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基础会计教学设计的探讨
2019-02-25冯俊瑛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 冯俊瑛(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基础会计向会计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展示了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面。由于基础会计具有技术性高、应用性强等特点,探讨其教学方法,可以改进教师的授课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为学生迎合企业的需求奠定一定的基础。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先就高职院校的基础会计教学作一个分析:
一、基础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愿意去接触感性层面的知识。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应用型强,但是在讲解“认识会计工作”这部门内容时,由于涉及到会计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四大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内容及方法体系等理论性强的知识内容,学生难免会出现抵触情绪。而对于诸如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设置和启用会计账簿等操作类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可以直接动手操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效果也较好。这表明,在基础会计的授课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是感性认知能力强。
(二)教师改革教学热情不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态度都有较大差异;加之一些高职学院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教学班级设置过大,一个教学班多达120人以上,妨碍教学沟通,不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影响教学改革热情。非会计专业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会计不是他们的主课,认知程度不足,学生的学习态度差。于是课堂上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听、不写、不背。严重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一些老师就把完成课时量当成教学目的,会计教学改革就成了纸上谈兵。
(三)教材内容时效性不足
会计的规定随时都在发生更改,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有关“营改增”的规定,导致以前基础会计中有关“营业税”等相关内容都过时滞后。而由于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同的教室进行分工合作,然后在探讨修改,甚至可能经过几遍的更正修订以后才能交付出版社印刷。这其中需要的时间必然会造成编写教材时的部分知识,待教材面市就滞后。
二、基础会计的教学设计
(一)发掘学生感性学习的潜力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对于制造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这部分本身就和实际应用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外,在安排设计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将枯燥、乏味的会计理论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进行巧妙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时,应当适当地根据教学条件,选取合适的教具(如古人结绳记事可带绳子让学生感受下先人的智慧与巧妙,如算盘等重要的会计记账工具)、搜集大量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会计的一步步发展过程。切忌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将这部分内容上成了“历史课”。
再如,在讲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时,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可先从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会计核算前提”,这样就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然后,再分别针对每一前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计主体”是从空间上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进行了界定,那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举例:老板请家里亲戚吃饭,要求会计给记账报销。这样的做饭妥当吗?这一事例既是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例子,又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的层面对会计知识加深记忆。“持续经营”是从时间上预计企业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那么可能在设计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正面的教学案例不好设计,因为没有人知道时间的尽头在哪里。但是可以从反面来考虑,加深学生的印象。如让学生探讨:假如知道明天就是世界末日,那么今日应该怎么去经营企业?类似这样荒唐的提问,看似没有意义,但让学生站在核算前提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同时更加从感性层面让学生知道“持续经营”这一假设前提对每一家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性。“会计分期”前提是站在前一假设的肩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个核算前提,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探讨一下,如果以周为会计分期,可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再探讨如果以十年为会计分期,可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一会计核算前提存在的必要性。
(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虽然目前而言,有众多的因素导致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不足,但教师群体毕竟是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每位教师的内容深处都有自己的人生抱负和职业理想。只是有可能被眼前的小困难遮挡住了最初的梦想,那么要提升基础会计的教学成果,就应当适当的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例如安排合适的时间给教师进行培训充电,阶段性地提醒教师的职业道德。此外,还应该根据每个教师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员工福利。对于教学任务量重的教师,可能无暇兼顾教学改革,那么就需要适当地调整这类教师的教学任务,缓解教学疲劳,以期提升教学效果。对于有经济追求的教师,提高对教学改革成果奖励的标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的工作中去。
教学环境对于教师改革热情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一切有必要提供的教学设施。例如在学习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买相匹配的教学手工做账软件,一方面提高教学授课的效率,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企业的需求做更好更充分的准备。如果有部分学校的条件暂时不允许购买教学软件,可以提供手工做账的实验室,让学生手工模拟操作企业的做账流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外,在授课环境中,要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授课软件,提升教学效果。除了借助电子课件以外,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自行补充图文、影音、案例等多方面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而不是完全地听教师在讲台上“满堂灌”。
(三)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导向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堂以教材为导向,遇到教材内容和实际规定严重滞后时,也只能“依葫芦画瓢”。但是受制于教材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一旦到实际中应用时便“傻了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基础会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会计理论知识转换为不同阶段的项目及任务,以任务作为教学导向,如果发现教材中有不合时宜的内容,直接更新成符合当下规定的知识和案例。这样既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贴合会计教学知识点不断更新的实际,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设计后的反馈
在基础会计授课中,根据会计工作的流程,其教学内容被分为以下七个项目:认知会计工作、会计对象和记账方法、会计记账方法的一般运用、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期末会计出来、会计工作规范。采用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教学,以项目作为基本单元,每个项目中又分为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步骤作为主线,理论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作为其中的点缀进行穿插,在一定程度中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学习任务之后,都采用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知识准备-任务实施-知识拓展-归纳总结-综合练习的流程,将真实的会计工作流程以任务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尤其是对于和企业经济业务发生联系较为紧密的章节,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仍存在着一些弊病,例如部分学生在经济业务发生的某一环节开小差,而后面的业务处理和前面的知识点联系较为紧密,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继续消极怠工。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适当地采用分层教学法来看看学生的上课反馈。分层教学法将作为笔者对教学改革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试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