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专家为开发大庆油田建言

2019-02-26宫柯

石油知识 2019年1期
关键词:松辽集输专家组

■ 宫柯

1959年的夏天,中苏两党发生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严重分歧,两党两国的关系现出了裂痕。但是并没有公开,在石油工业部工作的苏联顾问组一如既往,依然关注着松辽盆地的石油勘探进展。

1960年夏至时节,一行大鼻子、蓝眼珠、黄头发、白皮肤的苏联人出现在安达县城和萨尔图试验区,他们来干什么?余秋里在回忆录中做了披露:

1960年6月,在石油部帮助工作的苏联专家工作组,知道我们发现了大庆油田,要求到大庆看看。那时,中苏关系已经濒临破裂,专家组还没有撤走。人家要来,我们不好拒绝,同时也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唐克同志问我接待的原则如何把握。我说:“外国同志要来,要热情接待,一要尊重,二要虚心,三请人家帮助。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介绍资料要准确,现有资料都可以端给他们看,请他们研究分析。

在松辽盆地勘探石油期间,地质部方面一直有苏联专家参与,如今松辽石油会战已经造成轰动全国的声势,这么大的动静,在石油工业部工作的苏联专家组不可能不知道。虽然中央政治局已经向党内的高级干部吹了反修防修问题的风,但是中苏两党的论战还在暗中进行,抓住最后的机会汲取苏联开发油田的经验是余秋里部长的愿望,他说:“当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大庆油田是我们独立自主的进行勘探、开发、建设的,苏联专家要来参观,我们欢迎,希望他们能够提出意见或建议。”

《大庆油田开发年鉴》第一卷中记载了石油工业部的苏联专家组在松辽油田的主要活动:

1960年6、7月,苏联专家工作组以组长伊·波·祖包夫为首,一行7人,到大庆油田(当时称松辽油田)考察、咨询。在参观了现场、仔细听取了油田勘探开发的情况后,专家工作组对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情况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并编制了萨尔图油田开发的轮廓方案。祖包夫代表专家组先后做了“苏联专家组关于松辽工作的报告”和“苏联专家组对松辽地区地质勘探、地球物理、钻探工作等的建议”的报告,对松辽地区的地质勘探、地球物理、钻探工作、生产试验区的开辟和油矿建设与钻井工作等,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7月20日,专家工作组的苏联专家布兰金和依沙也夫与中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座谈,两位专家先后发言,对合理开发油田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萨尔图油田的合理开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并对中方提出的内容广泛的问题进行了咨询。

苏联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学者,出于对石油勘探开发事业的共同热爱,他们真心实意地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苏联专家组在松辽石油会战前线逗留期间,分头与勘探、钻井、测井、开发、基建等部门的技术负责人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听了情况介绍,看了大量的岩心,参观了施工现场,翻阅了成册的地质资料。他们由衷地赞叹:“中国人在松辽盆地找到的大油田可以和苏联的第二巴库媲美,甚至超过第二巴库。建设速度是惊人的,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松辽的工作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榜样,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苏联专家在赞叹的同时,提出了一些他们不理解的疑问:第一口探井为什么不取心?萨1井发现了高台子油层为什么不试油?一些探井的油层为什么不计算储量?还不客气地指出很多井的固井质量不合格问题。陪同苏联专家组的勘探司司长唐克和地质专家李德生等人分别做了一些必要的解释。

苏联专家组组长祖包夫本身就是一位油田开发的行家,在听取了萨尔图生产试验区方案介绍之后,感到中国同行求胜心切,这一剂药方开得太猛,通过翻译祖包夫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大庆油田是陆相沉积,储油层的结构非常复杂,你们已有的知识,很难搞好注水开发。”

其他几位苏联专家仔细端详生产试验区井位设计图,摇头叹气,他们认为萨尔图油田好比是一块高品质的毛料,30平方公里的生产试验区如同在这块料子的正中央剪开了一个窟窿。担心一旦搞砸了,本来可以做西装的料子毁成了马甲,太可惜。善意地劝导中国同行不要把油田开发的步子迈得太快,等油田完全探明了,再考虑布井开发较为稳妥。

