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美容整形引发身心冲突的伦理审思*
2019-02-25江璇
江 璇
随着消费文化的来袭,人们对于身体进行消费一跃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美容外科事业的出现以及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进而要求施行美容整形手术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不再满足于通过遗传而拥有的“自然”身体,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外在的方式完善和改变自己的身体,使其符合自己对于完美身体形象的设想。身体成为了人们的投资对象,成为了可以改变人们命运与生活的可重塑的身体。但是这种通过外在变化来展现自我的方式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设想来创造一种“应该是”或“就是”的外在身体形象,这种身体形象的改变或许能够让人获得短暂的满足感与愉悦感,但是这种暂时性的满足感是极其脆弱与敏感的,受制于外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与控制,更多的是需要得到外部的认可和肯定,从而会导致外在客观的身体形象与内在主观的审美需求之间的身心冲突与焦虑。这种冲突与焦虑会进一步影响到人们对于身心关系的认知,如果自我不足够强大,则极易遭受摧残与折磨,从而失去自己的立足根基。
1 医学美容整形的身体焦虑与伦理冲突
随着社会文化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变化与发展,人们对于身体的认知与需求以及对于身体的关注点也是有所不同的。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关于“身体”问题的意识开始苏醒,身体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认知视野。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身体”问题的意识开始觉醒,身体进入了科学意义上的认知领域。直到20世纪,“身体”问题的意识开始自觉,身体自觉地与现代技术相联系,使身体问题步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使得身体成为了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进一步追求精神与审美层面的满足与享受。希望借助于医学美容整形外科手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美容整形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后期随着医学广告和媒体的商业化炒作,使得人们纷纷对其进行积极响应与效仿并紧追“时尚潮流”,从而促成了医学美容整形增强手术的流行与兴盛。针对医学美容整形增强技术的实践应用而言,需要从两个维度对其进行考量。首先是技术层面,需要保证美容整形技术的先进性与安全性,不能因为技术自身的缺陷原因而对身体造成伤害或者风险威胁;其次是伦理层面,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美容整形增强技术的实践应用进行伦理道德分析与理性评估,从而能够更加全面而系统地解决美容整形增强技术所带来的难题与困扰。
1.1 美与健康的伦理冲突
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成功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难题,社会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变得愈加强烈。随着整体健康观念的形成和接受美容整形手术人数的增加,美容整形行业也迅速发展壮大。面对能够接受整形美容的人数正以加速度递增的局面,对于美与健康问题的伦理审思也亟需提上日程。
从理论根源上看,所谓的“美”与“健康”并不是对立存在的两个概念,而是应该具有统一性与逻辑性。身体的健康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美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而美则是在基本健康得到满足之后的进一步理想追求。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审美的价值观念已经超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束缚,更多地是对刺激与欲望的挑战。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往往是与维护身体的健康之间是断裂的,并没有真正实现美与健康的和谐统一。甚至有的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潮流与个性审美以损害身体的基本健康为代价,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对于身体的美与健康的理解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国别之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在希腊和希伯来的文明中,身与心是充满着冲突和张力的,处于一种二元的对立状态。而到了笛卡尔那里,则用“我思故我在”终结了身体与精神的联系,用“精神”革了身体的命,身体和精神被两分了。而在中国古人眼里,身与心的关系并不是剑拔弩张的状态,也并不是对立不可调和的。认为身与心并不是理性与感性的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对于美的追求,历来是没有时代与国别之分的,无论是在古希腊时期还是在现当代社会,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曾有过因追求所谓社会公认的主流美而使人类身心都受到痛苦折磨的历史事实,也有因对所谓“美”的过度追求而付出惨痛代价的案例。例如,中国20世纪初以前的缠足风俗,通过外力干预进而强制改变女性脚的正常发育致使其变成“三寸金莲”,从而导致女性基本的行走能力受到影响。然而,在国外也有同样的以健康为代价追求社会所认同的“美”的经历,如欧洲宫廷时期的束腰习俗,通过外在束腰进而改变人的肋骨骨骼,打造女人“第二种骨架”,使其符合时代要求与身份地位的体态。无论是中国的缠足还是欧洲的束腰,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所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审美观念,但是这种审美观念产生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科技的发展总是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能够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望,但是对于身体的消费需要适度。21世纪的主流审美观念应该是追求“健康之美”,也就是需要在能够保证基本健康基础之上进而对美进行适度的追求,而不应该是以丧失身体基本健康作为代价而进行超负荷的被动审美。美与健康之间并不完全是绝对对立的关系,虽然在不同时期对于人体的审美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也能兼顾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美与健康之间的和谐发展。但是,在美与身体健康之间发生冲突的特殊情境之中,生命的健康当然是首要选择,也是最基本的选择。健康是人类生存质量的基础与保证,当健康不复存在之时,所谓的美也就不复存在。美与健康之间的从属关系是不能颠倒和改变的,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人的基本权利。相对于健康而言,美则是人类在满足基础需要之后的高级需要,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然而,只有当基本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一步追求更高的需求。否则只能适得其反,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1.2 外在美与内在美的伦理争论
