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做“地铁上的读书人”
2019-02-24袁浩
袁浩
西汉时期的大学者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德国作家歌德也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习近平总书记则将阅读的重要性总结为“三让”——“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命成长的见证。当一本好书抵达心灵,当渴求真理的读者与“人生之书”相遇,总能激发灵感,带来感动。阅读的力量未必会马上改变现实的模样,却能长久留存内心,润泽心灵,成為人生底色。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人均阅读量与发达国家人均阅读量比起来差距明显。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火车及其他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安静的读书,而在我国,人们在不停地玩手机、刷微博、聊微信,鲜有看书的人。
在此情况下,纪录片《地铁上的读书人》为我们讲述了那些在地铁上读书的人的故事,也让那些常常抱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人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毫无疑问,人是需要学习的动物。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城市里,学习似乎只是校园生活的专利,时间并没有为所有人留出太多余地。果真如此吗?在一项关于“地铁时间”的调查中,不少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有市民放弃自驾,利用每天上下班30分钟乘坐地铁的时间,掌握了法语;有人每天坐3号线,一年里背了一本6级英语词典;还有人用了一年半时间,在地铁里看完了两本俄语教材、一套《约翰克里斯朵夫》、若干本零散小说……他们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
或许有人会说,地铁上的时间是零碎而不完整的,只是为了实现两个点之间的过渡。为了消磨这点时间,有些人便看看手机里下载好的电视剧,有些人用来玩玩游戏、刷刷微博微信,有些人则干脆闭目养神。殊不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地铁上这段被遗忘的时光,同样可以成就读书人。在国际大都市法国巴黎的地铁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捧着一本小巧的口袋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着。事实上,法国每年大大小小文学奖的得主里,有不少原本就是大家身边的邮递员、侍者、工人。时间是公平的,他们的成功,显然与做“地铁上的读书人”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地铁里的时光可以用来发发呆,可以用来玩游戏,也可以用来选择一本书为伴。当下,全民阅读方兴未艾,乘着这股东风,让我们拿起书本,提倡做“地铁上的读书人”,让全社会都充满书香之气。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