苏联专家组明知道,中国石油工业部直接领导的松辽石油会战决不会因为他们的担忧而改变既定方针,还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从各自专业的技术角度出发,发表了诚恳的意见。建议井深钻至葡萄花油层底部进行开采试验,赞同采取内部横切割早期注水的开发方式,支持同井分层注水,但是指出减小生产试验区生产井的排距能够提高水驱效率。希望设计好初期的注水量,控制多油层均匀吸水,敦促针对油藏特征提早研究增加采收率的技术措施。这些善意的忠告保存在大庆市档案馆收藏的原始记录里,苏联油气田开发专家布兰金和依沙也夫在1960年7月20日座谈会上的发言墨迹清晰,言辞坦率。

依沙也夫的发言一开始便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指导原则:

合理开发油田的主要任务,是在遵守保护油田的情况下,用最少的投资从油田中采出最大数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

布兰金的发言紧紧围绕编制松辽油田开发方案,提醒中国同行特别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过去我们曾做过萨尔图油田的开发方案,当时尚未发现断层所作的开发设计,固井方案都没有考虑断层问题,现在看来生产试验区不仅第三排有断层存在,第七排及其他地方也有发现,所以对断层性质分布情况及影响范围应进行分析研究。

松辽石油会战指挥部参加座谈会的地质专家李德生、油田开发专家童宪章和松辽研究站的领导范元绶,以及唐智、韩用光等专业人员,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内外有别,谨慎交流的原则,与苏联专家组就松辽油田如何开发问题研讨了一整天。

在座的范元绶是著名的近代史专家范文澜的儿子,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曾在晋察冀边区给聂荣臻司令员当过参谋,建国后转业到玉门油田主抓科技战线的管理工作,是位文武双全的将才。

地质师唐智,195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是从事地震勘探的技术负责人。

油藏工程师韩用光,是1956年北京石油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1960年4月从石油科学研究院来到松辽研究站,担任油田开发研究组的副组长。

苏联地球物理专家在测井施工现场

参加座谈的人虽然与苏联专家组交往的时间很短,但是聆听的意见和建议对日后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庆油田开发年鉴》第一卷中还记载:

1960年4月,王熏工程师带领北京石油学院和北京石油地质学校共十余人来大庆参加会战,建立了岩电实验室,用简易方法成功地进行了大庆长垣岩电关系试验研究。苏联专家组参观了刚成立的地球物理测井解释队,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松辽油田采用的测井系列方法完全可以保证对含油构造和地质情况进行研究的需要,建议系统应用并提出了11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苏联专家的肯定和鼓励,为松辽油田矿场地球物理测井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设计中的萨尔图集油流程,苏联专家组也留下了他们的意见:

专家们认为现在采用的油和气通过一根管线到集油站,虽然比较经济,但作为生产试验区只试验一种流程是不合适的,还应试验用两根管线,油和气分别收集的流程。

苏联专家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罕见的大油田,出现了罕见的大麻烦。试采取得的油样检测凝固点高、含蜡量高、粘度高,数据意味着在温度低于摄氏28度的条件下,原油就失去了流动性,不利于油气集输。

常温下不能自由流动的原油给储运工程师们出了一道难题,如何能让这种三高原油通过管道集输?在生产试验区投产之前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否则所有的开采试验都无法进行。

设计集输管道流程的工程师们皱起了眉头,谁也没见过这样的原油,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时拿不出三者兼顾的设计方案。为难之际,康世恩副部长请来了一位苏联油气集输专家,名叫维舍夫。安排设计组向他做集输流程设计咨询。冯家潮工程师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当时,我们设计人员围绕如何解决油田的原油集输技术方案展开研究,夜以继日地进行各种计算,论证、研究布局方案等。正在这时,上级请来一位苏联专家维舍夫,他是协助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油气集输方面的专家,请他在回国途中到安达做短期停留,我们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他是一位友好的专家,以往在搞克拉玛依油田建设设计时我们相互熟悉。按照上级指示,向专家请教座谈时,不能透露我们在这里发现了油田,是以请教座谈的方式,提出如果在寒冷地区采出“三高”原油时,采用什么集输流程和在地下水位高、盐碱地带采用哪种保温方式为好以及计量方法等。除有关领导外,参加这次座谈的约10人左右。主谈是宁玉川同志和我。

