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工程在尾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以洪泽尾水生态工程为例

2019-02-26李冬梅丁新春戴建军李睿华

四川环境 2019年1期
关键词:北线潜流尾水

杨 峰,曹 勋,李冬梅,丁新春,施 鹏,2,戴建军,李睿华,2

(1.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 盐城 224000;2.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 210046;3.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公司,江苏 盐城 224000)

1 前 言

生态工程能够有效结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1]和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2~4]。

淮安市洪泽区地处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四面环水,东临白马湖,西靠洪泽湖,南连入江水道,北接苏北灌溉总渠。尾水生态深度处理工程建成之前,全县生产、生活废污水主要排入浔河后汇入白马湖,白马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又是淮安市区规划的饮用水备用水源地。为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和淮安市区饮用水的水质安全,洪泽县建设了生态处理工程,对污水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 洪泽尾水生态处理工程占地面积约5 100亩,分为2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处理水量为6万t/d(南线处理水量4万t/d,北线处理水量2万t/d),主要为生活污水,总投资1.3亿元,于2011年底建成,2012年上半年开始试运行。二期工程时,北线处理水量增加4万t/d,主要为工业废水,总投资1.9亿元(含拆迁与湿地公园建设),2015年开始运行。生态处理后的尾水回用于周边农业灌溉、河道生态环境补水、城市杂用水、林地浇灌用水等,多余部分排入淮河入海水道。

其中一期工程南线工程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一级B出水,采用曝气塘、兼性塘、表面流湿地与生态塘串联组合工艺。北线工程的进水为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的出水,采用曝气塘、表面流湿地、兼性塘、潜流湿地和生态塘串联组合工艺,工艺参数详见表1。生态工程中,挺水植物优势种是芦苇和香蒲,表面流湿地中长势较好,潜流湿地调研期间由于填料表层未覆盖泥土或细沙,长势不佳;沉水植物以黑藻为主,部分水域盖度可达90%;浮叶植物以睡莲和菱为主,另外表面流湿地中设置有小岛,在小岛及其周边的浅水区域种植水葱、常绿鸢尾、再力花、旱伞草、香蒲、千屈菜、梭鱼草、黄花鸢尾、美人蕉等9种水生植物。

对洪泽尾水生态工程一期进行调研,对其运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为污水处理领域的生态工程设计和管理提供参考。

表1 部分处理单元参数Tab.1 Parameter of part of processing units

2 材料与方法

洪泽尾水生态工程分为南线工程和北线工程,工艺流程如图1和图2。

图1 南线工艺流程Fig.1 The process flow chart of South Line Project Engineering

图2 北线工艺流程Fig.2 The process flow chart of North Line Project Engineering

曝气塘、兼性塘、生态塘都是由原来的鱼塘改造而成,有效水深分别为4.5 m、2.5 m和1.5 m;表面流湿地有效水深为0.8 m;潜流湿地分72个单元,每个单元规格约为45m×15m,为水平潜流形式,填料为普通石子,填充高度为0.8m。

在南线和北线全流程采取12组水样,采样点分布详见表2,分别于2015年7月10日和8月19日进行调研采样,测定其pH、溶解氧(DO)、浊度、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氮、总磷、COD、BOD等指标。其中pH、DO使用HACH HQ30D测定;浊度使用HACH 3100Q测定;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 11894—1989)测定;TP使用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 11893—1989)测定;CODMn、氨氮、硝氮、亚硝氮的测定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表2 采样点分布Tab.2 The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points

3 结果与分析

各采样点水质检测结果见表3。

3.1 环境因子的变化

3.1.1 pH的变化

尾水在南线生态处理过程中经曝气塘、表面流湿地、兼性塘、生态塘后,pH值由进水口的7.60上升到8.08,pH值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北线生态处理工艺中尾水的pH在7.63~7.78之间变化,波动幅度很小。

表3 各采样点水质数据Tab.3 Water quality data of each sampling point

3.1.2 浊度的变化

南线中,污水经过曝气塘后,浊度迅速下降,由初始的21.69 NTU下降到14.06 NTU。经过1#表面流湿地处理后浊度基本没有变化,但是经过3#表面流湿地处理后浊度反而迅速上升到35NTU左右。此后经过1#生态塘和5#表面流湿地处理,浊度基本没有变化,保持在35 NTU左右。

北线中,废水经曝气塘处理后浊度略有下降,经过潜流人工湿地后浊度反而上升到30NTU左右,此后经过表面流湿地、生态塘处理,浊度变化不大,在30~35 NTU之间波动。

