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深度融合赋能“AI合成主播”探索

2019-02-26张宗兰赵然

新闻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主播深度智能化

张宗兰 赵然

在2018年11月召开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上线,引发国内媒体对于人工智能播报技术的热议。其实人工智能制造虚拟主播应用早已有之,但新华社的这次“AI合成主播”亮相,“不仅在全球AI合成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突破,更是在新闻领域开创了实时音视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1]可以说,“AI合成主播”的上岗,是新华社近年来全力打造的媒体大脑的最新成果,“AI合成主播”的探索直接推动了当前新型主流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

一、智媒融合深度发展的成果——“AI合成主播”上線

(一)“AI合成主播”的研究源起与萌发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虚拟主持人应属英国报业联会媒体公司2001年在网络上推出的“安娜诺娃”,但无论从其外形、播报效果还是综合功能等方面都属于萌芽状态,随后各国对于虚拟主持人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媒体对于人工智能虚拟主播的探索也早已有之,如2017年11月新华社就率先推出了人工智能虚拟生命琥珀·虚颜,并以新华网签约虚拟主播的身份在新华网20周年庆上进行了现场新闻播报;2018年3月南方财经全媒体节目也推出了虚拟主持人“俎江涛”应用于其财经新闻播报。[2]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具有较强的行业流动性,虚拟主播其实最早出现于互联网游戏平台,是各虚拟游戏平台为开拓游戏市场、提升游戏参与度而开发的技术,能实现网络游戏玩家的二次元互动参与效果。随后虚拟主播的理念被引入新闻播报领域,并逐渐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用“AI合成主播”进行现实新闻播报之路。在2017年“两会”上, 就已经出现过“实体”机器人的采访行为,即新华社所派出的一位特殊的记者——爱思;2018年3月的“两会”,现代快报·ZAKER南京主播机器人“快宝”也参与了会议的采访与播报工作。[3]可以说,利用“实体”机器人开展新闻采访活动,是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新闻行业采访活动的重大突破。

此次新华社的“新员工”,不仅有中文“AI合成主播”实力上岗,同时还有能“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英文“AI合成主播”。在互联网大会上所展示的中文“AI合成主播”是以新华社主持人邱浩为原型,通过提取其在播报新闻时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人体特征,运用人工智能的合成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联合建模而成。[4]这样既可以与真人保持一定的自然一致性,展现与真实主播相同的信息播报效果,更能够借助人工智能的强信息处理技术达到比真人主播更为强大的新闻信息分析和播报能力。“媒体大脑”的进一步推广与人机合作式的新闻采写编与播报,将在今后不断刷新人们对于新闻的认知。

(二)智媒融合驱动“AI合成主播”发展

“AI合成主播”的诞生与演进,其实代表的是传播业的智媒深度融合。如果说人工智能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是“让机器来认知世界”,那么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观念的不断革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的融合,则意味着“让机器与人携手读懂世界”。因此彭博社总编辑John Micklethwait认为,AI技术将对新闻业的未来起到决定性作用;而Narrative Science则预计,到2020年前后,90%以上的新闻报道都将由机器来完成。[5]也就是说,通过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新闻媒体的生产与播报中,可赋予媒体以更强大的生命力,大大提升其传播效果。

基于上述技术优势,在现实播报中,“AI合成主播”一方面在媒体的日常报道中能提升新闻的制作与播报效率,降低新闻制作与传播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许多真人主播不宜进行播报的情况下担当使命,如在一些突发新闻报道中快速生成新闻视频,提高报道时效和质量,或在各类灾难新闻报道场景中代替真人主播进行报道,以确保新闻人的人身安全和及时准确播报信息。以“媒体大脑”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帮助内容生产者更多地获取新闻资源,更好地处理新闻资源和更快地传播新闻资源,在未来计划中,它还要成为一个发现新闻的平台。[6]因此,业界普遍认为“AI合成主播”未来将成为智媒融合的重要方面,在新闻播报场景运用方面具有不可限量的光明未来。

