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2019-02-25何湾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
■ 何湾(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
经过40多年的改革调整,我国金融体制由改革初级阶段到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也在不断完善。回顾过去的世界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机的历史,我国虽然有局部的金融风险问题但总体上经济是比较平稳的,这与我国一直坚持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密不可分的。但区域性风险依然不容忽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金融及金融风险的相关理论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黄金在经济发展初期充当国际贸易中的媒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货币。但是由于物理特性的限制造成黄金交易的不便捷、难储存,孕育而生了纸质货币。现如今,货币的概念早已涵盖多个方面不仅仅限于金本位经济。经济发展带来了除货币以外的金融产品的大爆发,而这些金融产品已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金融的发展一方面会加快优化社会资源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存在信用性质,因此一旦背离经济将引发重大风险,严重者甚至将导致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分为两大类型,金融系统风险和金融非系统风险。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偶发性质,属于特定公司特定事件引起的,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则是因外部或内部因素造成的整体金融系统波动,从而造成大规模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我们防范化解的正是这种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我国金融环境总体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是国家重视的关键任务。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由于金融行业本身高风险的特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作用也凸显出来,同时我国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2018年,针对金融创新带来的监管乱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由“一行三会”调整为“一委一行两会”。这既体现了国家对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说明我国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做出的努力。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效固然不错,但我国金融环境仍然面临局部风险问题。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是金融没有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三、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重点领域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隐蔽性。从金融产品本身角度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产品本身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我们会发现银行销售的单个理财产品中都是各种股票、证券、保险的集合体。我们很难从购买的金融产品中进行单一分析,这也使得金融产品的风险由原来单一风险来源变为多种风险来源叠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第二个特征是传染快。我们可以发现,从1997年7月2日泰珠贬值开始,金融危机不到一周就蔓延到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随后还波及俄罗斯和拉美的一些国家。这短短7天的时间就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系统性金融风险隐蔽性高、传染快,波及面广、危害性大,所以中央一直在强调“金融稳、经济稳”。反过来说,金融不稳,经济也没法稳下来。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脱离实体经济是目前我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原因。一方面,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创新的需要。实体经济资金不足,大量货币滞留在金融机构中通过资本运用获取利润,引起资本过度膨胀带来风险。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滞后,现有的监管体制无法有效监管当前金融创新。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打破行业壁垒,互联网金融依靠大数据获取中小企业和个人信息并为符合条件的客户提供贷款服务。但这种情况下却缺少相应的制度框架和信用评级,从而造成金融监管不足的风险。
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
一是金融行业要深入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不同类型实体经济的发展。针对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要减少和避免对“僵尸企业”的金融供给规模,降低不良贷款规模。针对中小微企业,金融业要拓宽金融供给渠道,建立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增加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针对转型企业,要转变传统贷款“短、急、频”的特点,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更需要的是能在长期转型的过程中“长,缓,大”的资金类型。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要预先做好计划,尽量避免抽贷、断贷的情况。针对科技型企业,要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试点设立科技创业银行和科技金融集团,进而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建立多层次、有差异、覆盖广的金融机构体系从而满足不同企业的资金需求,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增加中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数量,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大力推进普惠金融规模。
二是以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协同发展。第一,做好政府政策引导工作,倡导企业精神,鼓励实体经济创新创业。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暂遇困难的民营企业作出政策倾斜,将优质资源流入实体经济。第二,政府通过综合运用创业投资引导、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以及无偿资助等方式,推动金融资本、创业风险资本与创新资源有效对接,扩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规模。第三,完善资本市场,鼓励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也可以抓住私募基金迅速发展机遇,引入和培养优质的私募股权投资,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直接融资。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一是强化金融监管,矫正不合理的金融行为。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法规,建立一个透明、规范、开放、有韧性、有活力的资本市场。将P2P平台、小额贷款公司等纳入征信系统,完善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强制各类金融机构建立客户信用数据库,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基础数据,完善资产登记制度,规范资产交易行为。统一信用评价标准,促进各机构数据库的有效对接,多方合作共建企业征信系统。做好金融风险研究,增强对各类金融风险的可预见性。
二是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监管。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大大提升信息搜集的能力,提高发现金融风险领域的效率。在传统监管模式下,由于监管对象的复杂性,往往使监管过程受到阻碍,监管成本也比较高。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一直处于不断博弈的状态。监管主体要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但能促进金融创新,也能够运用到金融监管领域,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监管手段的有机结合。增加对人工智能、研发、投入、使用等过程中的有效监管,保证人工智能在有效监管的框架下发展,降低因其发展引发金融风险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