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文化变迁研究
——以云南省孟连县为例
2019-02-26段忠玉李建斌蔡忠波
段忠玉,李建斌,蔡忠波,郑 进*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孟连县人民医院,云南 普洱 665800;3.孟连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云南 普洱 665800)
1 孟连基本情况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简称孟连县,是普洱市下辖的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孟连”是傣语谐音,意为“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孟连县东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临西盟佤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相连,国境线长133.399 km。早在光绪年间,就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各国“茶盐古道”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县城驻娜允镇,距普洱市政府驻地230 km,距云南省省会昆明市657 km,有“边地绿宝石”“龙血树故乡”的美称。截至2015年,孟连县辖2个乡4个镇,面积为1 893.42 km2,户籍人口为13.9万人,主体民族为傣族、佤族、拉祜族。
2 孟连傣医文化沿革
2.1 1289年前——孟连傣族的迁入和傣医的产生
说到孟连的傣医就要涉及到孟连的傣族历史。孟连傣族被载入史籍,始于唐朝南诏时期。据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茫蛮部落,并是开南杂种也……从永昌城南……以次茫天连,以次茫吐薅……皆其类也。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衣青布袴,藤篾缠腰。”当时,孟连属永昌节度,称“茫天连”,孟连一带的傣族称“茫蛮”,“茫吐薅”即今孟连自治县勐阿村。《蛮书》还记载了当时“茫天连”(孟连)傣族的族属、风俗习惯,说明“茫天连”傣族在唐朝南诏时期已有一定知名度。后来“茫天连”傣族聚居区发生瘟疫,人们逃的逃,死的死,浩劫过后,“茫天连”城一片荒芜[1]。据笔者调查,此阶段孟连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傣医”,群众得病多求助于“巫术”。
南宋元宪宗命忽必烈等大将从川西进入云南,攻下大理城,兵临勐卯(今德宏州瑞丽),正值励卯傣王去世,二子不和,内忧外患,勐卯傣族臣民只有大规模的南迁。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个河谷,“那时……孟连这片山谷盆地被茂密的森林所掩盖……傣族人民砍伐焚烧”,开辟了许多田地,使用牛耕,以种植水稻为主,生产发展了,人口也稠密起来,后来便把这个地方叫作“孟连”——即找来的地方[2]。由于孟连傣族的先民从勐卯来,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与德宏傣族有着共同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调查资料将孟连傣族和德宏傣族同归“傣那”或“傣纳”。此阶段傣医逐渐在傣族群众中出现,并为当地居民治疗疾病,占据了医疗卫生主体地位。当时的诊疗方法已基本具有了短朴害(望诊)、探朴害(问诊)、赶朴害(摸诊)3种。
2.2 1289-1949年——孟连傣医的发展
孟连土司制度自元朝开始,至元朝26年(1289年),朝廷设木连路军民府(“木连”即孟连的同名异写),委任傣族首领罕罢法为官治理地方,成了孟连历史上第一位土司。从此,孟连城成为孟连历代土司统治基地以及孟连地区政治中心。土司的统治带来了以傣族医学为主的医疗的发展,特别在公元明弘治六年(1493年),第8代孟连土司组织仪仗队到勐安佤(今天缅甸阿瓦)迎请高僧到孟连,以维护其政治统治。佛教的传入,给人们带来了大量佛教和古印度文化,促进了傣医理论的形成和傣医学的发展[2]。据调查考证,当时土司头人有专设的医疗署,由3~8名具有傣医传统技艺的人员保障其家人和族人的健康。此后到康熙元年,清政府在孟连建立了宣抚司制度,建立了宣抚司官署从四品,授第十六代土司宣抚司世职。孟连宣抚司时期,产生了一些流传并影响后世的文化成就,宣抚司署的建立让孟连的傣医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在宣抚司署建立了医官制度,主要由傣医主事,人员10~20人。此阶段孟连的傣族发展日渐壮大,孟连全县每个傣族聚居的村寨均建立了“缅寺”,寺庙的和尚除了研习佛学以外也学习傣医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懂得用傣医治疗疾病的人员达到400余人,多为缅寺中的和尚,居民得病大都会请寺中和尚到家中治疗。此时期的孟连傣医完全在“四塔”理论指导下运用敷药、蒸药、熏药、研药或磨药、刺药和果雅(包药疗法)、打雅(搽药疗法)、沙雅沙雅(刺药疗法)、暖雅(睡药疗法)、咱雅(拖擦药物疗法)、阿雅(洗药疗法)、烘雅(熏蒸疗法)、难雅(坐药疗法)等来治疗疾病。
