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莲曲

2019-02-24方华

醒狮国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采莲鱼戏莲蓬

方华

入秋,正是采莲时节。此时若身处江南,赏采莲美景,当是快事。

自古江南水道纵横,湖塘遍布,秋日采莲,也是水乡人家寻常事。接天莲叶间,小舟出没,渔歌互答,玉手如藕,莲蓬轻折,真是满湖风情荡漾,风光迷人。

江南采莲,自古即为文人骚客记叙描述。最早的吟咏,当来自民间。汉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即是一首民歌。

这首民歌,前三句应是领唱,后四句当是和声。可以想象,在哪遥远的原始的天空下,田田的莲叶间传来一声清亮的歌唱,歌声未落,即传来众人的唱和。这样一种热闹的场面,呈现出采莲的情趣,劳动的快乐,以及大自然勃勃的生机。

《乐府解题》上说:“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这种淳朴天然的吟唱,真如天籁。

“莲”和“怜”同音,“莲子”者谐“怜子”也。因此古人常借来表示怜爱之意。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通过优美的诗句,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那密密的莲花丛中,一位女子正一边低头采莲,一边想着心上之人的景况。这样一个场景,多么清纯可人。

欧阳修在一首《蝶恋花》中,也描述了类似的场景:“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景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只是,诗中的主角由民女转换成了臂戴金钏的女子。但“怜子”之爱是不分贵贱高低的。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曾以童年剥莲的顽皮来表现清平的村居之乐。但古诗意中采莲的主角,基本还是那些美艳若荷的女子来担当。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舟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李白的这首《越女词》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采莲女娇羞的媚态,这种媚态,在以大自然为背景,在天然去雕饰的满池荷叶映衬下,显得天然纯朴而不娇作。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读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心想,若把首句中的姬妃改成现代游客,倒是十分扣合。在那些荷花盛开,莲蓬高举的景点,匆匆的观光客们争舟弄莲,一片喧哗之后,往往是狼藉一片,独剩江头月依旧。

王昌龄的另一首《采莲曲》却写得很有意境,是采莲名篇。诗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是一幅美轮美奂的采莲图,主角依然是采莲女。但诗人构思独具匠心,自始至终不让人物正面出现。荷叶与罗裙一色,荷花与粉脸相映。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那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只闻歌声,不见芳影的朦朧意境,实在是优美诱人,引人遐思。

特别喜欢南朝梁国皇帝萧纲的《采莲曲》,虽贵为天子,诗却无庸俗奢靡之气:“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起首二句,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最能引起情思、让人沉浸的特定时间背景。“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则描述了大湖浩淼,莲叶无边的景象。紧接着用写实的白描手法勾勒采莲场面:桨橹摇动,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采莲的小船荷丛穿行,惊起了栖息的白鹭。最有趣味的是末二句的借物写情: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手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既借景含蓄表露采莲女心中之恋,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留念,情韵悠长。

寓居城隅,脚步匆匆的现代人感慨:“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一朵。”其实,在那碧波之上,风中摇曳的莲儿年年为你结籽满房,它从没有错过如水的岁月,我们又何必嗟叹错过美丽的时光。

编辑/林青雨

猜你喜欢

采莲鱼戏莲蓬
九九采莲
采莲曲
不如去采莲
小莲蓬
读迷作品
出淤泥而不染——莲蓬与莲藕
采摘莲蓬
植物占领世界?
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