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能源利用管理有限公司
2019-02-25冯为为
文|本刊记者 冯为为
远大能源为公用、商用与民用建筑、城市与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工业企业的多元化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作为建筑节能、分布式能源和智慧低碳城市与园区的区域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远大能源拥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业务遍及80多个国家。
拥有国际化的节能技术和服务企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在能源和环境领域为城市、政府和工业企业提供革命性的解决方案,还给人类一个清洁、美丽的家园。
专业资格:
中国国家首批备案节能服务公司
世界分布式能源联盟中国战略合作伙伴
合同能源管理系列国家标准编制单位
全球2万余家跨气候带、跨建筑业态用户能耗数据库完善的节能运营管理体系
分布全国的运营队伍
主要业务领域:
智慧低碳城市与园区的区域能源系统规划和建设
单/多体建筑及城市综合体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既有建筑节能及改造(含空调、控制、照明等)
工业余热利用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国,我国目前的一次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客观上导致了我国当前面临能源安全、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等多重挑战。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来解决能源安全、杜绝污染问题已被公认为是最佳选择。生物质能,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特点,是当今世界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已成为国际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能源转型和克霾减排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十二五”时期至今,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较快,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发电、燃气、成型燃料、液体燃料等多种形式利用并举,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受产业政策不到位、原料收集困难、技术尚存瓶颈等影响,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未来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方向该如何把握,生物质能能否攻坚克难在短时内迎来大发展?在第十二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个别行业发展缓慢 产业整体稳步推进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能源化利用潜力大。全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业剩余物和能源作物、生活垃圾与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总量每年约4.6亿吨标准煤,目前已利用量约2200万吨标准煤,还有约4.4亿吨可作为能源利用。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
生物质发电是生物质能利用的最普遍方式之一。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9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06亿千瓦,同比增长12%。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1691万千瓦,同比增长18.8%,高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同期增速6.8个百分点,与2017年全年增速基本持平。“截止今年9月底,我国生物质发电量已达《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设定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说,预计到2018年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能达到1800万千瓦。
在生物质能转化为燃气方面,生物质天然气不仅可让秸秆、林木废弃物、食用菌渣、禽畜粪便及一切可燃性物质做为原料转换成为高品质的燃气,更可弥补天然气缺口。中节能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袁宝荣表示,我国生物质天然气2014年才开始进行试点示范,虽然国家极力鼓励推动,到现在为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生物质天然气总产量也仅仅只有5760万立方米,与80亿立方米的《规划》目标相差太悬殊。
而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方面,基于我国近些年推动生物质能发展利好政策的影响,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已经得到了稳步发展,并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年利用量达到了1320万吨。现在投产运行的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项目大概有1000个,供热面积已经达到8000万平方米。”袁宝荣说,可以看到在清洁能源供热方面,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生物质液体燃料,尽管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但整体规模还是较小,目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年消费量320万吨,规划目标是600万吨,也就是说这个任务只完成了一半。”袁宝荣介绍说,目前,我国已经推广使用生物质液体燃料(燃料乙醇)的省份有11个,现在国家正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综合而言,对照《规划》发展目标来看,虽个别行业确实发展缓慢,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整体还是在稳步推进。这也说明,尽管道路艰难,生物质能发展潜力依然较大。
发展势头良好之下 产业发展问题尚存
为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十三五”目标早日实现,推动生物质能产业里的各行业都能健康发展,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财政部等15部门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联合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10部门制订《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年底,两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的指导意见》,让我国生物质能利用获得了广泛关注,业界关于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投资总额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生物质能产业巨大的资源潜力得以彰显,而且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产品、产业明显进步。“然而,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之下,我国生物质能产业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任东明说。
由于大多数生物质体积密度和能量密度低,且过于分散,集中困难,运输、储存费用都相对较高,大大地限制了对生物质能的有效利用;由于受季节因素影响,生物质资源供应不稳定,给生物质能源大规模工业利用带来困难;由于组成性质差异大,生物质在水分含量、热值和灰分等化学组成上存在差异巨大,给生物质能的利用带来困难;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目前还有很多人并不能真正了解生物质能在能源、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生产设备昂贵,生产工艺不过关,生产水平低下,让生物质能的使用和开发成本较高,生物质能源无法在各行业内得到大规模利用。
任东明表示,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发展面临的问题可归纳为:原料收集问题,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依然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地生物质原料收集模式,生物质资源收集难度较大;布局问题,近年我国一直强调按照《规划》来布局,但是各地在执行中还有很多地方不按照《规划》布局。还有认识问题、技术问题、标准体系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经济问题、市场问题等发展问题。
政策问题方面,袁宝荣举例表示,生物质发电这一块政策不多说,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从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后,出现了严重的“乱批乱建”现象,导致了生物质原料价格快速上涨,不仅新建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存活不了,严重的还影响到了以前运行很好的项目,让以前运行好的项目因为原料的飞涨出现了亏损。
“我国生物质能发展还存在补贴滞后以及企业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袁宝荣表示,补贴滞后容易导致企业运行困难。如生物质天然气和地方天然气运营商之间的特许经营权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特许经营权生物质天然气并网过程就非常困难,给企业盈利带来很大阻碍,也会影响到整个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对于生物质能的补贴问题,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联合编制的《生物质电价政策研究报告》也指出,补贴缺位是影响生物质发电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生物质发电作为生物质能合理利用最主要的方式,已经实现了《规划》目标,补贴滞后或缺位,不仅直接影响生物质发电行业的发展,也可严重影响生物质能产业的整体发展。
这些产业发展问题,“使得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拐角期,又要面临一个转型方向的调整。”任东明如是说。
把握科学发展方向 科技支撑有序发展
作为农业大国,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使得我国的生物质能源优势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并且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因此我国只要能科学有效地把握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方向,引导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未来在能源转型发展中生物质能必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如何科学有效地把握生物质能未来发展方向?任东明认为,应结合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一方面要顺应国家能源转型的大形势,另一方面要配合国家可再生能源整体并网消纳的最终结果,来调节生物质能发展方向,有序发展,避免冒进。
任东明表示,具体的方向我认为有四个:一是向非电方面做重大调整,新建和现有的生物质发电要逐渐向热电联产方向转变;二是按照《规划》强调的“十三五”重点规划和重点任务变化,将生物质天然气开发利用放在“十三五”的首位;三是适应当前清洁供热和取暖形势的需要,发展生物质供热;四是结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生物质资源就近收集、就地加工、就近消费体系,多元利用,服务乡村。
“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合理规划布局。”袁宝荣提到我国生物质能产业未来发展该如科学把握方向时说。同时他也强调了技术研发对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生物质能无论怎样调整发展方向,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大发展,科技支撑始终是首位。他表示,我国生物质能无论是用于发电或进行热电联产,还是供热、天然气、成型燃料等其他方式综合利用,都应强化科技支撑,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
其实,按照《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能年利用量约5800万吨标准煤,”已经给我国生物质能近期发展定下了基调。《规划》里细化的“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生物天然气年利用量、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等更是给生物质能发展定下方向。因此,我国生物质能未来发展,可以先依据《规划》做好近期发展,然后在稳步推进把握好中长期发展方向,做好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动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生物质能未来发展,任重道远。科学发展方向不可或缺,科技支撑更不可少。所以,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要把握好方向,抓好补短板工作,落实生物质资源利用相关项目建设;进行技术创新,降本增效。金子总会发光,国家重视、企业积极创新与技术研发,生物质能源必将能早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