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在普外科切口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2019-02-25许东升
许东升
莆田市秀屿区医院,福建 莆田 351146
普外科术后产生切口感染几率较大,部分患者体质较差,术后切口恢复速度慢,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效果[1],如何有效预防切口感染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对切口感染诱因的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2],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普外科806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究针对性护理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806例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n=403),研究组男272例,女131例,年龄32-64岁,平均(47.29±2.88)岁,胃癌根治术101例,胆囊切除术102例,肠切除术100例,阑尾切除术100例,对照组男273例,女130例,年龄33-61岁,平均(47.24±2.89)岁,胃癌根 治术101例,胆囊切除术105例,肠切除术103例,阑尾切除术94例,两组基础性治疗无差异,可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组患者结合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外源性及针对性感染护理措施。
外源性感染护理措施:普外科手术严格保证无菌环境,术中将消毒巾与浸透的敷料保持一定距离,针尖向上将伤口缝合,避免感染的发生。病房内加强通风和消毒,增加空气质量监测频率,如产生感染需更换相关物品并及时消毒。针对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在皮试后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为患者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术前为患者使用脱毛膏进行皮肤清理,切口与备皮范围距离不得低于20cm。详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告知患者保持体温。术后及时为患者清理伤口及换药,保持引流位置的通畅。对患者进行预防切口感染的健康教育,使其能够纠正错误行为,预防院内感染。如发现患者切口位置存在分泌物,需及时收集并进行培养,第一时间对感染采取处理措施,避免影响预后效果。
针对性切口感染预防护理措施:为预防普外科切口感染,需保持手术室内空气净化效果,控制手术时间。部分腹部手术史及病情危重患者手术时间较长,为此需加强术前评估,通过饮食护理干预及支持疗法改善患者体质。手术室护理人员需明确分工,与医师密切配合,进出手术室需更换专用服装,减少开门次数和不必要的活动,并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如患者存在皮肤感染或破损,护理人员需建议医师延期手术。
1.3 评价标准 依据相关部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切口感染发生率表示方法为%,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计算,利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明统计学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 结果
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n(%)]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针对性护理的研究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针对性护理对引发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明确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术前,护理人员使用脱毛膏妥善清理手术区域皮肤组织,结合切口位置选择备皮位置,保证二者间的合理距离。护理过程中严格检查敷料的质量,术后护理人员及时为患者更换切口位置药物,清理分泌物,并开展系统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使患者掌握切口护理的有效策略,并改善负面心理,积极配合针对性护理措施。针对外源性感染引发的切口感染,护理人员加强术前消毒处理,严格确保手术环境无菌,并调节消毒巾与敷料的距离,可有效避免术中感染的发生率[3]。同时,护理人员定期清洁病房环境,及时清理患者更换的药品,从源头上避免细菌滋生,配合采用抗生素治疗可显著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预后效果。
由此可知,普外科切口感染预防中采用针对性护理可显著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