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弃的水土与乡情
2019-02-26
尘衣:
去凤凰一次,我就会买一本沈从文先生的书。头一次去,是经吉首大学去玉氏山房,采访沈从文先生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先生。那一次,我买了《无从驯服的斑马》。在人们看来,这个偏冷门。第二次去,是一个人旅行,悠然中买了《边城》。这是先生的代表作,大热门。后来还去过几回,都不曾空手而归。
之所以只在凤凰购买先生的作品,是想更真切地感受先生作品中真实的乡土气息,感受先生生命中不曾离弃的水土与乡音乡情,以这样一种仪式感来表达对先生的尊崇。正如很多人那样,每去一回湘西凤凰,必然去拜谒从文墓,一级又一级,跟着先生“拾级而上”,到达更高的思想境界。
沈从文,苗族,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02年生于湘西凤凰,1988于北京逝世。1918年,沈从文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作别凤凰,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同时接触编辑工作。从1926年出版首部作品集《鸭子》开始,他一生共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先后于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沈从文先生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后来的许多作家如汪曾祺等,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来“悦读”先生的作品《湘行散记》。阅读之前,必然要了解其母本《湘行书简》。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途中,他给夫人张兆和每天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那些记录了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
简朴的文字藏不住对湘西的爱
这文字如水般,滑过我的心。读《湘行散记》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联想某个人物、某种声音、某处场景,感觉这本书仿佛是“活”的,栩栩如生。
书中的人物,在我脑海里渐趋生动。粗野多情却又勇敢的水手,摇动着桅杆控制方向;亦正亦邪的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运用他那粗中带细的声音和沈从文闲谈;可爱却又神经大条的“印瞎子”,夸着自己鼻子的种种……
书中的声音,在我耳畔愈发清晰。鸭窠围宁静的夜里,岸上船上,都有人高声阔论,吊脚楼上有妇人唱着小曲儿。霎时间,水岸两边沉寂下来,只有不远处渔夫夜渔的声音,“啪啪啪”鱼儿挣扎着扭动身躯的声音。
书中的场景,在我眼前变得立体。镇上人家的房屋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河边、山坡上,河岸两边还有井然有序的吊脚楼呢!猛地,河水两岸壁立千丈的山又闯入我的视野。我仿佛置身于一条小船上,脚下的河流时而势若奔马,时而水平如镜。
在沈从文先生精简、朴实的文字下,我既领略到了湘西神秘的美景,也感受到了老先生对生活抱有的那份热爱、那份热情。即使经历过辗转川黔湘边境的苦,即使阅尽了社会的动荡与黑暗,都没能磨灭他对生活的那份热忱。
为什么沈从文先生能在一次湘行中,写下这本隽永而又美好的《湘行散记》,我却从未发现这样的美丽?难道我生活的周围就没有这样活泼可爱的人,就没有这样迷人的自然风光,就没有这样独特的风俗人情?难道我的生活在退化,在渐行渐远?
都不是!我的家乡新化,有着神奇的紫鹊界梯田、雄伟的大熊山、瑰丽的梅山龙宫……自然风景可谓数不胜数。要说身边的人嘛,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况且一乡一俗,我们梅山文化更是有着独特的韵味。可我总是叹着“学习真苦”“考试真多”,忽略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好。不是生活不美,只是我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罢了。
生活索然无味?我想,我该拒绝这种观点了。(唐佳琪 新化县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9班 指导老师:全 玲)
人们不会忘记
湘西是个好地方,每次到湘西,内心都很欣喜。到湘西,不纯粹是走玩,更重要的是读着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追寻先生的足迹。
雨中游凤凰
凤凰虽偏处湘西,但千百年来从未断过和外界的文化交流对接。沈从文先生说:天开图画,人出凤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冒雨来到风凰,一半是来看山水,一半是来拜祭沈从文先生。一条沱江穿城而过,两岸的吊脚楼倒映在清流之中。靜静的沱江水,环抱着凤凰城的秘密。虹桥如画,画桥如虹。漫步在红色石板街,只见古香古色的小街典雅宁静,小巷弯弯曲曲却又繁华美丽。
不来看凤凰山水,便欠了自己一生的梦。看后不得不感叹,如此多情而美丽的山水,不出沈从文、黄永玉这样的大家才怪——他们都是传奇,特立独行,浑然天成。
谒沈从文墓
急切地来到风凰,因为那年是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暮春之雨,让文人们的眼圈更趋湿润。凤凰因有山如凤而名,因有了先生更加出名。驻足于墓前,肃然拜谒沈从文先生,百感交集。墓地十分简单,只有一块天然五彩石。碑石正面是先生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先生一生真实的写照。
他写活了湘西的山水,也写活了湘西的人。在他的文采里,湘西的山水像画卷一样,弥散着牧歌般的纯净和凄美。他用来描写故乡的散文和小说,读来无一不是诗。他的灵魂,和故乡的山水共存。
先生是一个喜爱清静、向往自然的人。安息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背依青山,面朝绿水。他的大部分骨灰撒在了他一生热爱并为之讴歌的沅水和沱江。对着沱江,他或许会诉说伤痛、幸福以及对亲人的热爱。而人们,同样不会忘记沈从文先生。(作家 丁纯蓝)
跟着沈老去旅行
一条条美丽的溪流、一座座温柔的小城、一群群淳朴的乡民,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仿佛我也跟着沈老去了一趟神秘的湘西。
“一列青黛斩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痕迹。”看到这,为箱子岩的美景所折服。却又一知半解,好奇箱子岩真如沈从文老爷爷描述的那般美丽吗?好奇心驱使我拿出手机查阅起来,很快便找到了肯定的答案。
沈老还重点描绘了湘西的另一块纯美净土——桃源(原属大湘西,今属常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千年以前,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曾盛赞这里,这也是“世外桃源”的出处。而沈老的笔下,桃源就好比一副晕着水的淡彩,使人身临其境。“桃源既是一个有名的地方,每年自然有许多‘风雅之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里携了《陶渊明集》与《诗韵集成》等参考资料和文房四宝,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读到这儿,我的心“怦怦”直跳,仿佛我便是“风流雅士”中年纪最小的那位,即将奔赴一场文学的盛会。要真是这样,那是何等有幸呀!
