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婚50年,幸福婚姻有秘诀

2019-02-26张小妹实习生杨绣谦向煜

现代苏州 2019年4期
关键词:金婚婚姻教授

○记者 张小妹 ○实习生 杨绣谦 ○记者 向煜

过去一年,是吃瓜群众忙碌的一年,娱乐圈的分分和和,不少人从相信爱情到对爱情失望,也不过一瞬间。

平凡生活中,不少老夫老妻,简单的爱情,长久的相伴,却让无数人动容。有些人,他们携手走过了50年的风雨兼程,虽然经历不少坎坷仍相濡以沫,如今儿孙满堂幸福美满。展望未来,期许能共度暮年,此生便已足矣。

在苏州工业园区,就有不少走过金婚,走过钻石婚的老夫妻,一起来听听他们爱情保鲜的密码。

旧时代的异地恋,一封封信串连起来的感情

徐静爱 女 80岁

陆子坤 男 88岁

婚龄:57年

居住:沁苑社区

徐静爱和陆子坤俩人都是浙江桐乡人,经亲戚介绍相识。俩人相差八岁,一经撮合就对上眼了。

徐静爱毕业于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毕业后就职于浙江省机械厅。陆子坤是南京航空学院第一批大学生,1958年,从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西安红旗机械厂(现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工作,在这家生产飞机零件的军工企业,他成为了航空部第一批高级工程师。

婚姻需要信任,而非猜忌

从相识到相知相爱,徐静爱一直说“我们也没啥浪漫的事情,挺平淡的,一切以工作为主。”

徐静爱家住崇福镇上,俩家人相距九里路,女方家庭条件要比男方好一些。等到1962年要结婚的时候,徐静爱并没有要向男方彩礼,被邻里亲戚之间诟病,认为这姑娘傻。“我觉得只要人合得来就行了,所以不要什么嫁妆。”当时的徐静爱已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认为应该破除老旧的风俗。最终,杀了一只猪、两只羊,办了一场在当时较为隆重的酒席。

婚后,俩人继续着异地的生活,两年间,没有电话,仅仅通过写信来联系彼此。一个月一两次,报平安或是寄照片。徐静爱表示:“虽然分居两年,但我们俩互相信任,从未怀疑彼此。”工作上徐静爱经常应酬,会与异性接触,豪爽的她表示:“我只喝酒不抽烟不跳舞,所以他对我也放心。”

1964年,徐静爱工作调到了西安红旗机械厂。“在那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分开过。”1966年,俩人一同被调去筹建专业化厂,远在三原县的红原锻铸厂,在那里,徐静爱担任办公室主任直到退休。“说句老实话,条件越换越差。不过在三原县,一直都是他在照顾这个家庭,每天买菜,照顾孩子。我身体不太好,工作也经常很忙。” 徐静爱坦言。

醉美夕阳红,携手共赏之

2003年,女儿的工作从西安外语学院调到苏州大学,二老跟着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来到园区后,徐静爱不仅成为了社区党支部的骨干,更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她的出色表现为她赢得了不少荣誉,2008年她光荣拿下了 “湖西社工委感动湖西爱心人物”的称号。

如今,88岁高龄的陆子坤已经患老年痴呆症十多年了,每天需要定时吃药,徐静爱就给他一顿顿安排发药,体贴照顾。“他现在年纪大了,听力不太好,我讲话声音会大一些。不过,这么多年来,我们夫妻俩几乎没有吵过架。”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俩人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徐静爱表示:“我每天都会出门锻炼,每天早上带老伴儿出去买菜,下午一同出去散步锻炼。” 2015年,二老携手参加了环金鸡湖迷你马拉松比赛,48分钟跑完4.5公里迷你马拉松,成为了园区明星人物。

徐静爱紧跟潮流,80岁的她不仅玩转股票,玩微信也已经有4年时间了,语音聊天、刷朋友圈、移动支付这些“新鲜事物”,对她来说都是小case。

二人有一双优秀的儿女,女儿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毕业生,现在苏州大学外语学院任英语讲师,儿子曾经荣获省级劳模称号,孙女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外孙女浙江大学硕士毕业。退休后,俩人尽情共享天伦之乐,跟着儿女去了很多国家旅游。她说:“儿女子孙是他们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因为有了孝顺的儿女、乖巧的子孙,人生才完整而幸福。”

