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危害及防治
2019-02-25谢红艳
谢红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大泉乡兽医站,新疆沙湾832100
脂肪肝综合征又称脂肝病,主要是由于鸡体内脂肪代谢出现紊乱,大量脂类物质沉积在肝脏,导致肝脏出现脂肪变性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1]。本病主要发生于饲养时间较长的三黄鸡、种鸡和产蛋鸡,临床危害较大。
1 病 因
引起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有多种,常见的为饲料配方不合理、滥用药物、饲料霉变和疾病等。
1.1 饲料配方不合理
饲料中如果碳水化合物成分过高,就会造成富含蛋白质、胆碱、生物素、维生素等成分的日粮的摄入相对不足,而过高的碳水化合物会转化为脂类物质,以能量的形式储存起来,造成脂类物质在肝脏富集[2]。另外一种情况是,当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时,在体内可经脱氨基作用转化为脂肪,导致脂肪肝的出现。
1.2 滥用药物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化学药物,其进入机体后都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按照药物使用说明用药的鸡,肝脏一般都能将药物代谢,但是如果滥用药物,随意增加用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就会导致肝细胞的负担加重,超出其代谢能力,肝细胞便会受到药物的损害,从而导致脂类物质的转化出现障碍,最终产生脂肪肝。
1.3 饲料霉变
夏季高温高湿,储藏的饲料很容易发霉变质,其中黄曲霉、烟曲霉等是最常见的霉菌种类。饲料霉变后,其中的霉菌毒素会超标,进入机体直接损伤肝细胞,引发细胞的坏死。坏死的细胞无法将摄入的脂类转化为脂蛋白排出体外,从而在肝脏局部积累,组织出现脂肪变性,最终导致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
1.4 疾 病
对肝脏有直接危害的疾病会导致肝细胞受到损害,常见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盲肠肝炎病、弧菌性肝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都会造成肝脏本身受到直接影响。疾病前期,受损的肝细胞功能可被正常细胞以代偿的形式替代,但当疾病进入中晚期时,受损的肝细胞数量过大,无法完成脂类的代谢,从而引发脂肪肝综合征。
2 危 害
肝脏是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脂肪化的肝脏,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而变性的肝细胞无法对外界摄入的毒素或体内自身产生毒素进行分解,长期积累后对机体造成损害。除解毒功能外,肝脏的脱氨基、转氨基等生化反应也会受到影响,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出现紊乱,鸡群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蛋鸡产蛋率下降,蛋重减轻,淘汰率增加,经济损失巨大。脂肪化的肝脏质地变脆,很容易破裂,如果鸡群不慎出现炸群,很容易出现物理性的损伤,从而导致肝出血,病鸡最终因休克而死。
3 临床表现
鸡脂肪肝综合征刚发生时,大多数鸡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精神良好,但体重超标,母鸡产蛋率下降,严重的可停止。遇到炸群等情况时,伤亡的鸡明显增加,剖检大多有肝脏破裂的情况。疾病后期,鸡精神变差,喜卧地,不愿站立,如果因疾病引起,则采食量会下降,体温升高,抗应激能力减弱,死淘率显著增加。对病死鸡进行剖检,主要病变集中在肝脏,可见肝脏肿大,切面紧张,质地变脆,边缘变钝,色泽多为土黄色,表面有出血斑点,触之有油腻感,腹腔中肠系膜等处有大量脂肪沉积。肝脏破裂时,腹腔和肝脏表面会有大量的暗红色血凝块[3]。
4 预防措施
预防鸡脂肪肝综合征必须加强饲料的管理,针对鸡的不同饲养阶段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尽量选择品牌厂家的全价饲料。如果养鸡场采用的是自配料,混料时间不能低于20 min,确保玉米、豆粕和预混料混合均匀。发霉变质的饲料要进行脱毒处理,饲料中加入蒙脱石,对其中的霉菌毒素进行吸附,同时,饮水中加入葡萄糖氧化酶,以降解霉菌毒素,防止吸收入肝后对肝脏造成破坏,严重霉变的饲料务必丢弃。目前,蛋鸡饲料中常加入大豆油来提高生产性能,但大豆油长期添加同样会对肝脏造成负担,建议养殖场使用吸收效率更高、危害更小的乳化油粉来替代,从而降低本病的发生率。
兽药一定要在兽医的临床指导下使用,不要随意延长用药时间和随意加大用量。不同药物配伍时,除了考虑药效之外,更要考虑配伍后的毒性累加,尤其是化学药品抗生素的配伍,必要时配合保肝护肾的中药同时使用,从而减轻肝脏的损害。加强疾病的防控管理,尤其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盲肠肝炎病、弧菌性肝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疾病的防控,提前做好疫苗免疫,疫病流行的地区做好生物安全防控。
5 治疗方法
鸡脂肪肝综合征临床多用中药进行治疗,女贞子粉碎煎煮后大群饮水,药渣拌料使用,可阻止本病的发展。女贞子煎煮液中含有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熊果酸、甘露醇、葡萄糖、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成分,可降低动物的血清胆固醇,减轻肝脏负担。将龙胆、车前子、柴胡、当归、栀子、生地黄、泽泻等中药原料粉碎后以0.1%的添加量拌入饲料中,连用2 周以上,肝脏中积累的脂肪可逐渐代谢完全。临床也可通过增加氯化胆碱的含量来治疗本病。本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越早,疾病的发展就会及时制止,最终效果也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