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174例临床分析
2019-02-25魏鹂娴
魏鹂娴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胃肠息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胃息肉的临床表现为腹痛为主,肠道息肉则可能有便血或轻微腹泻;胃肠息肉有一定几率恶化为肠胃癌,是一种癌前病变,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胃肠息肉治疗的宗旨,对患者的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胃肠息肉的治疗通常采取使用内镜进行外科治疗,对比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具有创口小、恢复时间短、风险小、复发率低等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此项技术已较为成熟,其方法主要包含电凝电切、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电凝灼烧等,可根据息肉的类型、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本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用内镜下治疗的手术方法,对174位患者进行了胃肠息肉的治疗,总计切除295颗息肉,现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间接治的174例胃肠息肉患者,其中有89位女性患者,85位男性患者,均未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等手术禁忌病,其平均年龄为(41.36±25.7)岁,174位患者共有295颗息肉,其中有167颗胃息肉,胃窦88颗,胃体49颗,胃底24颗,幽门部2颗,贲门部3颗;大肠息肉共有128颗,其中直肠45颗,乙状结肠29颗,降结肠9颗,横结肠17颗,升结肠22颗,回盲肠6颗。295颗息肉中大小≤0.5 cm的有130个,0.5 cm-1 cm有117颗,1 cm-2 cm有46颗,≥2 cm有3颗。有蒂息肉203颗,广基息肉92颗。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首先检查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对于一些老年患者,还应给予心电图检查以防意外发生[1]。患者在手术前24 h仅进食流质食物,手术前12 h禁食;在进行检查前6 h左右口服两盒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将电解质溶解于2000 mL温盐水中,之后再饮用1000 mL温水。如果是肠道息肉还要给予灌肠以保证肠道清洁状态。若患者身体较为虚弱,考虑到叔叔需要禁食,可对患者进行静脉补液来增加其营养,以免手术过程中体力不支。同时,医护人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如果患者对内镜手术较为焦虑或抗拒,要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向其普及内镜治疗胃肠息肉的相关知识,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2]。
1.2.2 手术 内镜切除胃肠息肉术前应了解息肉的大小和形态,以此决定用何种方式治疗,本次试验中有192例息肉为内镜下电凝切除,45例息肉为内镜下黏膜切除,35例息肉为内镜下电凝灼烧,23例息肉为氩离子凝固术切除;切除的息肉都送往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有无癌变情况、是否需要后续治疗,如果有不利于内镜切除的较大无蒂息肉最好还是采取传统手术切除[3]。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本次试验中就出现了5例出血和1例穿孔,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电凝时出现失误,电凝时间不够,息肉内血液没有充分凝固[4];对于较大的息肉,可分块进行电凝切除,或者向内注射适量酒精使其硬化,切除过程中注意灵活变化息肉位置,尽量防止伤害正常黏膜。术后患者需禁食12 h以上,并住院观察。
1.3 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将对174例患者进行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一年的随访观察,以此了解患者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如何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同时将在最后一次随访后对患者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患者可对此次治疗进行满意度评分,5分为十分满意,0分为十分不满意,患者可在0-5分的区间内自由选择,最后计算平均值记录为患者满意度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以百分比来表示。若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实验的174位患者的295颗息肉都使用内镜成功切除,有5位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出血现象;有1位患者出现了穿孔情况;在术后的随访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了息肉复发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患者出现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3 讨论
胃肠息肉是一种较为多发的消化道癌前病变,具有复发率高和易恶化等特点[5],传统治疗胃肠息肉通常是进行外科手术,但这种方法通常会造成比较大的创口,容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且息肉复发后就很难进行二次处理。近年来内窥镜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临床上基本上都采用内镜来治疗胃肠息肉,这种手术方法伤口小、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小、恢复情况好,且息肉再次复发的概率大大减小,在本次试验中,复发率仅为1.72%。本次试验中还发现患者对于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说明患者也乐于接受内镜下治疗。综上所述,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