2.3 1949年以后——孟连傣医的衰落
直到1949年1月下旬孟连获得解放,澜沧临时专员公署成立,宣布废除土司制度,委任刀派洪为孟连县临时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刀焕贞为副县长,刀秉乾为政府委员。刀派洪交出世袭孟连宣抚司印,接受人民政权任用,经历元、明、清、民国四个历史时期,历时660年(1289-1949年)的孟连28代刀氏傣族土司统治结束[2]。孟连傣医的减少始于土司制度的结束,一是土司的出逃带走了当时很多有名的傣医,二是宣抚司署解体后隶属的医官也流落到了民间,孟连傣医的主体传承逐渐向民间的家族传承和寺庙传承转变。到文革时期由于大规模的破除四旧,孟连境内的缅寺遭到大规模的破坏,缅寺中的和尚大多还俗,此时导致傣医的寺庙传承体系受到影响,傣医人数急剧减少。1956年以后国家在孟连新建现代西医医院,当地居民逐渐接受现代医疗,傣医的市场逐渐萎缩。加之孟连傣族重男轻女的习俗,女子不得进入寺庙学习,导致傣医家族传承日渐衰落。据2016年孟连县卫计局调研统计,全县境内目前还能开展傣医治疗的人员不足10人,大多均为年近70的老人而其儿女大多未从事傣医工作,自此孟连的傣医基本消亡。
3 孟连傣医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
文化变迁也称文化变异,是人类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最初由进化论派人类学家的“文化进化”发展而来,指的是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或族群内部的发展变化,使得一个族群文化系统发生内容、结构和风格的变化[3]。不可否认,文化变迁要么是由于本文化系统的内部原因,要么是外部力量的原因引起的。内部原因主要是指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发生改变,如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革命、量的增加或减少、新思想或事物的产生等方面。外部原因主要是指他民族文化的传入和影响,进而引起本文化的变迁。孟连傣医文化的变迁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原因。
3.1 土司制度的落后,传承主体的散失
660年的土司制度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傣医发展和保护的体制,有名的傣医多为当时的达官贵人服务,无规模化的傣医医院,百姓享受不到优质的傣医服务,一旦土司制度瓦解,傣医的主体传承就不再延续。散落民间的傣医,由于生计问题只能将治病救人作为副业,很多祖辈传下来的知识和医疗技艺日渐生疏。在调研期间,我们了解到,在一些边远的傣族村寨,民间傣医为患者治疗的费用非常低廉,很多傣族民间医生单纯依靠所掌握的医疗技法是不足以养家糊口的,他们更多时候还要下地干活,参与其他工作,进而导致其不能专心医道。相比之下,学傣医识傣药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特别是民间傣医自己上山采药一去就是几天,充满危险,困难重重,再加上成才周期长,成就感晚,至少十年以上才能独立看病,付出与回报不对等,部分继承人难忍艰辛,望其困难而却步。所以大多流落民间的傣医后代们也渐渐丧失对传承这门技艺的兴趣,传承人匮乏,祖传医疗技艺逐渐消逝。
3.2 对传统文化缺乏自觉、自信
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辐射范围中的人群,对其所处的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也能对这种文化的未来发展做出一定的预测[4]。在现实中,很多生活在最基层的老百姓,并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这也是许多传统医药文化面临的窘境。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出现隔阂,传统文化在祖辈心目中仍占据重要位置,而年轻的一代,往往难以认识其中的重要价值,甚至将其视为“糟粕”,这是极其可悲的。一些傣族民间传统医疗方法难以用被现代社会所接受的“科学”作出解释,导致人们对传统医药知识抱有偏见,认为是“劣等”的,传统医药的实践者被视为“庸医”“巫医”,祖辈传下来的“土办法”被认为“落后”“不科学”,年轻人热衷于学习外面的世界,无视本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化遗弃行为,其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传统知识的价值、缺乏文化自觉自信。
3.3 现代文化的渗透,寺庙传承不可延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傣族村寨交通方便、通讯快捷,傣族村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化,繁琐而难学的老傣文正在被汉语所取代,使用范围严重缩小,对傣文的生疏直接影响到傣医的传承范围和深度。根据田野调查,会老傣文的傣医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且年老者居多,并且很多技艺高超的老傣医已不再以为人治病为生。寺庙传承是傣医主要传承方式之一,然而随着傣族传统文化的衰落,导致寺庙传承不可延续,虽然随着国家对宗教事业的重视,近年来孟连县境内各村各寨逐渐重新修建了缅寺,但是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本地的傣族老百姓基本不再到寺庙当和尚,本地缅寺的和尚多从缅甸境内请来,而这些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受傣族文化影响较少,加之傣医经文文献的缺失,导致和尚均不懂傣医知识。
