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时代下PCB经营模式的转变
2019-02-26刘建生陈华丽
刘建生 陈华丽
(汕头超声印制板公司,广东 汕头 515065)
0 背景
人类正步入新一轮的技术经济周期,由此带来的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通信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系统融合发展的结果(欧盟未来学家里夫金);这是一个由数字技术进步所驱动的“第二次机械时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朗尼杰弗森教授);这是一场将物联网、数据网和服务应用到制造业的革命(德国工业4.0工作组)。
更多时候我们称它为工业4.0,这是一场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动态、智能的生产方式,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将可以实现产品功能多样化及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产能灵活性明显改善,从而实现企业运营的全面优化。
与此同时,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企业生产什么我就消费什么” ,大众化需求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对自己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认识 ,会寻求满足自己个性要求的产品,这是一种社会趋势,一种客观存在。现在,定制化已经逐步进入到平民的生活中。即时顾客化定制,是指当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一旦提出,制造商就能提供。这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这种大量定制生产模式的目标是同时实现定制和低成本。
新世代终端产品趋势是:集通讯、信息、多媒体于一身。通讯需要全方位的网络化,这意味着能随时随地实现无线通讯,并具有足够快的网速,具备高频、高速的通讯;智能化要求产品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即产品需要集成整个系统,需要具备系统集成;多功能和大数据,则要求产品微型化。所以,电子产品一直是朝着集成更多的功能及微型化方向发展。
新技术发展的需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技术经济周期的迭代变更,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改变,PCB产业也不例外。在此,我们想讨论身处其中,PCB产业要如何应对。
1 发展模式探讨
国务院参事汤敏教授曾说过:“未来中国,以大批量生产、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到东南亚势不可挡,中国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产能。”
对于PCB行业:(1)大批量的生产模式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批量快板;(2)传统的PCB设备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自动生产设备;(3)车间布局将由传统的分散性逐步向集中的流水线改进。因全球消费市场对于电子产品的需求改变,PCB产业面临将原来标准规格大量生产的模式,转化成为“少量多样”与“多量多样”的特色化生产模式。
PCB传统的生产车间都是由手动或半自动设备组成,产品运输都是人工或运载小车完成,各工序的设备分布比较散漫。而工业4.0时代,所有的设备都是智能自动化,上下工序的设备可连接,PCB可自动从上工序过渡到下工序,无需人工搬运,这就需要将各设备布局成流水线形式方便物流运输。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即时顾客化定制,是指当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一旦提出,制造商就能提供,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来满足。既模块化生产:能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同时可以兼容小规模、定制化的柔性制造。模组化生产设备就像积木,把几个模组化的生产设备快速串联成一条生产线,模组化的生产设备让生产线很容易重构,可以做成各种不同的组合,应对供应商客制化少量多样、缩短交期等要求。目前PCB生产线速度变动频繁是最大的问题,如何让大部分的制程速度统一,才能打造模块化生产线。
工业4.0的目的就是能实现智能和动态的生产,但单纯的自动化实现大批量生产并不能保证企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自动化起点高不一定能产生高效益,高效益来源于系统工程。机器人确实可以提高某个操作环节的效率,但不一定能提升企业整体效益,机器人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改内容,系统思考更加重要。未来工厂更应该整体布局、系统思考上下功夫,而不是单单只考虑自动化。
对于月产能1~3万平方米的PCB厂家而言,多半的产品结构都很复杂,料号规格很多,不同的板厚、不同的尺寸、很多都是小产能,可能在同一时间段内一条磨板线上有几种规格电路板。这样在对自动化设备的要求上就提出了很大的考验。特别是当主营业务不确定时,采用设备的工艺不确定造成的设备变动,也是给自动化设备的配置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进行诸多的摸索。
2 结论
工业4.0的本质革命是人机关系的深刻变化,为了占得先机,充分利用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各个发达国家都已经推出各种变革。对于印制电路板产业而言,建立一种模块化生产,以应对即时顾客化定制需求,既能实现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同时可以兼容小规模、定制化的柔性制造。对于智能和动态的生产,系统思考更加重要,应该整体布局、系统思考上下功夫,而不是单单只考虑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