“总说‘老来伴’,经营得好的婚姻是可以幸福的,没有爱情和婚姻,我们不可能现在这么幸福。”

经历过风雨,执子之手更加坚定

俞承慤 男 82岁

郑于栋 女 73岁

婚龄:50年

居住:久龄养老院

用“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来形容俞承慤和郑于栋的爱情,最好不过。

他乡遇真爱,终于等到你

1968年,郑于栋工作分配到六合八百公社的小学担任数学老师,遇到了早来公社7年的俞承慤 ,当时他是一名初中数学老师。远在他乡,都是苏州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再一打听,俩人发现原来住在苏州的同一条巷子里。

31岁的他,遇上22岁的她,连学校同事领导都纷纷起哄,让俩人谈朋友。也许是一见钟情,俩人也默默托付了真心。郑于栋透露说:“当年刚认识的时候,我拿到了他的照片,每天晚上要悄悄地看两眼。”毕竟是谈婚论嫁的事情,不能马虎,郑于栋家人不放心,写信到学校了解俞承慤,了解过后发现这个男孩,好像没什么缺点,全是优点。

风雨同舟数十载,苦乐同享无怨悔

结婚前,郑于栋身体不好,多次出现功能性大出血,严重时还引发了肝炎,最后转到南京市医治,而这全部过程都是俞承慤在医院陪护,当时郑于栋就说了一句话:“我今生非他不嫁。”

病情恶化后,医生建议割除子宫,俞承慤也同意了,保一条命要紧,孩子什么的再说。巧的是,当时一位下放的老教授,建议吃避孕药来控制病情,便无需割除子宫。俞承慤听从了教授建议,将郑于栋抬下手术台,坚持通过吃药来控制,三个月后,郑于栋身体渐渐恢复。“我们这段婚姻从缘分开始,其间也经历了不少风雨。”俞承慤感叹。

1969年农历年初二,二人借着寒假期间在苏州低调地办了婚礼。婚后郑于栋的身体依旧很虚弱,都是俞承慤陪伴和照顾着,郑于栋身体恢复了一些后,之后也开始备孕。1970年,儿子出生,俩人想到南京去感谢教授,可惜当时没问名字,如今再找有如大海捞针。

1975年,二人工作调到沙洲县(今张家港市)后,俩人都成为了初中数学老师,一起备课,一起研究探讨,共同成长。“我们俩结婚后,一直是他做家务,照顾我。” 郑于栋表示。

余生有你,便已足以

退休后,俩人回到故乡苏州,注意养生后,郑于栋身体也逐渐好转。俞承慤解释说:“她之前工作压力也大,现在退休了,心里也没什么压力了,经常出去旅游散心。”五年前,俞承慤患了三叉神经疼,身体日渐消瘦,体重减了30斤,郑于栋也都无怨无悔地照顾着。“生活上,我们都是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俞承慤认为。

“我们俩从来不吵架,他肝火旺,脾气上来要吼几句,我就听听。” 郑于栋表示,“选了这个人,就考虑了一辈子。即使有矛盾,也应该去解决。” 认定了一个人就义无反顾地坚持,这是老一辈的爱情观。

在考察了久龄养老院后,俩人决定搬入这里,今年1月17号入驻久龄,俩人报名参加了交谊舞、手机摄影、K歌、太极拳、足球、门球……到养老院后,二老生活更加丰富了,每天也更开心了,交了不少朋友。“久龄养老院提升了我们的老年生活品质,我现在想要活得更久,再活它20年,幸福老年生活,余生继续指教。”郑于栋笑意盎然。

今年大年初二,二老正式迈入金婚时代,儿子着手给爸妈拍摄了一段视频,庆祝金婚。“50年的光阴,人生的半载,风雨齐闯,苦乐共享,即使现两鬓苍苍,仍十指紧扣看斜阳,爱情永不变。在金婚纪念日到来之际,儿子为我们拍了一组照片,同贺金婚,白首永相伴。” 俞承慤如是说。