在人类社会早期,并不存在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冲突与矛盾,因为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于外貌形象是没有控制与操纵能力的。人类的外貌是由大自然所赋予的,是先天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人们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人们能够自由选择的途径只有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在美这一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因此,人们更倾向于是对内在美的追求与培养。人们关注的是身体的内在,强调对身体内在修养的培养与熏陶,追求精神上的超脱。所以,在这个时期,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冲突与矛盾。但是,随着医学美容整形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完善,以及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审美的高度商业化渗透,使得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方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人们不再是单维度的通过追求内在美来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而是希望可以通过另一种更快捷的、可操作的方式来立竿见影地展示自己的外在美。对于外在美的向往与追求,已经成了社会的一种潮流,因而关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冲突也愈演愈烈。美并不是静止的存在,身体作为展现个人魅力以及对外交流的外在客观物质载体,其外在的形式美确实是不容忽视的,是需要精心打理的,但是身体作为沟通的媒介并不只是物质性的存在,即静止的、肉体性的身体,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与社会性的存在,具有其特殊的、内在的意义性。就像舒斯特曼所言,身体并不等同于纯物质层面的“肉体”,而是灌注了精气神的生命体[2]6。事实上,人的美应该由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相互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共同促成了人对于美的表达。内在美与外在美是美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内在美通过外在美进而得到展现,而外在美又受到内在美的制约,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原则性的或者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是,随着“以貌取人”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审美共识之后,人们对于外在形象的极度追捧,打破了内在美与外在美原有的平衡状态,造成了外在形式美与内在修养美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人的整体美不仅包括外在的容貌美与形体美,还应包括内在的性格美与修养美。纯粹重视或者过分刻意追求外在的美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真正欲求,这只是一种感性且短暂的审美满足。人们对于外在的审美标准或审美偏好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而无法达到一种永恒的满足。因此对于外在美的追求需要理性对待,更需要把握适度原则。而对于内在美的理解是公认没有任何歧义的,是不会因为时间或者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因此一旦形成便会受益终生。但是,如果因此而过分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进而贬低外在美的意义与价值也是不可取的。美既是一个抽象的、主观的概念,也是一个具体的、客观的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美并不是单纯的外在的形式美所能代表的,也不是孤立的内在的心灵美所能替代的。柏拉图[3]在早年就提出过:“‘最美的境界’应该是‘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的和谐一致,是两者融成的一个整体’。”外在美是内在美的表现形式,而内在美则是外在美的依据渊源,二者只有共同发展、相互依存,才能提升美的整体境界,满足人们的高级审美需求。外在美是可以通过医学技术手段达到的,可以即时得到满足,但也会因为其易得性而变得不深刻;而内在美却是在长期的生活阅历中慢慢积累的,是指人的德性,因而其更具有深刻性和永恒性。所以仅有外表的形象美,而没有内在的德性,这并不是完全的美,只有两者俱美,才是真正的完美。无论是通过形而上的内在自身修养的提升来获得满足,还是通过形而下的外在技术性的支持来获得满足,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而在当代社会中,对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追求,不可偏废其一,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去追求感性的美,即追求外在的人体美,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也要追求理性的美,即内在的人格美,充实与丰富美的内涵,全面且真实地展现真正的美。因此,努力协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矛盾与冲突,达到二者的高度和谐统一才是人们所应追求的长远目标。
1.3 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伦理争议
在社会早期阶段,无论是外在的医学技术支持层面还是内在的思想观念层面,都限制了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与追求,因而人们对于美的欲求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然而,随着身体消费时代的到来,身体俨然成了一种诱人的符码式“景观”的存在,成了一种视觉图景[2]10。身体的客观存在方式发生了改变,身体不再是一种单纯客观肉体的存在,而是逐渐演变成一种可以用来消费的消费品,成为“消费身体”、“功用性的身体”。自然构成的被绝对限制的身体的概念已经逐渐萎缩,身体俨然已经从一个生物学的事实变成了一种“工程”和一种“表现”[4]。由于得到技术的支持以及社会大众对于审美的认可,人们不再压抑自己对于美的欲求,不再被动地接受被赐予的容貌与体态的束缚与规制,而是积极地通过各种手段来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体,从而满足对于美的渴求。随着对美的认知发生的转变,关于自然美与人工美之间的伦理冲突也接踵而至。