3.4 西方医学的深入,家族传承日渐凋零
傣医文化依托傣族传统文化茁壮成长,如今西方医学飞速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运用大量现代生化技术,在生物、化学、解剖等生命科学的基础上,以可量化的标准、可直观的影像、可检测的指标来评估健康状态、诊断疾病,这样先进、可量化的诊疗方式,深得医学界和人们的赞同和欢迎,两百年间,西方医学几乎遍及每一个角落。强烈的对比之下,传统傣医的弱势就暴露出来,一些民间医药方法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5]。西医医院和诊所的大规模建立和西医教育的发展,以及民族医学教育的相对滞后,导致当地具有傣医背景的家族后人选择学习西医,傣医家族传承日渐消失。
3.5 生态环境改变,传统药物减少
长久以来,傣族伴水而居,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草药资源充裕,这为傣族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随着当地居民对山林的开发,加上过度的采集和农业的发展导致药物的减少,部分药物现在已经难寻踪迹,傣药的日渐减少导致傣医治疗效果的日渐降低,当地居民的认可度日渐下降。
4 孟连傣医的发展及保护建议
4.1 增强对傣医文化的自觉自信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对共同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同,一个民族内部各个成员对群体形成一种强烈的忠诚和归属感,自觉成为维护传统文化的一分子。这种力量也就是所谓的民族心理素质,其形成过程是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过程相伴而行的。文化主体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力屏障,这是一种强大的内生力量,具有自觉性、坚固性的特点。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当地人对傣族传统医药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人民群众自身的需求程度决定着当地医药资源或者一项医疗技术能否有生存的空间,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本民族的群众对傣族医药有一个详细和全面的了解,知道这是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我们的文化”,意识到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并引以为豪,产生认同感,自觉尊重和珍视这一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推广和使用傣族医药,也更加有文化自信,达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6]。
4.2 弘扬傣族优秀传统文化
孟连傣族民间流传关于“布康豪”(谷魂爷爷)的故事,传说是一位德高望重、擅长农业知识的男性老人,专门负责管理水稻种植事务,只需要照他的话去做,就能获得丰收,就连神通广大的佛祖也要对他礼让三分。傣泐文学中也有同样的故事,但主角是一位女性——谷魂奶奶[7]。神话反映了傣族的二元信仰——南传佛教和原始宗教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并存的史实。在傣族的传统社会观念中,一切物质、社会发展的基础都源于森林。傣族崇尚自然,他们将坝区的水源林奉为勐神林,将村寨中的水源林奉为寨神林。神林内的一切都不允许人肆意破坏,甚至林中的果实也不允许采摘。傣族人通常会选择老树及高大的榕树祭祀祈福,望家人无病无灾,来年丰收等。若是违反禁忌,就会得罪树神而受到相应的惩罚。正是源于傣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才使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也才能保证傣药资源永不枯竭。傣族关门节期间有一个重要的活动是“赕坦”,也就是“赕经书”。从古至今,傣族祖先将整个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宗教教义、文学艺术、医药知识等刻写在贝叶上传承下来,一千多年来,贝叶经能够流传下来得益于傣家人的“赕坦”习俗。佛寺僧侣每年书写经文,到“赕坦”到来之前,傣族人家家户户都会到佛寺请经书,回家供奉,到供养之时,就带上供品一起请寺庙僧侣念诵。供养经书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不仅传承了傣族人的信仰,而且使得傣族传统文化包括医药知识得以长存。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使傣医文化得以延续。
