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破解发展约束难题
2019-02-25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哈尔滨 150001)
0 引 言
0.1 来自政策层面的挑战
随着自然环境压力、产业升级压力和气候压力的不断加大,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力度进一步强化,对我省加快发展形成了外在的约束。
(1)碳排放考核体系的建立。到2020年,碳强度相较2015年下降18%,单位GDP能耗降低1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把单位GDP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等作为“十三五”约束性指标。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项目准入门槛也日益提高,而我省高耗能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低碳能源消费比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大重点产业中的矿产加工,煤化石化以及新材料中的硅基材料等产业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重化工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在我省经济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产业发展约束将日益明显。
(2)能源消费实行总量控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t以内,全社会用电量预期为6.8~7.2万亿kW·h,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根据我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我省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1880万吨标准煤,“十三五”规划明确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的要求,而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能耗增长较快。
0.2 来自产业竞争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省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特征明显,在国内市场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承担着大量温室气体转移排放。随着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竞争的新领域。发达国家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的契机,加大了对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抢占了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并通过“碳关税”等手段构建新的贸易壁垒;国内先进地区急起直追,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金技术优势积极发展低碳高端装备制造和低碳金融服务业;部分欠发达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相关装备制造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的发达地区相比做我省经济支柱的能源化工产业不仅面临着资源枯竭,还将会承受贸易壁垒、替代能源等外来压力,在产业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0.3 气候变化的直接挑战
我省是国内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省份之一,近五十年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年平均温度升高2 ℃,幅度高于北半球和全国平均水平,年降水量则减少了41 mm。干旱、洪涝等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损失越来越重;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森林火灾呈现多发态势;与此形成了鲜明反差是,我省抵御气候灾害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0%,大大降低了大大低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流域性防洪控制工程少,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省的农业、水利、生态设施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对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1 气候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1.1 倒逼经济转型的动力
国内外实践证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将挤占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资源,使经济陷入简单采掘式增长的恶性循环。尽管我省为调整产业结构作出了巨大努力,但轻重比例失衡,采掘业制造业比例失衡的格局始终没有改变。低碳约束将迫使全省上下进一步转变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我省早日摆脱廉价资源输出的不利地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2 战略地位提升的机遇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作为国内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的碳汇区,黑龙江省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将有所提升,有利于相关领域争取政策支持。
1.3 产业发展的机遇
我省份风资源居全国第四,水力资源居东北之首,生物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也很丰富,在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拥有一批先进技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低碳产业蓬勃发展,为我省提升产业优势,加快新型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环境。
1.4 趋利避害的机遇
气候变暖、积温升高对农业生产总体有利。通过选育新品种作物,强化基础设施建,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布局,可以削弱降水减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冬季气温升高,有利于降低才采暖成本。
2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展龙江发展空间
2.1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积极发展以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材料等低碳装备制造业,建设国家重要的低碳装备制造基地。加快产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提高新能源项目建设与新能源制造业关联度,解决部分产业强而不大的问题。二是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打造国家重要的低碳能源基地。三是积极发展低碳金融、节能服务、咨询中介等支撑低碳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
2.2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单位碳排放产出
以提高能效为核心,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建设基础设施为手段,保护资源环境为前提。构建低碳节能工业体系、低碳高效交通体系、低碳绿色建筑体系、低碳生态农业体系、低碳宜居公用设施体系,提高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倡导低碳环保的消费方式,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
2.3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期后变化适应能力
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两大主题结合两大平原现代化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两大平原水资源调配工程和大江大河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完善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强化生态系统管护能力,提高气象服务与灾害预警能力。
2.4 强化基础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支撑
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影响及应用应对措施研究,本着求真务实、全面详实的原则,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保障作用。编制完成我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为碳排放考核确立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展延伸研究,抓紧研究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碳汇项目生成、碳汇技术测算的问题,努力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认可,将基础工作做牢同时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碳汇经济规划和碳汇项目库的编制工作。
2.5 加强空间谋划,明确区域重点任务
以“五大规划”建设为统领,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提出各自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点。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增加森林碳汇,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管护能力,打造北部水电、风电基地。“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发展低碳生态农业,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黑龙江和蒙古东北部崎岖沿江开发区:强化低碳国际合作,引进清洁能源,打造东南部水电、风电基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我省资源型城市应紧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接续产业,开发低碳金融。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作为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战略任务,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新局面。让我省工业基地再度扬帆起航,谱写重现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