婚姻如教书,是一门艺术

汪前进 男 79岁

雷湘璇 女 73岁

婚龄:52年

居住:星湖都市生活广场

寒来暑往,五十年相濡以沫。

岁月静好,五十年风雨同舟。

弹指瞬间,汪前进和雷湘璇已经走进了婚姻的第52个年头,从风华正茂到满头银发,从意气风发到步履蹒跚。岁月荏苒,他们一同历经风雨,一同品味幸福。光阴流转,他们渐渐变成了我们最想成为的模样。

革命人结革命婚

曾经有个小品---《登记结婚》,以文革初期两个红卫兵登记结婚为背景,所有对话全部引用毛泽东语录,引得观众频频笑场。汪前进教授说,这正是他和雷老师1968年结婚情景的真实写照。 汪教授1962年于皖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蚌埠第一中学工作,雷老师在中等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在小学教书,两人都生活在城市的东区,同属于那个年代的“教育革命领导小组”。

文革时期,大街上经常有群众聚会,一次聚会相遇后两位读书人心生好感,开始互相通信。汪教授回忆说,“那个年代的人都非常保守,没有什么约会的概念,就是写写信,散散步,雷老师有时候过来看我,会主动帮我洗衣服。后来,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当了证婚人,我们就结婚了。”

那个年代资源紧缺,什么都买不到,两人结婚时来客坐的椅子都是学校教室里临时借来的,结婚时的喜糖还得特定从蚌埠跑到上海去批。两位老人家里至今还保存着结婚时友人送的一对茶杯,上面印着毛主席语录。像现在这样唯美浪漫的结婚照也是没有的,只不过是一家跑到照相馆拍了一张黑白合影,留了个纪念。

尊重、包容是爱情保鲜剂

谈及现在年轻人普遍离婚率升高的现象,汪教授表示极度不理解,“对我们这一代老人来说,结婚是一件神圣、严肃的事。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你需要担负的是一辈子的责任。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结婚前不深入了解就闪婚,又缺少家庭责任感,婚姻就这样一步步走向破裂。”

泰戈尔说,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在汪教授和雷老师50年来的婚姻里,两人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尊重和包容。恋爱时,爱情往往是炙热的,那是因为恋爱的时候展示给对方的都是自己最灿烂的一面。结婚后,两人之间犹如揭掉了中间的一层纱,把缺点都暴露给对方看。但是,爱一个人不仅是爱她灿烂的一面,还要包容她的所有缺点。没有不闹矛盾的夫妻,但是闹过了相互理解,包容一下,就过去了。

在平平淡淡过日子的过程中,两位老人讲究的是不多啰嗦,分工合作。在过去的岁月里,汪教授常常忙于工作,家里的琐碎杂事都是雷老师在管。雷老师说:“我对他说,孩子小时候归我管,等上了学之后,我只负责后勤工作,你负责两个孩子的学习。如果孩子将来没考好,我拿你是问。”听到这话,汪教授乐开了花:“是啊,家里的小事全交给她,我从不多啰嗦,有意见多沟通。”两人就像奋斗道路上的革命伙伴,相互合作,齐头并进。

老来伴——书和她

2007年,两位老人退休后,随子女搬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刚来的时候,汪教授坦言实在是有些不习惯,“在蚌埠,我是大家熟悉的老校长,在苏州,我就是一个人都不认识的老头。”但是,两位老人家都是闲不住的热情人,一直去玲珑湾社区里参加活动,为社区里志愿讲讲课,教孩子们写写字。

汪教授大学虽读的是数学系,但出生书香门第的他从小读过私塾,国学功底深厚。虽已到不逾矩之年,他却不遗余力的研究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一进门,就是汪教授覆盖了整面墙的书柜,里面放满了经典著作。对于老伴的爱好,雷老师表示很支持,“他这个人,哪里有书他就呆得住,一辈子从没有停止过学习。平日里在家,每本书的位置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想看了就让我给他拿。”

自2012年起,汪教授无偿在苏州大学国学实习基地虎丘书院任研究员,为社会开设《易经》讲堂,每场讲座,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济济一堂。

两位老人总结,婚姻如教书,是一门艺术,死板的讲课容易,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则需要技巧。同样的道理,一笔一画的爱也许是简单的,但一生一世的陪伴是不易的,金婚的幸福背后,是坚贞不渝的爱情和五十年如一日的守候。

猜你喜欢

金婚婚姻教授
金婚偶怀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光华自在金婚时
浪漫金婚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