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困境及对策
2019-02-25杨雄敏
杨雄敏
学校教育要在每一位孩子身上产生积极作用,需要家庭教育的高度契合,只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家校共育,学生才会向教育的目标靠近。否则,学校和老师再努力,学生还是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下面,我先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了解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案例一:学生骑摩托车摔成重伤,谁之过?
今年中考之后,我校初三学生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中考结束当晚,初三年级学生D和学生Y等四人晚饭后共骑一辆摩托车去市里,逆向行驶与一辆小车相撞,事故导致D同学腿骨骨折,Y同学内脏器官受损,头部严重撞伤,生命垂危。
听到这一消息,我首先是痛心,为两个花季少年受到如此重伤感到十分担心。既而又产生愤怒,愤怒于家长的无知和放任。学校一直在狠抓安全教育,特别是对未成年人骑机动车现象三番五次、三令五申强调过,必须禁止。针对曾出现此类现象的学生,学校逐一给家长发放《告家长书》,以书面形式郑重通知。
此次事故中受重伤的Y同学家长,我甚至打电话进行过沟通,想要父母阻止其行为。遗憾的是,其母亲很不以为然,言语间流露出管不住孩子的无奈。
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悲剧发生?我想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放纵,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未成年学生骑机动车,在白关镇已不是个别现象,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这么小就能驾驶机动车,是孩子聪明、有能耐的表现。家长的如此认知,以及对生命安全的漠视,是酿成悲剧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再次提醒我们,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要从家长抓起。
案例二:女生翻围墙出学校夜不归宿,背后的原因在哪?
某天中午,初一年级同一个班两女生T和D翻学校围墙外出,年级组长、班主任和政教处的老师从中午开始一直在校内寻找,始终没有找到,然后告之家长,老师们十分担心。接到老师们的报告后,我也十分担心。我觉得应该马上采取行动,于是我和负责政教处的老师决定进行家访。先到学生T家中,通过和其母亲交流了解到该女生从小学开始就有偷东西的习惯,由开始偷食物吃发展到偷钱,且金额越来越大,每次她偷钱后家长就会将她痛打一顿。现在已发展到经常不回家,并和社会青年交往,端午节几天就在同学家住。
晚上八点多,我们又一起来到学生D家中,之前经过几次电话其父亲才同意回家协助处理此事。到其家中我们了解到,D和T两人中午一点多钟回过家并在家中洗澡后外出。我让D的父亲与其通话、发短信,都没有联系上。就这样,带着一颗不安的心我们度过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上午,接到政教处电话,说家长已与孩子联系上,知道她们的具体位置。我立马安排副校长和政教主任开车前去接她们回校。经询问,两女生这一夜在市里见李姓网友,并和三男两女一起唱歌,等等。
分析:两女生的行为想起来就令人后怕。学生T的父母关系紧张,其父亲长期在外基本不管她,孩子一旦犯错就是一顿打骂,这让T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现与家人已基本没有交流,每天回家就是关闭房门,独自上网玩手机和网友聊天。
学生D的父母离异,她和父亲住在一起。以前本来比较听话,也从未出现夜不归宿的现象。近期她受T同学的影响,想要外出打工,并将其带回家住宿,其父亲并未加以阻止,女儿的反常行为没有得到家长足够的重视。思考两女生的行为,其各自的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原生家庭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
案例三:学生不愿进教室在校园玩“捉迷藏”,是品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初一年级学生Y在校园一棵树下睡觉,而且不是一天两天了。询问原因,他含糊说是班上同学讲他的坏话,他讨厌同学和老师,所以不愿到教室去。
这孩子在升入初中前,就读的小学老师曾提醒我们,Y经常不进教室,需要老师到处找人。但同时,我又了解到,Y每天很早就会到校,然后帮助同学捡拾本班公共区的垃圾,中午就餐时常提前到食堂,为同学们分发餐具。
分析:因讨厌同学不肯进教室,却又热心帮助同学,矛盾从何而来?分析家庭情况,或可找到原因。
Y来自离异家庭,由其父抚养。忙于生计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这让Y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于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意见,他像刺猬一样不自觉地抵制,逃避教室实则是缺乏安全感的具体表现。Y此举,更多出自心理问题,而这种安全感的缺乏,与原生家庭有直接联系。
案例四:为何学校常抓不懈,但学生乱丢乱扔现象难见好转?
