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生态移民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019-02-23党宗福郭继君
党宗福 郭继君
摘 要:提高生态移民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对症下药,能够恰如其分且游刃有余地去滋养和锻造不同的孩子;少一点直面训导,多一些情境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像“盐”一样融入情境的“汤”中;少一些急功近利,不直奔结果、不急于求成,不立即下结论、贴标签,相反,多一些温火慢炖,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移民区活德育教育。
关键词:移民区;思想品德;因材施教;情境育人;温火慢炖
古浪县西靖阳光初级中学于2015年秋季新建,学生来自古浪县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边缘欠发达山区,移民搬迁的家庭条件差,家长的思想守旧,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致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学生家庭刚刚从山区搬迁到川区,有的家长忙于家庭建设,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孩子的监管不是由爷爷奶奶担负,就是自我监管。由于农村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且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学生厌学、弃学的情况时有发生。那么,如何提高生态移民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 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不一样,都是“天地间独此一份”,移民区的学生亦然。异地搬迁、重建家园、适应环境、改变习惯等等,让移民区的学生呈现出更多鲜活、复杂和多变的特点。显然,面对这样的一群“异变体”,整齐划一的方式已经无法奏效,更难有长久的力量。唯有根据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才是提高生态移民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应有之举。教师应该“能够运用更多的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轮耕换种,能够恰如其分且游刃有余地去滋养和锻造不同的学生。”
“只有多做点出格的事情,爸爸妈妈才会急急忙忙回来看我。”当我们对异地搬迁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时,老师问一个14岁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干出格的事情时,他这样回答。原来,他的爸爸妈妈忙于“搬迁大计”,根本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和生活,他只好这样“自暴自弃”,以期引起父母亲的注意,希冀换回哪怕一丁点儿的亲情。
面对这样的调皮孩子,教师是采取暴风骤雨的直面教训方式,还是采取因材施教的特殊方式呢?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比如,我们和这个孩子真诚地做朋友,走进他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之所以“做点出格事情”的真正原因,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沟沟壑壑”,在合适的时机对他说:“想让父母亲来看你,很简单呀,不用干出格的事情,好好学习就能做到,直接打电话也能做到……”同时,我们也给这个学生的父母亲做工作,让他们无论多忙,都应该抽出时间关注自己的孩子……渐渐地,这个学生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举止文明了,不再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引发关注。
二、 少一点直面训导,多一些情境育人
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移民区学生具有孤独、自闭、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们是大声呵斥、直面教训呢,还是在柔和的、温润的、灵活的情境活动中潜移默化教育他们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唯有把思想品德教育像“盐”一样融进情境的“汤”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品性和道德的生成才会变得自然而然,学生才会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为使教育的目标这枚鹅卵石更完美,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鉴于此,我们创设了浓浓的新颖活泼的道德认知情境,通过“网上祭英烈”“模拟法庭”“洒扫应对”“日行一善”活动、防沉溺网络主题班队、会全域无垃圾主题班队会、感恩教育主题班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童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优秀童谣传唱”活动、“文明餐桌”活动等等,让孩子们的德性认知与活泼的生活情境融为一体,孩子们在“载歌载舞”的主题情境中得到多重滋养、锻造和提升。
值得提倡的是,这样的情境活动不是盲目开展,不是随意跟风,而是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当下时代特点,结合孩子们的道德生成实际来开展的。比如,2018年夏天,连日干旱,掩盖不住一条坏消息的“冰度”——雨在哪里?水在哪里?这个聚焦这全县老百姓和领导的话题,也出现在阳光初级中学各班的主题队会中——“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等深情的呼喊,让孩子们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严峻性的同时,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也在移民区孩子们的心中深深扎根。
三、 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温火慢炖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家长或教师总是急功近利:当时当地教训学生,要求立即其提高学习成绩,立马改变不文明习惯。这样的“急”换来的是学生的不知所措、教师的无可奈何和效果上的费时低效;这样的“急”是“面目可憎”的,因而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许可”,更谈不到真心实意的喜欢和陶醉。通过实验,我们认为,学校或教师应该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温火慢炖。
比如,一个移民区学生的口音与其他学生不同,为此他有些自卑,但改变口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另一个学生比较自闭,课堂回答问题或集体中说话都比较紧张,而这也不是几天就能改变的;还有一个学生卫生习惯很差,总是乱扔小吃食品袋,也不是“教训一次”就能解决问题的……所有这些,都需要学校和教师慢下来,慢慢观察,慢慢追踪、慢慢比较,慢慢转变,并以此找到可以改变和突破的渠道和方法。
实践证明,当教师和家长慢下来时,学生的一些所谓的“顽疾”正在一点一滴地消失,而好习惯和文明的因子正在萌芽并渐渐定性;一些学生的内心正在慢慢地敞开,向老师敞开、向学生敞开、向社会敞开;一些学困生学习成绩稳中有升,关怀意识、奉献意识,感恩意识、扶贫济困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悄然萌生,其诸多生命建设所必须的基本要素都能得到呵护、唤醒和打开。但愿,移民区学生都能在“呵护、唤醒和打开”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春花.每个漏洞都会找到一个补洞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2):1.
[2]王荣.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月刊,2016(8):14.
作者简介:
党宗福,郭继君,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古浪县西靖阳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