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续一生的语文课

2019-02-25耿会芬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罗江李老师语文课

耿会芬

《人生不满百》是著名诗人、作家朱健老先生九十岁时做的一本口述人生回忆录,由肖欣女士整理出版。我把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好几遍,其中,朱健对少年时代李广田先生给他上的语文课的回忆,让我流连忘返、出神向往了很久很久。

每个人都上过语文课。也许,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位“我的语文老师”。为什么,朱健先生在九十多岁的时候,依然对少年时代的语文课记忆清晰、永志不忘?

因为,那两年的语文课,李老师教给他的东西,贯穿了之后的几十年,延续了漫漫一生。

朱健1923年生于山东,跟小他两岁的山东老乡王鼎钧一样,他是当时“流亡学生”中的一个。从1938年元旦到1939年初春,朱健经过一年多的千里流亡,到了四川罗江。

在罗江,整整两年时间,他在国立第六中学第四分校学习。他的语文老师是李广田。国破家散、战火连天的时代大环境下,也会有美好的际遇和相逢。比如,朱健遇上了李广田。

因为时代,那样的际遇更显珍贵。尽管短暂,交汇的光亮却足以照亮一生。

李广田,散文家。其散文,篇篇都是“独立的创作”(何其芳语),融汇了“诗的圆满”和“小说的严密”。朱健说,在李广田老师的语文课上,他培养了对文学终生的强烈热爱。虽屡经坎坷,却至今不悔;不仅不悔,而且总是怀着感激的心情。他把在罗江受业的两年,看作一生最幸福的际遇之一。

李广田跟一般老师不一样,他摒弃了陈腐的教科书,自己选用中外文学名著作教材。当发现学生对这些著作有了强烈的兴趣和较强的理解力之后,就开始了真正的“讲课”。

李老师本身是文学家,他的朗诵和讲授,必然会融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创作发挥。九十岁的朱健,至今仍记得当年李老师讲授的大部分篇目。

他记得李老师怀着崇敬的心情,系统地给学生们讲授鲁迅作品,从鲁迅引介到果戈里,再到俄罗斯文学,让少年的眼睛看到了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这些巨人的身影……

也记得李老师用英语朗诵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复述《包法利夫人》中的优美篇章,给学生讲述福楼拜教莫泊桑写作的故事,《荷马史诗》、欧洲文艺复兴的经典作品、巴尔扎克、易卜生、安徒生……也是这样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李老师自己是诗人,所以讲授诗歌特别精彩。他在课堂上朗诵诗歌,让学生直接感受诗歌的音节铿锵之美。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他告诉学生,这就是诗的旋律。他把“旋律”两个字写在黑板上,也写进学生心里。朱健说,对他来说,这是诗的启蒙,诗艺的最初一课。

这个启蒙有多重要呢?———从那之后,“旋律”两个字,从未离开过朱健的诗笔。

为了开拓少年的视野,李老师还专门去成都,买书给学生建图书馆。

斯时正是1940年,教室外,炮火连天,将近一半的国土上,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可是,在李广田老师的课堂上,仍然弦歌不辍,文脉不绝!

除了语文课上的教学和传授,李广田老师还给朱健开过“小灶”。

朱健交给李老师的第一篇作文就收到了这样的批语:“词文甚好,汝才诚可嘉,但需下苦功夫。”从那之后,李老师对他,一直关心牵挂。

朱健会去李老师的宿舍找他借书看。他清晰记得李老师把《被开垦的处女地》拿给自己的情景。李老师在书页上,打著不甚显目的记号,写着极其简洁的评语。他还记得第一页描述春天来到樱桃园的那段文字旁边,李老师用挺秀的字迹,写了一个“味”字!

这个字,在少年的心里留下了何等深刻的烙印啊!这个字,所传递的内容,胜过多少文学理论的授课和言谈!

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少年,在昏黄的小油灯下,对着那页书,对着自己敬重的老师的一个“味”字,一遍遍在阅读中咂摸那页书的滋味。那滋味,在他的口中和心中缠绕将近一个世纪。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唐浩明先生在《一个编辑的追求》中说。他相信,人类的高层次智慧一定是能够传承的,但不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来直接传递,而是隐藏在杰出人物对世事的具体处置上。善于观察和思索的人将此化于内心,心领神会而随机运用。

———这心与心之间的启发和传承,是极其难得的机缘。

这才是真正的师生关系。

1941年春节过后不久,向往延安的朱健离开了李老师。他是跟几位同学一起秘密走的,没有向李老师告别。没想到,竟成永诀。

1942年,流落在陕西邠县一个汽车站的朱健收到李老师寄自西南联大的一封信。李广田老师在一张淡绿色的土纸上,给他抄了一段诗人里尔克的话:“你要经受得住寂寞……”当时的朱健,物质困难还在其次,最难耐的,是精神的荒凉。这封信给了当时身处污七八糟环境中的朱健多少安慰和鼓励!九十岁的他回忆说,这句含义深远、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让他不管在何等环境下都“保持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不至堕落”。

最高级的课程,是人格教育。

李广田先生做到了。他不仅教学生如何作文,而且在教他们如何做人。

在朱健的回忆中,李老师的人格形象在一堂堂语文课上展现,在对学生的点点滴滴中丰满:朴素、清新,蕴藏着一种内在的充实之美。

文学大师李广田先生,除了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学来滋养学生的心灵,还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一点点地渗透、感化,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真正有生命力的种子,催生了执着、纯洁的文学理想,实现了真正的培才育才。这样的老师,一辈子能遇上几个呢?

一个足矣。一个李广田老师,两年授业的时间,足以为朱健整个人生的走向打下基础。李老师播下的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会长成枝繁叶茂、冠盖飞扬的参天大树。

1976年,朱健已经在长沙定居了三十年。那年他五十三岁。写过诗、入过狱、当过官的他,终于在风风雨雨的经历后,回归了自我。

兜兜转转几十年,他又回到了“语文课”上。之后的四十多年里,直到今天,他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修订《辞源》,做编辑,搞剧本创作,用文章结缘《读书》,用独特的视角读《红楼梦》……“文化人”朱健,终于穿越历史的重重风尘,向我们走来了。

李广田先生在1968年11月被极左路线者迫害致死。整整五十年后的今天,2018年11月,对着朱健先生这“延续一生的语文课”的回忆,笔者泪眼朦胧。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些东西,不必言。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罗江李老师语文课
罗江农商银行发放“红色信贷”23亿元
该得奖的李老师
语文课文
第二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 在四川罗江揭晓
宠物难伺候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让本土文化教育与学校读书活动联袂而行
罗江的“独行”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