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美和人工美所持的观点与立场不同,因而也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对于偏向于自然美的观点是强调人的自然之本性,即美的本源性。认为经过人工介入的“美”已经失去了其自身的真正意义之美,并不是纯粹之美,还会进一步导致人的美的异化。只有自然美才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是自然事物的具体形态的本质真理,是自然之真。因而自然美是内容美,而人工美是形式美,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接受人工美的立足点则是认为身体虽然是人类存在的自然载体,但是人之身体并不是毫无价值与无意义的客观物品,而是一种需要进行社交的媒介,因而需要顺应时代的审美需求。当自然之美不能满足自己对于审美的需求时,人们可以通过自由意志的选择来帮助自己进行改变进而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并不是所有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自然实体都一定就是完美无缺的,当存在瑕疵时就需要人为地对其进行修饰与改善。人工美突破了自然的限制与束缚,从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被动状态向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状态发展,是人的主动性与自由意志的体现,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人工美与自然美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或者善与恶的区别。虽然经过人为加工改造后所形成的“美”由于受到了人类主观审美认知的影响,具有了善恶之别,如果处置不当,则可能会导致最终的“恶”。但是,如果能够自觉遵守基本的伦理底线,避免人为因素的过度或不及,并且能够基本符合人类的整体审美取向,则能够避免其恶的发生。
2 医学美容整形增强实践应用的可能性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5],自 2015 年起,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每年以 40%的速度飙升,而到2017 年中国便跃居成为全球医学美容的第二大国。每年进行医学整形手术的人数以几何形式倍增。医学整形的初衷是为了追求美,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由于其涉及到身体的健康与安全方面,因而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对于身体的操纵,个体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也有其必须要遵循的伦理底线,不能盲目地追求自我的欲望满足,以及过度放纵,进而造成不可逆转的身心伤害。身体是人有限性的尺度,是所有人都无法跨越的一堵高墙,因而不能为所欲为,而应该有所节制,理性地对其进行合理地控制与约束。随着身体消费文化的盛行,对于身体的消费时时刻刻都在唤醒人们对身体的欲望,科技可以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望,但这种欲望要根植于人的“身体”,因而如何适度地身体消费才能带来幸福感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适度的身体消费便是对身体解放的边界控制[6]。边界是人和物的限度或边缘的界限[7]。对于身体而言,首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因而必然会受到自然的限制与束缚,但是身体也是一种主观交流的媒介载体[8],故可以根据具体的文化环境以及需求而进行后天的重塑或调整。因此,身体既是被动接受者也是主动参与者,既是潜在的展示对象,也是潜在的生产对象,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在医学美容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通过外部手段来达到对美的欲求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不是毫无底线的满足,而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需要在其实践过程中坚守伦理底线,遵循基本的医学伦理原则,进而防止身体的极度异化。
2.1 受术者个人层面
对于个体而言,需要从两个维度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且理性客观地对待美容整形手术。第一个是心理维度,首先,受术者不能对美容整形寄予过高期望,不能因为外在因素的刺激而冲动做决定。需要理性系统地了解美容整形的具体内容,对其有充分的了解,不应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期待通过整形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前途。美容整形手术本身只是一种尽量满足受术者主观的审美愿望的工具,并不具有其他的属性,也不能保证满足受术者的附加欲望,进而完全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受术者不能把美容整形当作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与难题的直接工具与手段,即使通过美容整形对当下的困境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其次,受术者需要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经济实力,美容整形并不是普通常规的医学治疗,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因而其价格也相对不菲。受术者需要理性分析自己的收入情况,在经济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手术,否则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引发多种心理问题。最后,受术者需要深刻了解美容整形手术的风险性,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所带来的伤害。任何医学手术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即使是非常成熟完善的技术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避免一切意外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受术者需要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各种准备。这里的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手术的直接失败,凡是整形手术就必须要在严格的消毒环境中进行,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从业人员进行操作,否则无法保障受术者的治疗安全,因而术前需要多方位地考察医院的环境条件、从业资质以及医生的手术能力等,避免由于手术自身水平有限而带来的风险。二是手术的间接失败,这种风险并不是技术本身所造成的,而是由于术后美容效果的评判标准不一致所带来的风险。因而受术者在术前应与医师共同商定术后的判定标准,要对自己的容貌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对其设定一个适当的预期。而不是抱着“完美主义”的心态,把美容整形手术当作是能够“脱胎换骨”的“魔术”。通过美容整形手术可以矫正局部的不足和缺陷或者更加完善人体的自然构造,达到整体协调的效果,但是这种重新塑造之后的效果是否能够完美地契合受术者本人的主观愿望还是一个不确定的状况。因而,受术者需要考虑这种落差的存在以及如何去规避。
