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疗
2019-02-26郭庆明
郭庆明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唐坊动物防疫站,河北唐山063308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于食品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猪肉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猪传染性胃肠炎作为生猪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流行性传染疾病,由该病导致患病猪死亡的比率较高,给许多规模化猪场造成了严重损失。
1 病原和流行病学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其病毒粒子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且直径为80~120 nm,其表面会有一层突出的囊膜。该病毒长时间处于阳光下,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失去活性。此外,该病毒对乙醚、氢氧化钠以及福尔马林等多种药剂都比较敏感,一旦接触便会失去其活性[1]。
相关研究表明,这是一类只侵害猪体的流行性病毒,与其他动物不会发生交叉感染。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会有不同的患病率,但是各个生长阶段的猪均有易感性,其中,未满2 周岁的幼猪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随着生长周期的延长,临床症状会有所减轻,恢复的几率也较大。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猪传染性胃肠炎作为生猪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流行性传染疾病,在生猪养殖中比较常见,其潜伏期一般为1~3 d,养殖人员若不能及时的发现并针对性的对病猪进行治疗,便会迅速蔓延扩散,感染其他猪群。一般来说,患病的猪群会集中表现为呕吐、腹泻且排出的粪便无法成性,颜色为黄色、绿色或白色。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在于猪内环境出现紊乱,电解质数量增大。当猪群出现上述现象后,要密切关注是否还存在其他现象,例如严重脱水、体重消减等。如果患病的是母猪,则需要注意不能让小猪继续进食母乳。若患病的为成年肥猪,则临床症状会有所不同,通常只会表现为短暂期内的食欲不振和腹泻、呕吐现象[2]。
对病猪进行解剖发现,病猪尸体出现较为明显的脱水现象,集中表现在胃部和肠道。处于哺乳期的幼猪胃部还有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未满周岁的幼猪胃部底部会有大面积的充血和出血,小肠内部填充物为黄绿色液体,形状为乳块且含有大量的泡沫,肠壁组织也发生了变化,扩张为半透明状并失去原有的弹性。
3 诊 断
为进一步有效的提高猪传染性肠胃炎治疗概率,需要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诊断。
3.1 病毒分离与鉴定
将患有传染性肠胃炎死亡的病猪各个组织进行有效的提取和保管,在对病变组织进行系统处理后,进行病毒的有效培养,并将培养的病毒接种在幼猪体内,观察其病理变化,并用标准阳性血清做中和试验进行鉴定[3]。
3.2 抗原抗体检测
将病猪肠道粘膜的物质作为涂片,对其进行标记然后用甘油进行处理,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有效的观察,若观察结果显示细胞膜为原先标记的颜色,即为阳性,这一检测方法原理是将抗原进行标记,当抗原抗体产生反应后便会出现颜色的转移,该检测方法能够很快的检测出结果。
3.3 快速诊断法
在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标准毒株的基因序列基础上,进行引物的有效设计,并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作用下实现病毒的有效检测,若生成物为扩增产物便说明所检测的病毒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4 预防与治疗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生猪只患有传染性胃肠炎病,应即隔离病猪,以消毒药对猪舍、环境、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消毒,应立即将尚未发病的猪隔离到安全地方饲养。平时注意加强接种免疫疫苗。此外,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对生猪所居住的环境以及喂养的食材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喂养环境卫生,并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4]。此外,平时注意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本病。
在猪传染性胃肠炎治疗过程中,要对病猪进行葡萄糖溶液、氯化钠溶液的有效补充,若患病猪群还能够正常进食,则需要喂养容易消化的饲料,能够为病猪补充营养物质,提高自身免疫力。还可用以下方法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继发感染:先注射阿托品,剂量按照每头2~4 mg 注射;严重病猪可后海穴封闭。再用肠毒清,连用2~3 d,同时口服次硝酸铋2~6 g 或鞣酸蛋白2~4 mg,活性碳2~5 g, 疗效较好。
如何预防猪身上起红斑点
预防红斑病的出现,要做到以下3 点:
1)提高猪的免疫力,控制好猪寄生虫问题,症状较为严重的猪,要注射清开灵注射液和头孢噻呋等,可以有效控制猪红斑病。
2)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减少应激反应,仔猪断奶、转栏时,在饮用水中加入爱畅,可以减少应激,增加猪的免疫力。
3)定时给猪场进行消毒处理,要对猪场进行交替消毒措施,加强蚊虫防护工作,一旦发现病猪,立即隔离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