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仰望月球背面的年轻人

2019-02-26鹤丁

环球人物 2019年2期
关键词:向太空望月嫦娥

鹤丁

“嫦娥四号”发回人类史上第一张近距离月背照片,形似一张蹦床,是中国玉兔最先踩上一脚。月球正面,已与人类百万年相看不厌;月球背面,则是人类初次近距离相见。还有个背面值得一提。一位摄影记者在朋友圈晒出一张照片:嫦娥着陆时刻,中控室里女航天人咬紧牙关、攥紧身边人的手!

中控室,正是中国航天工程点火、发射、登陆的“背面”。而当他们转过身来,人们发现,这些航天人大多年轻。不是白发苍苍,没有齿牙动摇,平均年龄才30多岁。有网友调侃:他们居然还不脱发!这哪里是调侃,是对英雄出少年的赞誉。

航天是年轻人的事业。1939年,钱学森与导师创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年仅28岁;1998年,中國首批航天员集结,14位航天员大多三十出头。其实,能脱口而出说“想当宇航员”的时刻,大概只能是童年。航天事业同样无比年轻,加加林进入太空至今不过58年,只不过航天器的更新换代,总让人误以为它已呼啸前行了很久。

年轻意味着未知,也意味着打破常规。当“嫦娥四号”小心翼翼选好降落点踏足月背,阒寂无人,仿若初生儿面对崭新世界。

举头望月,自古是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牵引,而今天,月球从文学的仰望变成科学的仰望,那些年轻人,一定被抬起头来的时刻所激励。

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被推开,这次是中国人,但兴奋的不止中国人。NASA局长布里登斯廷、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等都在贺喜。面向人类共同的未知时刻,技术仿佛有了超越政治的中立。何帆在其新书《变量》中也讲道:1964年,作家白先勇在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公布后,和很多人一样,忘记了国共之别,只觉得这是一件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事情。如果说,新中国原子弹的首爆带来博弈下的和平信念,那么去月球背面带来了怎么样的信念?

讲得形而上一些,是确信人类可以自我超越。从驯服不羁的大河到寻找崭新的大陆,从设计简易飞机到奔向太空,从着陆月球正面再到凝视月球背面……人类克服的不是江河湖海,而是想象力的边界。其实举头望月,自古就是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牵引,而今天,月球从文学的仰望变成科学的仰望,那些坐在中控室的年轻人,一定被抬起头来的时刻所激励。

讲得现实一些,是确信大国竞争可以有新的维度。从黄河边上战蚩尤,到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从百年战争到一战二战,人类总是在目力所及的地盘上争夺。我们受益于一个地球,也受困于一个地球。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后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这或许指向一种崭新的希望:我们不必囿于地球。向太空迈步,超越人类思维的局限,拓展文明的维度,是太空探索者的使命。这种使命,比最伟大的文学更浪漫。正是这样的使命,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向着星辰大海进发。

在过往的科技发展史中,我们几乎都是作为跟跑者沿着已被设计的轨道向前走,但这一次,我们没有学步,而是走到了“无人区”。接下去,中国的年轻人们,将越来越多地拥抱这样的未知时刻。

猜你喜欢

向太空望月嫦娥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飞向太空
品诗赏词
望月怀远
奔向太空
守得云开望月圆
奔向太空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嫦娥”为何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