“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石。”我是个爱想象的女孩,闭上眼,文中秀丽的辰河便呈现在眼前:有时汹涌翻滚,有时温柔恬静,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我真想立即飞过去一看究竟。(新化县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9班 陈肖依 指导老师:全 玲)
过梢子铺长潭
——《湘行散记》节选
这些木筏古怪得有趣,上面有菜,有猪羊,还有特别弄来在筏上供老板取乐的。你若不见过,你不能想象它们如何好看、好玩!
我们的船既上了滩,在潭中把风篷扯满,现在正走得飞快,不要划它。水手们皆蹲在火边去了,我却推开了前舱门看景致,一面看一面伏在箱上为你写信。现在船虽在潭中走,四面卻全是高山,同湖泊一样。这小船一直上去皆那么样,远山包了近山,水在山弯里找出路,一个陌生人见到,也许还以为在湖里玩的。可以说像湖里,水却不是玩的。山的倾斜度过大,面积过窄,水流太速,虽是在潭中,你见了也会头晕的。
我的小船不是在小滩上吗?差一点出事了。船掉头向下溜去,倒并无什么危险,只是多费水手些力罢了。便因为这样,前后的水手就互相骂了六七十句野话。船上骂野话不作兴生气,这很有意思。并且他们骂得那么天真烂熳的,也无什么猥亵处,真是古怪的事。
这船上主要的水手有三块四毛钱一趟的薪水,每月可划船两趟。另一学习水手八十吊钱一年,也可以说一块钱一个月,事还做得很好。掌舵的从别处租船来划,每年出钱两百吊,或百二十吊,约合卅块钱到二十四块钱。每次他可得十五元运费,带米一两石又可赚两元,每次他大约除开销外剩五元,每月可余十来块钱。但这人每天得吃三百钱烟,因此驾船几十年,讨个老婆无办法,买条值洋三十元的小船也无办法。想想他们那种生活,真近于一种奇迹!
我这信写了将近一点钟,我想歇歇,又不愿歇歇。我的小船正靠近一只柴船。我看到一个人穿青羽绫马褂在后梢砍柴。我看准了他是个船主。我且想象得出他如何过日子,因为这人一看(从船的形体也可看出)就是麻阳人。麻阳人的家庭组织生活观念,我说起来似乎比他们自己还熟悉一点。麻阳人不讨嫌,勇敢直爽耐劳皆像个人,也配说是个人。这河里划船的麻阳人顶多,弄大船,装油几千篓,尤其非他们不可。可是船多货少,因此这些船全泊在大码头上放空,每年不过一回把生意,谁想要有那么一只船,随时皆可以买到的。许多船主前几年弄船发了财,近几年皆赔了本。想支持下去,自己就得兼带做点生意,但一切生意皆有机会赔本,近些日子连做鸦片烟生意的也无利可图,因此多数水面上人生活皆很悲惨,并无多少兴致。这种现象只有一天比一天坏,故地方经济真很使人担心。若照这样下去,这些人过一阵便会得到一个更悲惨的境遇的。我还记得十年前这河里的情形,比现在似乎是热闹不少的。
今天也许因为冷些,河中上行的船好像就只我的小船。一只小到不过三丈的船,在那么一条河中走动,船也真有点寂寞之感!我们先计划四天到辰州,失败了,又计划五天到辰州,又失败了。现在看情形也许六天,或七八天方可到辰州了……我想起真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