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治
2019-02-25陈晓莉
李 军 陈晓莉 余 跃
四川省苍溪县歧坪镇畜牧兽医站,四川苍溪 628421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危害较大。在我国该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牛、羊、猪3种牲畜,其中以羊型布鲁氏杆菌对人体的传播性最强,治病率最高,危害最为严重。布病主要损害人、畜的生殖系统和关节,对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危害。
1 病原
在我国布病主要有3种类型的病原体,即羊型布鲁氏杆菌、牛型布鲁氏杆菌、猪型布鲁氏杆菌。其中,以羊型布鲁氏杆菌的分布最为广泛,其毒性和危害也最大,该类布病也是暴发和流行速度最快的,其易感群体为奶山羊,奶山羊的数量多,分布面积广,产奶量高,山羊的繁殖速度比较快,容易饲养,其也是与人类接触最为频繁的牲畜,因此,所产生的危害极大。
2 临床症状
布病的潜伏周期长短不一,短则半个月,长则半年,动物患病之后的各种症状基本相似,大部分牲畜都是隐性感染。在最初患病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并伴随有结膜炎,而妊娠期牲畜在感染该疾病后,则可能会流产或生下的幼畜体弱。通常母畜在流产后2个月可以继续受孕,因为布病而流产的牲畜容易出现流产、胎衣不下以及子宫内膜炎等不良症状,部分病情比较严重的牲畜甚至会因此而出现不孕症。而对于公畜来说,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睾丸及附睾等生殖器官出现炎症,容易出现不育症状,此外部分病畜在患病后关节以及膝盖等部位也会出现炎症,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和疼痛。布病传染到人身上后,潜伏周期一般在1~3周,其容易转变为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在患病后,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低热、缺乏力气、比较疲惫,同时患者还会全身酸痛、关节肿大,部分比较严重的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孕妇感染该疾病后很容易流产,一般女性则可能会出现乳腺炎、子宫内膜炎和卵巢炎等症状。男性患病后也会引发生殖器官的炎症,对患者生育能力造成影响[1]。
3 防治方法
3.1 动物的预防和治疗
针对容易感染该疾病的牛、羊及猪等牲畜,在防治时,首先应做好检疫工作,如从外地购买相应品种的牲畜时,在这些牲畜正式进入养殖场前,要做好检疫工作,如果发现牲畜身上存在有布病病菌,则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无害处理,即使是体内不存在病菌的牲畜,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免疫工作,及时注射疫苗。而针对疫区,每年需定期进行凝聚反应,如果发现存在有布鲁氏病菌的病畜需要第一时间将其隔离。在牧场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人放牧,固定牲畜的牧场及饮水等场所,针对病畜的分泌物及排泄物等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如可以深埋或者是焚烧。当前,在治疗该疾病时,并没有准确且有效的药物,使用比较多的为金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药物,可以结合牲畜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3.2 人的防治措施
布病不仅会对牲畜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同时,还可能会传染给饲养员及其他参与牲畜养殖工作的职员,针对这些人也需要做好防治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对个人健康造成危害。在具体防治中,首先应普及布病预防基础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该疾病的危害;其次,则需要规范各项操作,如养殖人员需要穿好无菌服,佩戴口罩,做好卫生防护工作,挤奶工则需要佩戴好手套,防止与病菌直接接触。最后,工作人员需要定期体检,当发现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2]。
布病严重威胁了牲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当前针对该疾病并无确切的药物,基本上采取的都是预防为主的治疗方针。在治疗和预防该疾病时,必须要将相关的策略和方法渗透到养殖的各个环节中,可以尝试采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对牲畜进行检测和检疫,做好布病控制工作,保证牲畜健康生长,保障养殖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