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文,烹制作文语言的“三味”

2019-02-25朱永庆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2期
关键词:三味课文

朱永庆

[摘 要] 许多考生高考作文失分于语言表达,本文从高考作文的语言现状入手,深入思考作文成败的原因,从“文学味”“逻辑味”和“哲理味”三个层面来论证,试图从课文的解读角度去提升学生作文语言的表现力。

[关键词] 课文;文学味;逻辑味;哲理味

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化,“思想情感”这些“内部语言”要转化为“外部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的表达能力?这的确是一个复杂的教学难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在课文的解析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是有味道的,它根植于课堂这片沃土之中。在这些味道里,文学味、逻辑味、哲理味是最耐人寻味的,它们就像一坛坛美酒,历久而弥香。

一、作文语言的第一种味道:“文学味”

“文学味”是一种才情,它是语言花园似锦繁花里最香的一枝,是语言溪流中奔腾的浪花里最白的一朵,是语言天空上闪烁的群星里最亮的一颗。《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课文里有许多美丽的片段值得我们去采撷与珍藏。

1.遣词造句下功夫

词语是文章语言最小的单位,但却能显示语言的水平与能力。苏轼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可见字词的表现力量。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仅用“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几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气的湘江秋景图,表现出他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的性格。语言的运用、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很重要,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体验,因此,学生语言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渗透。

2.表现手法显功底

许多学生对表现手法概念的理解还都停留在一知半解阶段,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因此,课文实例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后,学生才能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这段话采用引用修辞手法,化实为虚,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

二、作文语言的第二种味道:“逻辑味”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在思维与语言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作文是一个人的思维在语言上的呈现,所以人思维的合理表达,语言的逻辑力量必不可少,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做好句子之间的过渡衔接

如何合理安排段内语句,首先来看看课文实例。《师说》第一自然段中韩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观点,然后从从师的意义角度加以分析论证,最后从如何择师的角度来收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再如《劝学》最后一段荀子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积累、坚持和专心三个层面论述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态度,排山倒海般地论述,同样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上述两个实例分别从层进式、并列式的思路来论述观点,这样的段内句子安排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果教师能够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经常穿插类似的语言分析,那么学生的论述能力自然会有长足的进步。

2.做好文章结构思路的安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也是如此,有的学生在落笔之前缺乏构思,导致文章逻辑混乱。如《劝学》,从整篇文章来分析,荀子采用了层进式的写作结构,首先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然后从学习的意义与作用角度分析论证,最后论述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态度,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逻辑十分严密。

考场作文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有三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段落是具体而微的文章,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不仅可以用来谋篇,也可以用来构段。

三、作文语言的第三种味道:“哲理味”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写作的前提,没有广泛的阅读积累,是无法做到气质优雅,思想深邃的。写作也需要广阔的阅读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才会逐渐成熟。如何增强语言的“哲理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强化。

1.借鉴前人智慧

教材中的课文凝结了作家对自然、社会、人生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采撷那些凝聚着深邃思想的哲理浪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语言无不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智慧,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去梳理与积累,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厚积薄发,文章的深度自然而然就具备了。

2.化用前人智慧

所谓化用,就是截取前人某一部分语言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意境。在课文中,化用前人语句的例子并不少见,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片段就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如写乐观,有的学生写道:“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这些文字没有直接引用杜甫、刘禹锡、崔颢等人的诗句,而是将诗中的意象搬过来作自己作文语言中的一个成分,并对诗句的意境进行大胆的描写。它不仅能增加文章的文采,同时也给人无限的哲理思考。

3.创新前人智慧

创新不能凭空而来,它需要从模仿开始。希腊先贤早就提出:文学起源于模仿。在面对“青春”这个话题时,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如毛泽东的青春态度是昂扬奋发,食指的青春态度是意志坚定,舒婷的青春态度是独立平等。话题统一,但立意却千差万别,其中蕴含的每个哲理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作文不就是追求这样的个性化思考吗?教师在课文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课文中的每个单元话题内涵加以拓展,这样就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创造性地写出屬于自己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黄冬梅.作文语言三境界:真、美、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8(6).

[2]周雨寰.高考备考中作文语言的诗意开掘[J].语文月刊,2018(3).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三味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低年级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
小学英语朗读要读出“三味”
鲁迅的“三味”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解读课文提示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