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记贵州史与民族史学家史继忠

2019-02-25武明丽

藏天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贵阳贵州历史

文/武明丽

常于无意间听到或看来一个名字——史继忠,这姓名多数时候与贵州历史相关。最近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是去年下旬,朋友想了解贵阳老街巷,有人向她推荐了史继忠老师。

“一位深谙贵州历史的老贵阳”,是此次起意拜访史老师前,我对他姓名的全部印象。闻名虽久,但知之甚少。

时间太快,城市发展迅速,移居省外偶尔回来,或长居此地,深居简出的老贵阳,走在如今贵阳街头,十有八九是会迷路的。很多地方名是物已非,有些街巷连名字也变了。何况还有新扩展出的城区,完全新建设,新街道,新命名,于所有贵阳人而言,都需要重新认识。

这个城市留给当地人的一些共有记忆,苦乐交织,不乏温情,但也渐渐在脑海里糢糊,变得众口不一。史料替代不了 “老贵阳”,特别是精透本地历史的“老贵阳” 对这个城市声色俱足,富于情感与温度的讲述。爱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必然想了解它的来胧去脉,脱离历史,爱谈不上深沉。

那天春风清朗,进到史老师居住的小区,迎面一树海棠盛放在阳光中,火红明媚。

在刚过去的农历春节,史老师步入他的杖朝之年。眼前的他,一头白发。网上有他零八年在“夜郎文化创意研讨会”上发言的视频,他在会上畅谈古夜郎属地问题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那年他虽年逾古稀,但头发乌黑。而今,青丝到白头,不过八年时光。时间到某个临界点,便成了陡然间。

他的书房不大,书桌摆放在前后两壁书柜之间,桌面靠窗一侧堆放着厚厚一沓书稿,几扇落地窗占据了房间最宽广的一面,阳光充足,但不逼人。桌上摆着一个台灯,没有电脑。他坚持手写稿件,也不在网上查阅资料。“网上资料对错都有,不及一手资料可靠”,当年为写《地中海——世界文化的漩涡》,他买了整整两柜子书。如今书架有两层挤满他的著述,曾经潜心研读过的那些书堆积成山,再无处可放,便几大车几大车地送给了学校和市里的图书馆。现在,他的书只有清清爽爽不宽的两壁。

见到史老师时,正有一波客人从他家客厅沙发上起身告辞,匆匆与客道别,引我至书房,他旋即进入自己的世界。

临见他前,我看过很多他的资料,关于他的人生经历,有他本人自述,也有他人采写,心中已有大至眉目,但当我亲耳听他讲述曾经的往事时,又多了几层滋味,有了新的震撼。

风华正茂时,政治动荡使他由四川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大学生瞬间变身农民,继而当兵,再而做工人。当农民和参军时,他感受到农民与部队对知识份子的尊重与关照。进工厂后,他与厂里几个知识份子共同研究废物利用,立项获批,得到国家资金与设备支持,这使他更加深刻体会到知识力量的强大。工人一做便是十余年,四十岁那年,依然是工人的他,力挽人生狂澜,抓住机会考取了研究生,成为南史泰斗,滇史巨擘,被誉为一代学术宗师的方国瑜先生得意门生。终于将人生扳轨到学术研究的道路,并在这条路上走到今天。这当中,有很多令人唏嘘慨叹的人和事。而今,往事已矣,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大历史里的小历史,海洋中的一滴水。

◎论汉字文化圈

贵阳是座移民城市,他是相对意义上土生土长的贵阳人。地方史和民族史专业知识以及多年对贵州历史的研究使贵州在他这个“老贵阳”口中、笔下活色生香,呈现出内蕴丰厚独具特色的面目。通过研究,他挖掘出贵州文化的内核——多元文化与山地文化,因之,《中华地域文化大系》特别将贵州文化单独纳入其中,成为十九个地域文化之一,并请他主编并主笔撰写《中华地域文化大系·贵州文化》一书。他还指出了贵州自明朝建省以来时至今日,行省地位从未动摇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当重要的战略位置。

他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着,两眼放光。四壁仿佛不存在了,也无所谓时间,唯有历史经久不息的脉动和心跳。

历史又将他引向文化研究领域,由西南民族文化到中华文化再至世界文化。雪球越滚越大,视野越拓越宽。于研究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学习、思考与再研究来解决问题,他乐在其中。

