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事管理干预在提高院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效果

2019-02-24付娣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9期
关键词:药事药剂科检验科

付娣媛

河南省新安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471800

抗菌药物是临床用药中应用范围最广、品种最多、消耗量最大的一类药物,包括抗生素类、合成抗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等[1]。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多药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2],并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对人体肾脏、肝脏、造血系统、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造成损害[3]。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定、公立医院医疗改革等一系列新医改革政策启动,国家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医学药学科扶植、建立,提出更为严格的药事管理标准,尤其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等规章的推出[4],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应用必须更加规范。为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应用时的选择性压力,我院开展对抗菌药物的药事管理干预,旨在提高院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5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4例,女27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2.9±8.3)岁。566例患者中,呼吸道感染303例,急性阑尾炎手术127例,甲状腺部分/全切术45例,胃肠道肿瘤切除术37例,胆囊切除术33例,腹壁疝修补术21例。纳入标准:(1)意识清楚,可理解、配合调查;(2)无心肝肾脑等系统严重疾病;(3)本次住院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其他抗菌药物。其中283例为我院实施药事管理干预前的住院患者,归为对照组,其余283例为实施药事管理干预后的住院患者,归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药事管理干预措施

1.2.1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在我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由院长担任管理组组长,药剂科、医务科、检验科及各临床科室、护理部和感染管理科等科室的人员构成小组,根据各科室专业分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技术指导、协助和咨询等工作。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培训,定期考核工作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政策法规等的掌握情况。针对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药师,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宣教和培训班,更新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1.2.2 针对抗菌药物建立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5],将其分为三级进行管理,分别为非限制类、限制类和特殊使用类:(1)非限制类:临床长期实践证明药物安全有效,较少影响细菌耐药性,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2)限制类:在安全性、疗效、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价格方面较限制类抗菌药物稍差;(3)特殊使用类:不良反应常见,不推荐随意使用,或者使用时需提防细菌耐药;新上市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1.2.3 建立药师指导机制:临床药师不定期进行查房,并实时为临床提供药学指导服务,参与制定患者抗菌药物用药方案,指导、监督用药情况,及时发现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联系相关临床医师。

1.2.4 提高药学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本院药剂科工作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定期开展培训,端正员工职业观,定期学习、考核《处方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和《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等,提高员工法律意识。

1.2.5 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关于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开展药理知识相关培训,提高临床医师抗菌药物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等药学知识水平,增加其对药物体内过程、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对新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了解[3]。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6]。用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必须立刻停药,并向医师汇报,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对症治疗或调整用药方案。在培训过程中,强调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病原体的培养及药敏度检查,有理有据地使用抗菌药物,从而获得最佳抗菌疗效。

1.2.6 建立不合理用药惩罚制度:每月统计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医师或科室,并对其进行计分,计分与每季度评优评先等挂钩。

1.2.7 加强药剂科与检验科间的合作:应强调药剂科与检验科间合作的重要性。检验科应积极开展关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相关监测并统计、分析所得数据,药剂科根据检验科所提供的数据结合最新文献,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科学的依据。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种抗菌药物为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他啶和注射用头孢曲松,其处方频率(占比)分别为73次(25.8%)、41次(14.5%)、37次(13.1%);观察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种抗菌药物为注射用头孢唑啉、注射用头孢他啶和注射用克林霉素,其处方频率(占比)分别为45次(15.9%)、21次(7.4%)、16次(5.7%)。

2.2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费用的比较 对照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显著高于观察组的72.4%(P<0.05);对照组的抗菌药物费用为(1 423.7±97.5)元,显著高于观察组的(892.8±45.0)元(P<0.05)。

2.3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7%(53/283)、8.8%(25/2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迅速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7],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是防控细菌耐药的主要措施之一[8]。目前我国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中,用药指征不明、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频繁更换和围手术期用药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9]。因此,为规范临床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监控院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药事管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比较了本院对抗菌药物实施药事管理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显示,干预前283例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0%,可能与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呼吸道感染和外科手术病人有关。临床上对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通常针对性不强,而对手术患者常进行预防性用药,且所选取抗菌药物的级别较高,如本研究结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他啶、注射用头孢曲松,均为第3代头孢类。经药事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4%,所使用频率最高的抗菌药物则降为第1、2代头孢,同时抗菌药物的费用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可见,对抗菌药物进行药事管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院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从而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同时,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细菌耐药的风险[10]。

综上所述,实施院内药事管理可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药事药剂科检验科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更年期安全用药四个“药事”需谨记
浅析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医院药剂科量化管理分析
药事管理在地震灾害救援中的作用探讨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科学化和信息化在医院药剂科管理中的应用
大型公立医院联办分院药剂科管理之探索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乡镇卫生院检验科的问题和第三方检验机构合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