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位”弄错事虽小,但问题不小

2019-02-25旷海彬

湖南教育·C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爸爸妈妈课件错误

旷海彬

前不久,某区青年教师片段教学比赛,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呈现情境图如图1所示。

我还在纳闷学生说得好好的,怎么老师说出来反而不对的时候,教师接着又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很配合地提出了问题———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块饼?

教师没有发现学生的单位错误,用课件快速呈现了问题———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

单位居然又正确了!

听课完毕,鉴于一些原因,我没能与上课的老师、学生交流。但是这样单位出错的场景让我想一探究竟。第二天,我回学校找了两个班,把现场的场景模拟了一下。

当我像片段一里的教师那样问“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块饼”时,一个平时比较聪明的孩子马上站起来反问我:“老师,你带我们玩脑筋急转弯吗?”我故作疑惑地看着他,他直接告诉我单位写错了。

经过观课和实验,尤其是当我在某网站找到一张与第二位教师课件中一模一样的电子教材图片之后,我更加觉得这个单位错误的背后可能还有不少的问题。于是我把网上的电子教材图片发到一个数学群里,问老师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居然有将近40%的老师没有发现问题。

事情到了这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只是个简单的单位错误吗?恐怕这个单位错误的背后折射出我们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在我们的现实中,很多教师在备课中对教材的解读肤浅、粗糙,并没有真正做到逐字逐句地研读教材。有的甚至是纯粹的拿来主义,从网上找一个课件,稍微看一下就搬进课堂。一旦网上的资源有误,而教师自身又不够重视,缺乏思考,这样的错误就随之带给了学生。这个现象从第二位教师上课中使用网络版电子教材情境图以及对教师们的问卷调查就可见一斑。

在數学教学中,单位准确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上述教学片段一,教师一开始并没有用“张”作单位,而是使用的“个”。如果这样,后续与学生交流中,应该始终注意这个单位,那么问题也就变成了“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饼”,而不至于产生“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块饼”这样的错误问题。

概而言之,我们以“咬文嚼字”的态度去研读教材,就不会陷入课上错了或者被网络资源坑害了也浑然不觉的境地。也正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粗糙,缺乏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识和能力,致使课堂中的错误既没有自我发现,也没有给机会让学生发现,而是一错再错。

一个简单的片段教学,一个小小单位出错,看起来真的很小,但是这背后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出现了问题。事小,但问题可不小。

(作者单位:长沙市雨花区天华寄宿制学校)

猜你喜欢

爸爸妈妈课件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我的爸爸妈妈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我能行
“怒”与“努”
“浮”字等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