自上期起学校一直在抓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卫生习惯是重中之重。“挑战21天”,“臻美”行动……一年时间过去,学生的卫生习惯并未见真正改变,校园和教室里乱丢乱扔现象依然普遍,这既有班级和学校管理的责任,又与学生在家里长期的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分析:學生生活在农村,其原生家庭里乱丢乱扔就习以为常。再看看镇上街道的卫生状况,乱停乱放、乱丢乱扔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在如此环境中又如何能长期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学校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合格公民,要改变乡镇居民的文明卫生习惯,学校应当承担义不容辞之责任。
以上案例,真实地发生在我校学生身上,每一个案例都折射出农村教育的艰难。其中固然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但也与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相关,特别是每一个孩子原生家庭的问题,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极大。
唤醒家长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实现家校共育是每一个在农村的教育工作者需达成的共识。如何实现家校共育?结合本人经历、思考与学校实际,建议如下。
第一、办好家长学校。要改变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家长育人能力和水平。
我校在家长学校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借助“幸福家”公益组织,成立白关中学家长成长中心,组织家长开展线下和线上的学习培训;成立学校、年级组、班级三个层面的家委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校沟通方面的作用;撰写《致家长的一封信》发给每位家长;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如参与监考、派家长参与晚自习管理,等等。这些工作帮助家长逐渐深入地了解学校,理解老师教育孩子的苦心和难度,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真正意义上做好家校共育搭建平台。
今后,我校还进一步将安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元素融入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全方位育人方面的作用。
第二、做实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先育心。我校首届心理健康教育节暨5·25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就是基于此考虑而开展。
“杨校长,这样的活动以后还会有吗?”
“杨校长,这个活动我很喜欢,蛮好玩的!”
……
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活动,今后将常态化、序列化。同时,还可发挥我校“心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作用。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另外,我们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至孩子的家庭,让家长也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守护神。
第三、重拾传统的教育手段———家访。家访曾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手段。如今,随着现代通信手段的发展,家访已越来越少。我认为很可惜。无论电话、QQ还是微信,都取代不了家访。
尤其在农村,家访还是有许多优势。老师们来到孩子家里,和孩子及家长坐在屋前的坪里,聊一聊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提提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让家长感觉自己的孩子受重视,给孩子以希望和信心,远比请家长到学校有效果。当然,老师一定要避免变了味的家访:如让家长请客吃饭给家长添麻烦,又如家访的目的就是去告状,等等。
第四、注重家校沟通的艺术。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是与人打交道,而难处也在此。
比如,如何与性格各异的家长群体打交道,就是老师们的必修课。过往经验中我发现,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容易走入两个误区:害怕家长、底气不足,或是高高在上,把家长当学生,不会换位思考。
其实,在和家长沟通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基本点,即将家长拉到自己一方,共同组成教育孩子的同盟军。
第五、学校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是复杂的,其复杂来源于人性的复杂。每一位学生都是復杂的,其背后的原生家庭更加复杂,要想获得良好教育效果,必须将所有的从教者(包括家长和社会)凝成教育合力。
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很多学校提出的口号,但真正落实的效果并不好。它需要所有老师跳出学科教学的固有思维,向学科教育转变;需要每一位老师关注学生在校的一切言语和行为,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需要全体老师以身作则,身教多于言教;需要学校将部分不懂教育的农村家长拉到教育的路上,携手共同撑起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株洲市芦淞区白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