作为学者,有经深入研究后的知识为支撑,他敢在公开场合站在客观角度,挺起腰杆指出问题,直戳要害。忠言虽逆耳,他人也无可辩驳。这是一个学者让人肃然起敬之处。他能给地方建设以良谏,至力使经济发展不失文化底蕴,让前进的步伐稳健踏实。

写作是他学习、研究、思考问题的方式。退休多年,他依然笔耕不辍,写下多篇论著。他退休后发表的《论汉字文化圈》被权威学术杂志《新华文摘》转摘,这份杂志选稿极严,所刊文章均能代表领域内前沿思想,他引以为豪。“我已经退休了,不需要为职称评定什么的作论著,纯粹为着兴趣去写。”

强烈的求知与探索欲大概是根植于他的基因,与生俱来的。

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翻看历史漫画,感动于书中人物和故事,为多年后他学习历史埋下伏笔。也许童年亲耳听到,亲眼见证,亲身经历的苦难,青年到中年时期自身以及他人遭遇的坎坷,都使他想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来思考一些问题,寻求出一些答案。他说 “了解历史,使人变得聪明。”历史上发生过的事,能让人明白什么事不可为,也不会沉陷于自身的一时苦厄,而是纵览历史长河,更广宽地去看待与思考。这让我想起黄永玉在非凡时期安慰他夫人的那句话:“世界不会永远是这样的,不是说我有一个具体的信心,人类生活的规律不会是这样的,怎么会永远这样呢?”

十余年工人生涯里,他研究废物再利用,并因此对有机化学产生兴趣,扎扎实实学习过一段时间有机化学。如果那年没考上研究生,我想,他在他后来的人生里也一定会琢磨些什么。天性使然。

退休以后,他有了更多时间研究、写稿、出书。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通常在书房一待就是一上午。而他只在上午读书写作,其他事情都安排在中午以后的时间,生活既充实又规律。“到现在,我的眼睛不近视也不远视”,年已八十,常年埋首故纸堆的他,对此甚感满意。

窗外太阳缓缓西沉,停在他身后,忘了开灯,他的声音于暗处传来,面容在我眼中渐渐糢糊。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说这是他喜爱的诗句。

问 答

问:您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史继忠: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研究学习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之后的那种愉悦是非常大的享受。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写作,因为写作就是思考与学习的过程。

问:是什么原因使您对历史产生兴趣?

史继忠:小时候看连环画,常常被当中那些历史人物吸引。当初学历史也不为着什么宏大的理想,就是喜欢。

问:历史、文化对于地方贵州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史继忠:研究历史,人会变得聪明。历史让人明白事物的来胧去脉,用前人经历的事情来启发智慧。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地方文化,否则就会丧失特色,在竞争中失败。有人说贵州经济落后与建省晚有关系。事实却是明朝永乐11 年贵州就已经建省了,此后贵州作为行省的地位再没有动摇过。这个地域、人口数量、税赋都不足以建省的地方,却那么早建省,且后来不受动摇,原因在于它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贵州是南来北往,东出西进的咽喉之地。山地文化与多元文化这两大要素使贵州文化独自特色。这样的地方,在条件远远优于古时的今天,因势利导,是可以发展好经济的。

问:贵州历史、文化研究有哪些需要填补或加强的地方?

史继忠:首先需要加强教育。真正贵州的文化是从明代开始的,朱元璋治边方针:治国以教育为先,教育以学教为本。这个思想值得好好研究。一切文化,没有教育是不可能的。

另外,贵州教育现在并不发达,但贵州的教育曾经影响到了全国。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这块研究需要填补。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如果只有理论知识,终生不行,则终生无知。非“你怎么想就怎么做”,怎么做必须有标准,有理论指导。哲学必须与教育结合,空讲无用。王阳明生于浙江,成就于贵州。他的教育思想影响到了全国。此外,李端棻,严修、马中荣这些贵州历史人物在教育方面的作为都说明了贵州教育曾经影响到全国。

问:如何做好本土历史文化传承?

史继忠:民族文化传承必须依靠群体力量。另外,物质文明是传播的重要力量。物要有所用,才传得下来。传承需要载体,需要载体的多元化,例如汉字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非但没有消失,而且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贵阳贵州历史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高速通到我的家
贵州,有多美
找朋友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贵阳数据共享开放条例亮点多多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