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宫廷礼帽佩戴指南

2019-02-25

学生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竹丝礼帽宫廷

在清代宫廷礼仪服饰中,礼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宫中官定礼帽主要依据季节划分为凉帽与暖帽。

暖帽

暖帽为圆形,有一圈向上翻折的檐边,多在寒冷时节佩戴。《清稗类钞》中描述:“暖帽者,冬春之礼冠也,立冬前数日戴之。顶为缎,上缀红色缨,丝所织也。檐以皮、绒、呢为之。初寒用呢,次寒用绒,极寒用皮。京城则初寒用绒,次寒用呢。至于皮,则贵人用貂,普通为骚鼠、海骡之属。”暖帽中较薄的也叫“台冠”,多在刚换帽、尚未寒冷时佩戴。

暖帽在清代为重要的官定礼仪服饰,其中包括冬朝冠、冬吉服冠、冬常服冠与冬行冠。

男冬朝冠主要是皇帝及文武百官在秋冬季节时佩戴,多在宫廷举行重大典礼与祭祀活动时使用。

女冬朝冠则是皇太后、皇后、嫔妃以及公主、福晋、命妇等佩戴,使用场合与男冬朝冠相同。上至皇太后,下至六品命妇的女冬朝冠冠檐的材质均为熏貂,且上面缀有朱纬,冠后有护领和垂带,而朝冠上的饰物有东珠、珍珠、猫眼石、青金石等。

男冬吉服冠在每年的冬至、元旦等重要节庆场合佩戴,且根据时节,冠檐分为海龙皮、熏貂皮与紫貂皮三种。女吉服冠是在秋冬季节的一些节庆场合佩戴,与吉服相配。女吉服冠亦皆以“熏貂为之,上缀朱纬”。

冬常服冠为男子独有,多在祭祀场合佩戴,其形制与冬吉服冠类似,只是冠顶没有宝石装饰,仅以红绒结顶。

冬行冠亦是男子独有,在皇帝与大臣进行巡幸、狩猎等活动时佩戴,其形制除冠檐为黑狐皮、黑羊皮、青呢材质,其他与冬常服冠相同。

凉帽

凉帽为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喇叭形。最初是普通老百姓在夏季佩戴,主要作用是遮蔽阳光,后被清代宫廷服饰采纳,成为官定服饰中的一部分。《清稗类钞》中解释其为“夏秋之礼冠也,立夏前数日戴之。无檐,形如覆釜”。

在清代宫廷服饰中,凉帽主要指男夏朝冠、男夏吉服冠、夏常服冠及夏行冠。男夏朝冠为皇帝及百官所戴,在夏季与朝服相适。

以皇帝夏朝冠为例,其形制“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质,表以罗,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檐敞,上缀朱纬,内加圈,带属于圈。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余制如冬朝冠”。

男夏吉服冠是宫廷人夏季穿吉服时佩戴,皆“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质,表以罗,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檐敞,上缀朱纬,内加圈带属于圈”。

夏常服冠除 “红绒结顶,不加梁”之外,其余形制与男夏吉服冠相同。

夏行冠皆 “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红纱里,缘如其色,上缀朱牦”。

清代宫廷中与女夏吉服相匹配的并非女吉服冠,而是钿子,且不存在女常服冠与女行冠。只有女夏朝冠,其皆以“青绒为之”,其余形制与女冬朝冠无二致。

礼帽制度

清宫中的礼帽无论是暖帽还是凉帽,在形制上均有严格的划分,以示等级与身份。

据《清实录》记载,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皇帝对暖帽与凉帽的帽顶装饰作了清晰的规定,以镶嵌不同饰物来区别位份尊卑。其中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入八分公用红宝石顶,不入八分公、固伦额驸、和硕额驸、民公、候、伯、镇国将军及一品大臣用珊瑚顶,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多罗额驸、二三品大臣用起花珊瑚顶,奉恩将军、固山额驸及四品官员用青金石顶,五六品官员用水晶石顶,七品以下官员、进士、举人和贡生用金顶,生员和监生用银顶。

除了在等级上有严格的区分外,暖帽与凉帽在佩戴时还有时间的规定。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凡寒燠更用衣帽。顺治十五年,题准。每年春,用凉朝帽及夹朝衣,或三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为始。秋用煖朝帽及镶皮朝衣,或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为始。”

清宫礼帽不但实用,还兼具审美。礼帽制度随着清代服饰制度的日臻完善,具有别尊卑、明贵贱的功能,是清代宫廷礼仪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猜你喜欢

竹丝礼帽宫廷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小怪兽要礼帽
宫廷珍品——孔府一品锅
绘画的新形式
礼帽先生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宫廷古法白米饭
竹丝镶嵌屏风
竹丝/椰糠有机栽培基质理化性质比较及调节
彬彬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