4.3 建立和完善傣医医疗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对民族民间医药的重视,给中医民族医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春天。孟连建立了傣族学会,对当地傣族的历史文化包括傣医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整理。为重建和发展孟连傣医,建议依托国家和省市对发展中医民族医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组建“孟连县中医傣医医院”,重启孟连傣医建设,完善孟连傣医医疗体系,使傣医文化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文化之所以为文化,是因为人类能够用得着它,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8]傣医文化的本质是为帮助傣族群众解除病痛,保持健康而产生,如果只将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编辑成文字,录入数据库;或是将文化中的一部分制作成标本放置到博物馆,长期如此,珍贵的傣医文化将被冰封而失去活力。活态传承需要傣医在行医实践中体现,提高其从医的积极性,坚定其行医的决心,为其创建组织,满足其基本合理需求,有所收益。
4.4 同根同源,交流中传承共同传统
追求民族文化的共同传统、拥有共同历史记忆是同源民族共同努力的方向。傣族的两大聚集区归属于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也是傣医繁荣发展的源泉。西双版纳州的傣医医院得到国家及相关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引入先进设备,引入了众多优秀的民间傣族医生。而德宏州发展相对缓慢,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傣医医院,但实行“中医一技之长”诊疗点模式后,受到各界好评,取得了一定成绩。将原有分布散落的具有较高医术水平的优秀民间傣医集中起来,对其进行考核,纳入乡村医生队伍中,在各个分散的诊所设立“中医一技之长”诊疗点,批准其行医资格,从而调动众多民间傣医的从医积极性。同时,2017年11月,宏州中傣医院在原有德宏州第二人民医院和原有中医院基础上正式挂牌设立。德宏州的傣医发展模式也可推广到各个傣族聚集地,包括孟连、景谷、耿马等,在乡镇设立傣医诊疗点,推动傣医药在基层的发展传播[9]。定期组织民间傣医到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学习交流,学习先进经验,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共同的傣医文化得以传承。
4.5 培养和引进人才,实现活化保护
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的外在表现形态是以人为活载体的,只有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才能实现对传统医药文化的活化保护。重建和发展孟连傣医,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即是培养传承人,一是强化师带徒制度,加大师带徒规模。集中掌握大量傣医药知识、有丰富从医经验并乐于传授的傣医药从业人员,有规模地开展傣医师带徒发展策略。二是鼓励民间传承,傣族传统医药属于“活态文化”,其深深植根于傣族文化土壤,鼓励民间以家族、寺庙、师徒、自学等的活态传承方式,傣医才能得以生生不息。三是借助委培政策和云南中医药大学傣医专业的学科发展,培养孟连本地傣医人才。
5 结语
傣医文化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傣族人民长期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宝贵诊疗经验,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为各民族的生命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和变迁是必然的,受到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态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民族医药任重道远,这需要各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提升,需要传承者的努力发展,需要学者与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共同的努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医药在变迁中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