显然这是一次非常友善、朋友式的,甚至可以说是充满师生情谊的技术交流。但是,座谈的结果却让满怀热望的流程设计组成员心里凉了半截:

通过一天和一个晚上的汇报基本情况和提问题、解答、讨论,最后维舍夫专家认为如果是这样的油田,只能采用“巴洛宁”流程,集油管线用蒸汽管伴随保温技术可靠而且经济。原油计量可用齿轮流量计或翻斗分离器。我们请教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时,维舍夫微笑着摇摇头,摊开双手说他也未曾遇到过这样条件的油田。

大庆市档案馆保存了当年的座谈记录,清晰的笔墨记载了安达设计院流程设计组向苏联专家咨询的多种方案:

设计室同志(中方)向基建专家同志(苏方)介绍了6种油气流程比较方案。第一方案为单井量油的“巴洛宁”流程,第二方案为一般的“巴洛宁”流程。第三方案是建立选油站,在分离器中量油,然后用泵输油。第四方案是玉门流程。第五、第六方案仅为设想。

1960年6月11日—7月20日期间,接受咨询的苏联专家不止维舍夫一个人,还有采油专家普切林采夫和另外一位油气集输专家洛勃可夫,他们建议的方法如出一辙。

针对流程设计问题,谁都知道蒸汽伴热保温的双管或者三管集油流程无疑是最安全可靠、管理方便、计量单井产量没有干扰的最佳方案。我们没有理由责怪苏联专家谈不出让设计组满意的建设性意见,“巴洛宁”流程不是不好,而是按中国当时的国情给出的限定条件太苛刻。

求助苏联油气集输专家指点迷津,无疑是期望值最高的第一选择。然而,苏联油气集输专家并不了解中国当时的国情。1960年的国民经济,经过前几年“大跃进”的折腾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窘境,技术成熟的巴洛宁流程并不是不适合大庆油田的原油特性,而是建设流程所需要的小口径管材和蒸汽锅炉不可能解决,余秋里部长费了牛劲争取到的几亿元建设资金,即便都用来建造“巴洛宁”流程也不够开销。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困难时期,松辽油田的集油流程设计只能因陋就简,以油气损耗为代价采用建造费用最低的单管串联方式集油,命名为“萨尔图”流程。

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石油大国也嗅到了中国在东北地区发现了大油田的消息,但是他们低估了中国人的能力,睥睨地预言:“要经过三年勘探、五年准备,八年才能实现原油外运。”

苏联专家的大庆之行,看到的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他们毫不怀疑有能力发现大油田的中国人,同样有能力开发好大油田。遗憾的是,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为发展中国石油工业建言。

1960年10月,不可避免的中苏公开论战导致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石油工业部苏联专家组只得奉政府的指令匆匆离去。短暂的松辽油田之行让他们难以释怀,乘火车归国途中经过萨尔图的时候,透过玻璃窗倾注了祝福的目光。

虽然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但是他们的学识留在了中国各项工业基础的建设成就之中,多年以后余秋里部长还感慨地说:

苏联专家在华工作期间,作为苏联人民的友好使者,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对我国石油工业建设是有帮助的。

恰逢中苏蜜月关系终结时投入试验开发的松辽(大庆)油田,刚刚启步便失去了导师的帮助。尽管苏联专家走了,但是带俄文标牌的钻采设备和科研仪器已经被中国学生熟练掌握,无论日后我们怎样回顾这段历史,都无法抹去技术来源中固有的苏联印记。苏联专家组提出的那些富有远见的友好建议大部分被采纳,融入了开发建设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最初的基础设计之中。

猜你喜欢

松辽集输专家组
简述油气集输系统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松辽分水岭隆起带近30年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基于FLUENT天然气集输管道直角弯管磨损分析
一生追梦色粉笔画
韩长赋部长在巴拿马接见中国热科院农业专家组
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基本医疗保险评估专家组赴苏、浙、渝评估调研
煤层气田集输工艺优化建议概述
河南:《地理标志产品内黄大枣》通过专家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