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语区地域文化 与方言类节目相互影响探析

2019-02-26陈彦铮

新闻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阿福类节目方言

陈彦铮

一、吴语区概念界定及吴语现状概览

吴语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吴语区包括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其中以浙江为核心。目前不同人对吴语现状的判断不同,说法不一。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先后向吴语区受访者发放两套问卷。问卷填写者都成长或现居住于吴语区,跨越多个年龄层面,涵盖多个学历层次,从事各类工作,代表性较高。问卷中问题均涉及吴语与吴语类方言节目,为便于分析方言节目的受众人群,问卷首先调查了受访者对吴语的掌握情况,为之后各项分析的开展提供支撑。

根据“您认为自己对出生地或当前所居住城市吴语方言的掌握情况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可知填写第一份问卷的312人中有148人“能够与使用同方言的人进行日常交流”,占比47.44%,而若将受访者年龄限于28岁及以下,则对应比例上升至62.1%(77人);有98人认为自己对故乡方言的掌握“非常熟练,一些古语、生僻语也熟知”,占比31.41%,若将受访者年龄限于28岁及以下,则对应比例下降至20.16%(25人);有42人“能听懂或说一部分方言”,占比13.46%;只有不到8%的人对故乡方言的掌握程度较差。在回答第二份问卷问题“您常用的语言?”时,324人中有227人认可当地方言就是自己的母语,占70.06%,即便是将范围缩小到25岁及以下,认可当地方言是自己母语的人依然占60.44%。

可见吴语的处境并未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堪忧,我们更倾向于相信我们的调查问卷所反馈的相对乐观的结果,吴语作为一种方言,有没落的趋势和可能,但至少目前仍保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认清这一点是我们研究吴语类方言节目的前提和基础。

二、地域文化与方言节目的共生性

(一)地域文化为方言类节目提供生存土壤

1、地域文化为方言类节目提供核心内容

方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变化中,积淀了许多地域文化底蕴,这就为电视方言节目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支撑,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社会意义。

一般来说,方言类节目在传播地域上不会出一市一区的范围;其调解节目固然案例丰富,一波三折,但大多不出一般家庭的“油盐酱醋”,访谈节目也大致如是。知识类节目自然也是立足当地,讲历史,讲当地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说故事,就说当地的民间传说;谈手艺,就找准机会宣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方言类节目的内容完全依赖于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地域文化为方言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地域文化保证了方言类节目的基本市场

人们对方言类节目的追捧,实质上是对家乡和自我的认同,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方言类节目之所以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不仅因为它贴近百姓生活,更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对当地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方言类电视节目,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调查,在方言类电视文艺节目开办较早,并长期保持稳定收视率的地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1]在以浙江、上海和苏南三地为主体的吴语区,这种文化认同和地域归属感,不仅是对本地居民而言,也适用于外来人口。江浙沪作为全国范围内经济发达的地区,强劲的人口吸力是不争的事实。对那些长期定居当地的外来人口,会有一种固定称呼——“新XX人”,如“新杭州人”、“新台州人”、“新衢州人”。一方面,外来人口占比高的地区,普通话推广会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为了与当地居民深入接触,外来人员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当地方言,方言类节目成了他们重要的学习素材。

(二)方言类节目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方言是一个地区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的生动体现。方言类电视节目可以帮助人们自觉树立保护本地区语言文化的意识,促进语言的多样化。方言类节目既能使观众在一定条件下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又能唤起人们使用方言的意识。

电视媒体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手段,地方媒体的方言传播可以凝聚地域文化,从而构建地域文化形象,打造鲜明且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标签。[2]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湖南台的汪涵让湖南话的风味飘遍全国,重庆的《雾都夜话》是无数山城人的集体记忆,成都的《谭谈交通》在让谭乔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警察的同时也制造了许多有趣的段子。对问卷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在填写第二份问卷的324人中,认同“方言类电视节目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用”的有294人,认同“方言类电视节目对地方文化的创新与推广作用”的有279人,可见大家对方言节目对地域文化薪火相传、革故鼎新的作用是认可的。