二、“AI合成主播”对媒体的科技赋能价值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传播业的科技赋能

技术进步一直都是媒体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人类对人工智能运用的探索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普及,为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延展提供了信息技术基础。借助“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与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向互联网以外的各个领域延伸,并逐渐深度融入各领域,形成动力性催化作用,引起了许多行业的颠覆性革新,传媒业因其求新求变的行业需求而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先锋领域。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远超于传统技术的智能化信息计算处理能力。因此,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内核的新型传播工具,能通过对新闻数据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和分析,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找到最新的网络舆情热点和新闻的可能传播路径,同时可以利用智能化的技术渠道对获得的新闻信息进行真实性验证和排重,以确保新闻的价值和传播优势。路透社曾开发了一款名为Reuters News Tracer的社交媒体监测工具,能够帮助记者和编辑监测社交媒体中出现的新闻信源,并通过智能算法对新闻的真实度、准确性进行区分与筛选。此外,它还可以交叉比对数据源确定新闻的真实度,比如在日本地震发生时,Reuters News Tracer就通过智能化技术发现了大量亲历者发布的信息并迅速播发快讯,同时标注新闻的可信度比例,取得了非常好的新闻效应。[7]

(二)“AI合成主播”的智媒融合价值

“AI合成主播”的传播优势主要来自于人工智能对于媒体发展的科技赋能,同时在客观上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公众现实需求的回应。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需要依托作为“物”的计算机和手机等智能设备,更依赖人们越来越高的自媒体发声需求;反过来说,人工智能对新闻领域的赋能,又能促进新闻业更强地感知世界、向世界发声的能力。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我们带来一个万物为媒的时代,最大化的满足用户的多重新闻感知需求。另外,作为一种新生的智媒融合创作与传播形式,“AI合成主播”不仅关注媒体的新闻传播即时效果,更强调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以公众更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其目标是实现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

以新华社的“AI合成主播”为例,由于具有基于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它有着远远超越普通的真人主播的认知与信息监测能力、强大的信息处理与分发能力和永续的播报能力。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第一,“AI合成主播”可以通过强大的信息处理与分发能力直接进行新闻的生产和信息制造,从而实现集采、写、编、播于一身的超强“战斗能力”,这一点正符合当前智媒时代对全媒型记者的要求。第二,“AI合成主播”具有准确而高效的新闻认知与信息监测能力,能够在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任何时段对信息进行真实性认知和信息变化监测,这就决定了其播报中持续的强真实性。第三,永续的播报能力是机器强于人的属性,“AI合成主播”可以忽视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长度,在特殊的新闻播报时进行日以继夜的连续工作,并且不会出现错误,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突发性事件报道、灾难性报道和主题事件的连续深度报道等。由此可见,“AI合成主播”的确有着许多优于真人主播的特点,而这些都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内核而实现的。

三、从“AI合成主播”展望未来智媒深度融合的探索

“AI合成主播”是新华社新华智云平台研发的“媒体大脑”阶段性产品,这是该媒体运用智能采集、用户分析、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针对不同受众需求推出的智能化、交互式融合平台,也是目前智媒融合的典型范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合成主播”必将很快进化或被新产品所替代,但人工智能与媒体的深度融合将是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并推动新闻业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拓展。

(一)以机器内容生产推进传播业的智能进化

传受关系一直是决定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新闻传受关系从UGC(用户内容生成)到MGC(机器生产内容)的转化发生深刻的样态变化,从而形成从自媒体的“人人为王”到把关人功能重塑的新闻价值复归。首先,在传播内容方面,MGC的应用能通过抓取和处理千万量级公开数据的技术能力,使机器在新闻资源占有过程中直接以真实的数据为基础将新闻本真进行还原呈现,能从客观上摒弃传统传播过程中主观价值判断,实现传播内容向事实判断的价值复归。[8]其次,人工智能与媒体的有效融合形成了不同于自媒体的优质信息聚合平台,使新闻业以强大的资源、资金和技术优势拥有了主导传播话语权的保障。这一方面能够给受众提供一个优质信息集市,节省了受众对有效信息的寻找成本,同时也确保了信息安全;而另一方面,传者有了机器智能的帮助,能挖掘更多有价值、有深度的报道,提升新闻内容的质量,在众多繁杂信息中得到受众的青睐,其“把关人”功能得到回归。