3.1.3 溶解氧(DO)的变化

南线工程中,污水经过1#曝气塘后,DO小幅提升,从8.60 mg/L升高到8.80 mg/L,升高了2.3%。1#表面流湿地对DO的提升效果明显,由进水口的2.50 mg/L升高到出水口的7.66 mg/L,升高了2.06倍。

北线工程中,6#表面流湿地对DO的提升效果最佳,污水流经6#表面流人工湿地后,DO升高了1.20倍;2#生态塘对DO的提升效果次之,仅提升了2.5%;废水流经2#曝气塘和2#兼性塘后,DO略有下降,分别下降了15.90%和16.95%。

湿地中的氧的主要来源为水生植物(包括藻类、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水面下茎叶等)光合作用直接向水体释放的氧、植物根系泌氧、大气自然复氧和水体更新复氧。南线和北线工程中的表面流人工湿地能有效地提高溶解氧的浓度,1#和6#表面流湿地可分别将溶解氧浓度提升2.06和1.20倍。水生植物可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向水体输送氧气,提升湿地的氧化能力。另外,水生植物将部分氧气输送到根毛部位,在根毛周围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的微环境,将有利于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和去除。调研过程中,1#曝气塘和2#曝气塘的曝气装置没有运行,并没有起到曝氧的作用。1#曝气塘的深水处已经处于厌氧状态,而废水经过2#曝气塘后,DO浓度反而下降了15.90%。

3.2 水体氮素的变化

图3 不同处理单元中氮素的变化Fig.3 The changes of the nitrogen in different processing units

3.3 水体TP的变化

在南线生态处理工艺中,尾水自出水口依次流经曝气塘、表面流、生态塘后,TP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图4),TP由进水口的0.28 mg/L降为5#表面流湿地出口的0.01 mg/L,去除效果明显。在北线生态处理工艺中,尾水经2#曝气塘曝气后,水体TP含量由0.47 mg/L降至0.11 mg/L,TP的去除效果较为明显,去除率达到76.6%。但是水体流经潜流湿地和7#、8#表面流湿地后,TP含量有所上升,出水口水体TP为0.36 mg/L。

在生态处理中,TP的去除主要依靠基质的吸附,植物的吸收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该生态处理过程使用面积较大,因此,TP在生态处理工艺的前面2、3个处理单元就得到很好的去除。

图4 不同处理单元中TP的变化Fig.4 The changes of the TP in different processing units

3.4 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变化

3.4.1 COD的变化

在南线生态处理过程中,污水经过1#曝气塘、1#兼性塘和1#表面流人工湿地后,尾水COD迅速下降,由进水口的124.4 mg/L降到20.8 mg/L,削减了83.28%。此后尾水经2#和3#表面流湿地、1#生态塘、4和5#表面流湿地处理时,COD在20~40 mg/L之间波动,基本没有COD去除效果。在北线生态处理过程中,废水经曝气塘处理后,COD由110 mg/L下降为63 mg/L,削减了40.51%。此后尾水依次经过6#表面流湿地、2#兼性塘、潜流湿地、7#和8#表面流湿地的处理后,COD在60mg/L左右波动,基本没有变化。南、北线生态处理的尾水最终合并后经过2#生态塘净化后,出水COD为29.6 mg/L。2#生态塘对COD有少量去除效果。

图5为各处理单元进出水COD的变化情况。1#曝气塘、1#表面流、1#生态塘、2#曝气塘和2#生态塘对COD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达到47.9%、67.9%、65.3%、40.7%和52.3%, 3#表面流湿地、5#表面流湿地、2#兼性塘和潜流湿地对COD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

可见无论是南线还是北线生态处理中,COD主要在曝气塘和第一级表面流湿地中去除,后续的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兼性塘等生态处理单元对COD基本没有去除。由于曝气塘水深4.5m,面积超过10万m2,曝气装置较少,且间歇工作,因此实质上该曝气塘已成为厌氧塘。污水在污水处理厂经过生化处理后,大部分可生化有机物都已矿化,尾水进入曝气塘后,经过厌氧处理,COD得到较好的去除。因此在利用生态技术处理生化尾水时,厌氧塘对COD的去除起着重要作用。

3.4.2 BOD的变化

南线工程中,污水流经1#曝气塘和1#表面流湿地后,出水口水体中BOD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北线工程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废水经过6#表面流、2#兼性塘、潜流湿地、2#生态塘后,出水口BOD浓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从各个处理单元来看,1#曝气塘、1#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对BOD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51.6%、25.5%和37.0%,6#表面流湿地对BOD去除效果次之,去除率仅为2.9%。而2#曝气塘、2#兼性塘和2#稳定塘对BOD的去除效果欠佳,废水经过其处理后,出水BOD浓度反而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78.6%、2.5%和7.0%。图6为各处理单元水体BOD的变化情况。1#曝气塘、1#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对BOD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51.6%、25.5%和37.0%,6#表面流湿地对BOD去除效果次之,去除率仅为2.9%。而2#曝气塘、2#兼性塘和2#稳定塘对BOD的去除效果欠佳,废水经过其处理后,出水BOD浓度反而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78.6%、2.5%和7.0%。

