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笑声溢出石库门

2019-02-24陈东

新民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戏院滑稽戏石库门

陈东

中国大戏院,新年里向,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第三轮演出,从兰心大戏院移师而来,刚刚合上大幕。毛猛达、沈荣海以改革开放40年为话题的独脚戏,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这种有别于整台滑稽戏、属于曲艺类的说唱艺术,全靠两个搭档默契的演技一唱一和、噱頭包袱收放自如。

自上海开埠以来,这种独脚戏以俗称“九腔十八调”定位。用嬉笑、怒骂、调侃、开涮、谬赞等方式说新闻和坊间传言。独脚戏很考验演员的功力,或东拉西扯评时事新闻,或瞎七搭八讲警世通言。因为话题宽泛,语言生动活泼,基本上流行语(切口、俚语)和方言混搭,几乎就像今天的网络用语加长三角口语。当年的姚慕双和周柏春是独脚戏大师,创作了无数流传至今的经典段落。譬如“宁波英语”、“宁波音乐家”等。

记得1986年,荣毅仁先生带了256名荣氏亲属观光团成员从北京来沪。我当时在市委统战部联络处工作,负责安排接待陪同。邓小平同志在京亲自接见全团后,荣先生很高兴。在上海提出日程安排中的唯一要求是:听“姚周”唱唱独脚戏。我们去请上海滑稽剧团安排,两位老师已退休在家。听说荣先生有请,欣然出山。

据那天一同观看的同志们“爆料”:那次在兰心大戏院里,从第一句开始,那么一位内敛含蓄理性的荣先生全场就没有合过嘴。夫人杨鉴清说他“老长辰光都呒没迭能开怀大笑过了”。荣先生拉着姚慕双周柏春两位的手不停地摇,反复说:谢谢亻那!谢谢侬!今朝夜头太开心、太过瘾头!

培植沪语的土壤十分重要,能听懂沪剧、滑稽戏、独脚戏的观众在上海本土。

这次“毛沈”的年龄和1986年的“姚周”登台那次相当,是巧合吗?是厚积薄发。他们从身边衣食住行变化说起,不要罐头式的笑声要观众会心一笑;结果呢?满场开怀大笑。三轮下来,主创团队和宝刀不老的梁定东老师随行护航不断调整。不容易啊,要点赞!29场,场场火爆。观众几乎都是老中青的合家欢。一起去看的朋友是在沪才十多年的上海人二代,他说能听懂95%。这是一门语言艺术,对放噱头的演员来说希望每个笑点都有回应。培植沪语的土壤十分重要,能听懂沪剧、滑稽戏、独脚戏的观众在上海本土。

2008年独脚戏进入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保护单位明确是上海市黄浦区和浙江省杭州市。从“小热昏”时代,口齿伶俐头脑敏捷的独脚戏演员凭借电台的翅膀(当年的新科技)飞进了千家万户。今天的剧场演出也借力互联网的营销推广,网上开票现场取票。但有一点,全媒体时代的本土语言培养也有全社会责任吧。《石库门的笑声》里一句句:出生证还是“畜生证”?图片还是“肚皮”?新新上海人不会听说上海话,弄出很多“鸡同鸭讲”的笑话。

上海话是这座大都市的声音符号,孩子们的普通话和外语越来越好却越来越不会听说家乡的语言,实在堪忧。许多两会代表委员多次提议,需要采取切实行动来推广沪语了。话都听不懂,怎么会有默契度。理解不了隐喻,何来会心一笑?编剧导演演员需要深入生活,和各阶层的市民多交往才可获得营养和“吸粉”的能力。而政府部门及各行业和全媒体是否能像报公交站名一样,卖力气出招推广沪语呢?小学里唱唱沪语童谣,中学大学学生社团排排“宁波英语”“宁波音乐家”,学着唱唱“罗汉钱”“燕燕做媒”;社区里文艺团队广场舞之外,赛赛“金丝鸟”“为你打开一扇窗”,媒体上多点《沪语新闻坊》《红茶坊》吧。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和元素传承在硬件上已经有了共识,让我们遐想一下“石库门的笑声”依然如故地回荡在魔都的街头巷尾。

猜你喜欢

大戏院滑稽戏石库门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滑稽戏、戏单、漫画——以滑稽戏《活菩萨》及大公滑稽剧团为例
笑的艺术
——谈与时俱进的滑稽戏
上海大戏院三月“重生”
70多岁上海大戏院改建
常州“抒情滑稽戏”的江南诗性文化特色及其发展
话剧《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