(二)以智媒融合提升新闻深度生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生产进入深度挖掘阶段,单靠传统的采写编技术已经很难生产有思想、有高度的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了。而智能化的设备或者系统应用广泛,如自动化新闻系统用于财经、体育等方面的报道,能根据其“人工模板+自动化数据填充”的内在设定快速地向受众传递新闻事实。2017年1月,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首次在一秒内完成了长达300余字的稿件。[9]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媒体的融合能够丰富媒介产品样态。从十九大精神宣传到去年的“两会”报道,各新型主流媒体已经充分展示了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发力于主流宣传报道的功效,包括短视频的矩阵化展现、主题报道频道化全天候直播、海内外媒体内容云聚合等智能化传播,以及H5短视频技术、VR虚拟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等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如光明网将“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平台应用于2018全国两会报道,观众可通过手机直接观看高清VR直播,或通过多平台云适配技术观看、分享、参与VR直播互动。[10]可见,媒体与智能技术相融合的人机协作, 可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广度和深度。

(三)以智慧传播推进媒体深度报道

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公众对精神世界的更高需求表明,深度传播需要以智慧传播来承载。未来的媒体不仅仅是新技术手段下的新媒体,更是以智能化为核心特点的新媒体,是蕴含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智慧媒体。智慧媒体的特点不仅在于对信息本身的广泛传播,更突出强调对于公众的精神需求满足和传播自身的价值实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精神世界的追求,网络时代的用户并非只钟情于泛娱乐化的表层传播,也并不排斥深度报道,用户对高质量、有深度的传播内容是有很大需求的。以澎湃新闻公众号为例,该公众号的日常阅读量排名靠前的是以3000-5000字为主的深度文章。另一个知名公众号“侠客岛”,其主要文章都是基于世界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深度分析类文章,在读者圈的影响力也非常大。网络时代信息爆炸,过载的信息流使得许多人无法准确把握社会主体价值传播内容,要有效实现媒体的价值引导功能,就需要深耕智能化传播,利用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监测与分析功能,对用户的价值需求进行深度梳理并用于深度报道与传播,从内涵方面探索新闻热点背后所蕴涵的社会影响和价值体现。[11]因此,以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媒体的深度传播,是未来智媒融合发展的重点。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的深度融合能够增强新闻的科技赋能,即一方面助推新闻的智能化创制与生产,另一方面为新闻产品本身赋以更具文化精神的价值禀赋,这样能够极大地延展新闻的传播范围,并形成更具时代特色的智能化传播效果。

注释:

[1][4]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在新华社上岗[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11/07/c_1123678126.htm.

[2]陈革非.虚拟主持人挑战未来荧屏[J].中国传媒科技,2001(08):7-9.

[3][5]贺岭,南一飞.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研究[J].出版广角,2018(07):66-68.

[6]傅丕毅,陈毅华.MGC机器生产内容+AI人工智能的化学反应——“媒体大脑”在新闻智能生产领域的迭代探索[J].中国记者,2018(07):30-32.

[7]田光雨.人工智能:未来媒体变革的发动机——以新华社的实践探索为例[J].南方电视学刊,2018(01):12-13.

[8]喻国明,兰美娜,李玮.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體”的基本运作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7(03):41-45.

[9]范以锦.人工智能在媒体中的应用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8(02):60-63.

[10]刘敏,张振亭.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最新应用——以2018年两会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8(20):48-49.

[11]徐常亮.媒体大脑:媒体与人工智能的融合重生之路[J].传媒,2018(03):23-25.

(作者:均为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主播深度智能化
一种智能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考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网络主播:近半月收入不足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