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儒学核心价值观
2019-02-24谌卫军
谌卫军
读了吴光教授学术论文集《从“道德人文”到“一道五德”》之《重塑儒学核心价值观——“一道五德”论纲》,很受启发,很受激励,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
吴光教授认为,在儒家理论系统中,“道”是集政治、伦理、道德于一体的主宰性观念。它有道路、原则、引导、学问、境界之义。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根本之德,作为人生根本原则、政治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德”指对“道”的体悟、实践,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儒家所论道、德关系实质上是体用关系。
那么,儒家的根本大道是什么?在儒学诸多价值观念中,有没有一个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我认为,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仁”,儒家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的确立,是儒学道德主体性特性的确立。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这是对孔子根本之道的最精辟概括。
“仁”的涵义丰富多彩。其基本内涵,第一是人,所谓“仁者人也”,有道之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第二是德,所谓“仁者爱人”,就是有道者的根本之德在于爱一切人;第三是根本之道,《中庸》引孔子之言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政治的要义在于以人为本。
儒家以“仁”为根本之道的理论主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儒学特质。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就必须承认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宰权,就必须承认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人民。儒学民本思想在君主專制时代是“君以民为本”,但从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后,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即已具有权力来源于民、君是人民请来为民服务的民主启蒙性质。其逻辑的发展必然是从民本走向民主。
“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如何?先儒早有论述,仁与其他德目是体用关系。仁是道之体,义、礼、智、信是道之用。因此,将“仁”作为儒学根本之道是符合传统儒家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的。
关于五常大德,愚见以为,从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最具普世性意义而言,则以“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五常之德”比较恰当。
吴光教授分别阐释了“义、礼、信、和、敬”的含义。并回答了“智”为传统儒学“五常”之一,为何将“智”排除在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之外?他说理由有三:一是强调儒学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文意义,上述“一道五德”更能体现儒学这一特质;二是“智”在传统儒学中主要是指“是非之心”、“知识”之智,可归入知识论系统;三是传统儒学包打天下,当代儒学则只扮演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角色,不能也无须包打天下,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智”的作用已经主要由科学来承担,而不必作为核心价值观念了。
吴光教授还特别指出:儒学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学问,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儒学,处处需要儒学。如政治生活中不同政治力量的和平共处与合作共赢,开创竞争与和谐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谨守仁道,用义、礼、信、和、敬的道德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等等,甚至生老病死,婚丧节庆,都遵循着儒学道德,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表明儒学是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活学问,而非仅存于故纸堆的死学问。
吴光教授的“一道五德”论纲高屋建瓴,推陈出新,实现了传统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儒学焕发活力,让生活回味儒学。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吴光教授先从国家治理层面提出了“民主仁学”,又从公民生活层面提出“一道五德”,探索了儒学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与公民儒学的理论架构,论纲再深化再细化,佐以实践样本,续以总结提炼,可以作为每个公民的人生意义与生活指南。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灵根自植之法,再造文明之道(胡适先生之语: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是中华文化复兴之路。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