔墨线条的变化,学生所呈现的笔墨状态,是最直接最原始笔墨语言,也是最宝贵的原知觉。接着教师在这个基础上从墨色浓淡、用笔方法、质感肌理等方面进行技法总结,形成技法特征。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我们不只是教孩子怎么画,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怎么想。
三、关于提问,针对性越强,课堂效度就会越高
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并且能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可解决的问题。课堂伊始,出示了“亭”的象形文字,让学生根据这个象形文字来猜测,学生根据象形文字搜索记忆中的形象,猜到“亭”字。课堂的导入紧扣主题提问,简洁明了直指主题,同时将亭子本身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空造型的特点也一并解决,可谓一举两得。
在带领学生欣赏完拙政园里颇具特色的亭子图片后,紧接着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亭子美在什么地方?
学生:造型千姿百态。
教师继续跟进提问: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空,极为简单的一个建筑怎么还能给我们带来千姿百态的美感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孩子们的视线从对亭子整体的大感觉引入到对亭子细节的关注。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饶有兴趣地对亭子的细节展开了探究发现式的学习,学习的兴趣点被问题所激发。
在引导学生进行笔墨小练习之后的作业点评环节中,询问学生:你用了什么方法(笔墨)表现亭子?你想表现亭子哪方面的美?
这样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笔墨是为了表现自己对亭子的独特美感的一种形式,不是为了画亭子而画亭子。问题着重强调了水墨韵味和儿童自身情感的结合。因此,学生的练笔是带有一定情感的体验的练习。可以说缺乏儿童情感体验的水墨画教学,是脱离与违背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的教学。所以问题紧扣笔墨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让学生明确练笔的目的所在。
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构思时设问:一个孤零零的亭子似乎不够美,周围还应该有点什么呢?把学生的视线从“一个亭子”带回到“园林中亭子”的意境。学生明白了这层含义之后再进行构思创意就有一种意境的味道加入其中,笔下呈现的作业自然有一种浓浓的意境美。
一个个有关联的问题将整节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串联,学生在这些有目标指向性的问题引领下进行着有效的思考和探究。可见,课堂提问,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难易适中、灵活多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把知识转换为能力的进程,提高课堂效度。
四、关于图像识读,分析越到位,孩子感悟的就会越深刻
美术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视觉性。学会了用美术的眼睛来观察事物,对孩子们来说是受益终生的。课堂上通过引导孩子从“整体—細节”的观察顺序感受亭子从形态美到细节美,提升孩子们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
课堂上通过对比欣赏,学生发现亭子顶部的造型区别,感受飞檐翘角带来的轻盈灵动。通过局部放大,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感受到亭子在细节上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首先要通过视觉(眼睛)传递,就儿童造型活动来说,怎么“看”决定了孩子怎么“画”。儿童水墨画教学绕不开“造型”与“墨色”,撇开形谈墨色,将是无本之源。孩子们在经历了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感受到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设计之后,对亭子这一建筑由陌生到熟悉,由粗略到具体,再让孩子用笔墨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亭子的感受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利用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建设与重构真正适应不同年段学生心理、生理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需要教师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具有顽强的钻研精神。在课程特色化建设的今天,发挥美术教育作为乡土文化传承和交流途径的载体作用,让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源源不断植入学生的心灵,这正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