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环境容量为生态划条线
2019-02-25本刊编辑部
节能与环保 2019年1期
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人们抱疑惑还清后的河水再一次散发出臭味,好端端的天气不知什么原因又变得灰蒙蒙一片……公众有理由认为,仍有企业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排放;质执法不严,才致使环境遭到破坏。而企业和环保部门也是满腹疑问和牢骚:明明是按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排放,明明是严格执法,没有一丝纰漏,但环境污染还是不断发生,这是什么原因(这里并不排除有企业非法排放和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现象)?
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履行了自身的职责后,环境的污染仍然屡屡发生,我们不得不探究个中原因。
其实环境容量的概念大多数人都了解,但在实际中却并不一定被重视。一座城市傍着一个湖泊,为了发展经济,建了工厂,取用湖水,并把处理后的达标水排放到湖中,循环往复,湖水被污染了。这里面就是环境容量做的怪。因为即使排放的水质达到了国家的排放要求,但众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质的总和仍可能超出了湖泊的自身净化能力,时间一长,湖水自然就失去了本来的洁净。同理,一个区域的空气,即使各方都依法做得很好,重污染天气仍然屡屡发生,实际上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超出了该区域内空气的自净化能力。不要认为河流、湖泊、大气是无限大的,它们都遵循自然规律,一旦超出限度,污染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我们要为生态划一条环境容量的红线。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明确当地水、空气、土壤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根据环境容量规划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能无序发展,同时要调整好能源结构。不突破当地的环境容量,这是我们发展的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我们才能得到并拥有优美的环境。发展经济、追求GDP最大化并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追求?必须紧绷环境容量这根弦,让单位能源、单位水资源、单位排放量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