第二个是生理维度,首先,受术者需要正确地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清晰评估,需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特点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预测。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体质是否会产生排斥反应或者其他的并发症,是否适合美容整形手术。因为医学美容整形手术并不像普通外科手术那样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医疗手术,只能被动接受必须进行的手术。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美容整形手术,拥有自由选择权,因而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影响因素,不必强求。其次,受术者需要正视身体的变化,不仅需要考虑美容整形手术所带来的近期身体的变化,也要充分考虑到美容整形对于身体所造成的长期的影响与后果。总之,个体对于是否运用美容整形技术进行全面或者局部的美容整形,需要经过周密的、理性的思考以及全面综合的考量,应该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理性地做出最终的选择。
2.2 美容整形医务人员层面
作为美容整形手术的实际操作者,不仅需要具有坚实的基础医学知识,高超的外科技术,还应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以及高尚的道德素养,加强人文学习,增强沟通能力和技巧[9],必须严格遵守基本的医学操作规范以及伦理原则。首先,作为专业的医务人员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理论根基,需要对各种相关知识都有所了解。美容整形手术虽然隶属于医学的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传统的医学外科手术,相对于为了解决生理上痛苦的疾病治疗的普通外科手术而言,美容整形并不是解决病理的问题而是达到美容的效果。因而对于美容整形医师而言,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造诣。不仅需要掌握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心理学、艺术学、人体美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需要融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之中,才能满足受术者的审美需求,进而达到满意的效果。其次,由于美容整形手术最终的效果是需要外部操作来实现的,因而美容整形医务人员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优秀的美容整形医师,不能纸上谈兵,而是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需要加强技能的训练。最后,由于在整个美容整形过程中,美容整形医师起着主导作用,并且对整个美容整形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医德品质。需要具备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不能因外在的诱惑而放弃医生的基本道德底线,要一切以受术者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尊重受术者的知情同意权,与受术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帮助受术者全面了解手术的利弊,并且为受术者制定最优的手术方案,帮助受术者进行心理疏导,保护受术者个人的隐私安全。
2.3 社会管理层面
作为社会的管理部门,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的美容整形法律制度,虽然目前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但是依然还有很多的漏洞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应该与时俱进,明确权责。例如,对于未成年人需要通过法律保护来禁止其进行美容整形手术,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其次,需要落实管理体系,法律规定是一种理论规范,只有落实到现实中解决具体问题才具有其现实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系统管理;第一,美容整形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方面,必须要严格管理美容整形医师的行医资格标准,提升整个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第二,是明确美容整形机构的监管责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加强机构的管理与督察,使其符合行业标准,加强对美容整形行为的伦理审查,通过成立美容整形伦理审查委员会来监督与控制违背伦理规范的不良美容整形行为,进而确保美容整形行为的合法与合理,维护美容整形受术者与医疗工作者双方的合法权益。第三,是对美容整形市场进行彻底地整顿与调整,控制商业广告的过度吹嘘,对美容整形相关知识进行正确普及,严格控制媒体、广告、商家等对美容整形相关内容的不实报道,确保公众对美容整形具有全面且正确的认知,进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配合美容整形高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并给予大力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并做好必要的监督工作,使其能够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
医学美容整形是人类追求美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也是高级精神追求的一种直观表达方式。在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境遇中,对于因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审美需要而选择美容整形手术的个人或者行为应该持以尊重与包容的态度。美容整形技术本身并没有过错,如果出现问题,那一定是人造成的。因而,要想使美容整形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可能,就必须要受术者个人、美容整形医务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同合作。需要在宽容的舆论氛围中,在健全的法制保障基础之上,在手术者与受术者双方的平等沟通与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自觉遵循医学美容伦理原则,理性看待美容整形的意义与价值,才能使得美容整形行业沿着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健康有序地蓬勃发展,美容整形技术的实践应用才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