(三)方言类节目有利于促进地域多元文化和諧共荣

在各类节目的助力下,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不仅得到保护传承,而且还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媒体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播也体现出其社会责任感和媒体公信力,更是对弱势地域文化的尊重与扶持。方言类节目可以丰富地域文化的内涵,帮助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变化。举例来说,在历史上,粤语一直只是方言的一种,但随着近当代广东经济的发展,粤语歌曲作为粤语方言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以电视节目为依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同形式的方言节目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方言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言文化产业,开发的方言文化产品,也产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地域文化与方言类节目的矛盾性

(一)方言类节目引起的同一地域不同接受群体之间的矛盾

应当认识到,一个地域的文化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包括方言在内。皖南曾为宣州吴语区,但现在已经濒于消亡,吴语区的西界大幅东移;苏州曾是吴语区的中心,但上海后来居上,取代了其地位;杭州城区本属吴语区,但因宋室南渡,这里成为了“官话孤岛”。文化的演变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纠结于此,但有时受落后狭隘的地域观念的影响,方言节目竟会成为人们争论的催化剂。比如说台州市开播时间最长,收视率最高的方言节目《阿福讲白搭》,其制作可算符合当地观众口味的最大公约数了,但还是有人因“阿福”的“台州话”偏路桥(区)口音而颇有微词。再拿杭州这个“语言孤岛”来说,除了老城区是真正的杭州话之外,其他城区都有自己的方言,其中富阳区就有20多种方言。[3]对杭州地方台来说如果方言类节目就是用杭州话播报,那么不仅外地人听不懂,就是本地居民也未必能听明白。这显示出方言类节目尴尬的一面——一边是方言类节目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另一边是外地观众“听不懂”的抱怨。调查结果也佐证了这一情况,填写第二份问卷的324人中有191人(59%)赞同“方言类电视节目在增强地域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会鼓励文化上的地方主义”这一观点,明确反对的只有64人,占比约20%。

(二)节目的形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学意义的矛盾

方言类节目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手段,不应回避其社会责任,应该说目前的吴语类方言节目大多较好地实现了其社会功效。新闻节目讲究客观、公正,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严肃的,但许多方言类节目的定位日益趋向娱乐化。娱乐化必然包含了搞笑、虚构的东西,使二者不可避免会有矛盾。短期来看这矛盾不影响方言类节目的存在和发展,以杭州的《阿六头说新闻》、绍兴的《师爷说新闻》、台州的《阿福讲白搭》、金华的《新闻节节棒》为代表,它们都曾经达到令其他栏目惊讶的收视率,但是它们中一部分在当下遇到了发展瓶颈——收视率下降,观众审美疲劳。导致这一瓶颈出现的原因众多,但娱乐化的包装形式用得过多过滥,缺少对方言的文化内涵以及包括方言在内的地域文化的社会学意义的深度挖掘也是造成当下部分方言类节目出现困境的原因之一。

(三)地域文化中的“庸俗元素”与节目的规范化之间的矛盾

根据问卷反馈的数据,说起吴语方言类节目的未来发展,除去排名第一的认为“方言类节目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必将被发扬光大”(40%)的乐观派外,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方言类节目依然拥有存在的基础,但终究难登大雅之堂”(27%)的人数紧随其后。曾有一段时间出现过方言类电视节目高度模仿的现象,节目内容难免出现同质化及内容庸俗化现象,这种跟风、风格重复的电视节目形式,势必缩短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生命周期”,不利于媒体生态环境的长期平衡发展。不少方言类节目还存在着内容混杂、新闻价值不高;负面新闻多,舆论导向不明;不够严肃,过度娱乐化等问题。应该认识到,盲目迎合小市民观众群体的收视诉求最终将会使得节目格调下降,不光难以吸引观众,甚至会造成已有观众的流失,最终导致收视份额下滑。地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值得挖掘传承的地方,又有应该批判摒弃的地方。每个地方的方言里有不少鲜活恰当的表达,也有不少粗鄙的说法,后者是不该运用到节目中的。