图6 各处理单元进出水BOD浓度的变化Fig.6 The changes in BOD concentration of inlet water and outlet water in each processing unit

与COD变化趋势略有不同,除了表面流湿地外,潜流湿地对水体的BOD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调研发现,潜流湿地中,水生植物生长情况不够理想,因此有机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基质和微生物作用。颗粒性有机物会在潜流湿地中通过过滤或者沉淀,分解成可溶性有机物,然后附着在基质表面,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实现有机物的降解。

4 讨 论

生态工程可以利用植物吸收[5]、基质的过滤吸附、植物根系泌氧形成的好氧-缺氧-厌氧微环境[6]、根系及填料上的生物膜[7~9]等实现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总体上看,洪泽生态工程运行效果良好,在进水符合一级B排放标准的情况下,COD、N、P等常规指标都远优于一级A的设计标准。南线生态工程处理生活污水尾水,在夏季出水的COD可降到20mg/L以下,TN、TP可降到2和0.02mg/L以下,接近地表水IV类水的出水水质。北线生态工程处理工业废水尾水,由于可生化性差,COD由110mg/L左右降到60mg/L后很难再进一步降解,TN、TP则可降到8和0.1mg/L以下。

洪泽工程综合运用了稳定塘、人工湿地、曝气生物措施等生物-生态技术,对污水厂的达标尾水进行处理、再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相对于常规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具有投资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工程充分利用宁连高速旁的绿化带、现有鱼塘,既能净化水质,又可以结合现状环境设计成湿地生态景观,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工程水生植物选取合理,选择了根系发达、生长迅速且繁殖能力强、生物量较大、净化效果好的芦苇、香蒲、菰、鸢尾、美人蕉、再力花等,既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也有很好的观赏性。在设计表面流湿地时注重生境多样性的构造,植物群落布局合理,生物多样性较好,合理的植物种植间距也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一级表面流湿地对COD、BOD的去除率可达67.9%、25.5%,对氮磷等营养盐也有较好的去除。冬季低水温时,种植了水芹、水葱、伊乐藻、菹草、黑麦草等耐寒植物,增强湿地冬季的净化效果。另外,有组织的植物残体收割,有效地避免了水体的二次污染[10-11]。

洪泽工程的设计和管理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曝气塘和兼性塘进出口设置欠妥,存在短流现象,产生部分死水区域;曝气塘和表面流湿地出水流速过大,可设置出水堰;潜流湿地基质为普通石子,基本无植物分布,对COD、TN、TP的去除效果不佳,建议二期将基质改成瓜子片+石子+黄沙分层铺设;曝气塘曝气装置功率不足和间歇式运行方式,导致曝气塘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曝氧作用,1#曝气塘深水处DO浓度仅为0.35 mg/L,已经处于厌氧状态,而废水经过2#曝气塘后,DO浓度反而下降了15.90%。1#曝气塘设置了生态浮岛,但基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调研期间未见植被分布,建议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水芹、黑麦草等,必要的时候,可悬挂填料,提高工程净化效果,水质监测结果也证明了1#曝气塘和2#曝气塘运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对氮、磷、COD和BOD的去除效果都不太不理想。

5 结 论

5.1 洪泽生态工程运行效果良好,在进水水质接近一级B排放标准的情况下,总出水主要水质指标优于一级A的设计标准。南线工程净化效果优于北线工程,南线出水COD、TN、TP分别低于20、2、0.02 mg/L,北线出水COD、TN、TP分别低于60、8、0.1 mg/L。

5.2 潜流湿地的设计注重基质的选择,不建议采用单一的基质,采用瓜子片+石子+黄沙分层铺设。

5.3 曝气塘运行过程中,注重曝气方式及挂膜效果,生态浮岛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必要时悬挂填料,作为生物膜载体,提高工程的净化效率。

猜你喜欢

北线潜流尾水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基于连通性恢复的潜流带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水环境影响及对策
复合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设计
新疆沙湾县金沟河渗管设计
填料级配对水平潜流湿地深度处理二级出水的试验研究
济青高速北线将扩容施工通行费北升南降
潜流人工湿地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以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建设工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