四、對当前吴语方言类节目的发展建议

(一)拓宽传播渠道

除了电视这个传统阵地,网络也是各电视台应当抢占的新高地。当网络这块新高地也已经人满为患,就应该及时转换思路,抢占微信、微博、QQ等线上平台的风口。吴语类方言节目不妨顺应潮流,调整方向,开辟新的播送渠道。如举办线上线下的方言比赛,既能唤起人们对方言的重视,又提高了节目的存在感和知名度。又如开通栏目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并保持一定频率的更新推送,具体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当地的新鲜要闻,也可以是有关地方文化的小故事,或是和方言直接相关的语言学知识。长此以往,这档方言节目就会拥有受众粘性,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丰富传播内容

在研究的前期调查环节,在回答“您看过哪些类型的吴语方言类节目”这一问题时,159人选择了“新闻类”,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4.3%,85人选择了“访谈类”,占比39.72%。在回答“您倾向于什么内容的方言类电视节目”时,324人中有179人选择了“新闻类”,占比55.25%,139人选择了“调解类”,占比42.9%,116人选择了“知识类”,占比35.8%。可见,新闻、调解、访谈、知识等类型的方言类节目最受观众青睐。

目前在许多吴语地区,方言类节目的内容设置还比较单一,以新闻类为主,但调查表明观众对当地的方言类节目存在内容多样化的需求。地方电视台可以考虑丰富方言类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如台州网络电视台推出《阿福讲白搭》获得巨大成功,但其并未止步于此,近年来又推出了调解节目《老娘舅讲案》。对王牌节目《阿福讲白搭》也进行了改革,与最初“阿福”端坐在那儿一人一嘴说新闻不同,现在的《阿福讲白搭》加入了诸如《阿福气象站》《猜猜相(猜猜看)》等环节,主持人从最早的一个“阿福”扩编至三人——添加了两位“阿福嫂”。这些举措因为暗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所以很顺利地为观众所接受。

(三)扩大受众群体

方言类节目从语言特征看,已经将一部分受众排除在外,节目起初的走红正缘于对小众的量身定做。时至今日,节目在寻求突破时,要思考如何挖掘潜在受众。原则上说,用方言播报新闻,应选择鲜活、有意义的词语,剔除低俗、恶劣的语汇,以免不合时宜的语言削弱媒体的权威性;同时,从兼顾本地与外地观众的角度出发,为解决本土受众与非本土受众在观看方言类节目时信息获取效率差别较大的问题,可以推出方言节目的“双语版”,分别用普通话和方言播报,这样也有利于外来受众学习当地方言。另外,若想兼顾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可以调整各类新闻的比重,增添校园新闻版块,在保有之前的观众的同时,培养新的收视群体。

(四)注重主持人打造

打造知名方言类节目主持人,实质上也是培养当地方言代言人。这一任务分两部分,一方面要给一些业务能力够强、职业素养过硬的主持人以空间,让他们在节目中尽情发挥;另一方面则对主持人的道德修养提出要求,主持人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地方节目的知名主持人要用心经营自己的公众形象,这既是对自己的事业负责,也是对当地的形象负责。一些吴语区方言类节目已经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方言代言人,比如金华汤溪话的“花花”,杭州话代言人“阿六头”、台州市黄椒路三区方言代言人“阿福”。主持人的打造、方言代言人的培养,说到底还是一个品牌塑造的问题,希望吴语方言类节目能在将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注释:

[1]上官圣,郭丹.方言类节目与地域文化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10(12):131.

[2]徐瑶.电视方言节目对地域文化的传承[J].当代电视,2015(11):31-32.

[3]王建辉.方言类节目与地域文化探析——剖析吉林电视台方言节目《说实在的》[D].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阿福类节目方言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先割牛头后砸瓮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先割牛头后砸瓮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不喜欢胖的
最佳拍档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