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评价方法研究

2019-02-23成华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供给评价

成华

摘要:农业税费改革后造成农村公共品供给格局的变迁,引起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状况进行了评价。文章对此类研究进行归纳后发现,对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的研究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通过研究农民消费结构间接考察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情况;二是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直接考察公共品投入—产出供给效率;三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考察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主观满意度;四是建立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实水平。

关键词: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

在我国特有的“三农”国情之下,“农村公共品”是相对于农民私人品而言的,是指用于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公共需要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从2000年起,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国家不再向农村提取资源,反而向农村输入资源,并逐步形成了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农村公共品的建设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下,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了解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的状况,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进行了评价。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和分类之后,发现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四个角度对农村公共品供给进行评价的。

一、基于农民消费视角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

农村公共品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如果这些公共品供给充足,农民就不需要私人支付和购买这些公共品或服务;但是如果这些公共品供给不足,农民只能调整消费结构,用私人收入支付和购买。

基于消费视角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的方法是通过构建农民纯收入与农民私人品和公共品消费的线性支出模型,通过数据测算得到农民消费收入的弹性,从而分析出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意愿的弹性和公共品供给是否均衡的结论。采用这种方法,学者们选择农民收入为自变量,以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持、医疗保健支出、交通运输邮电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作为支出变量,建立函数模型来评价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对供给效率。采用这种方法李燕凌(2004),刘文勇等(2008)利用全国性统计数据,通过构建以农民收入为自变量,七大类消费品为支出变量的函数模型来评价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对供给效率。高强等(2008)则将对农民消费收入的弹性计算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问卷调查相结合,对青岛市农村公共品供给进行了评价。李燕凌(2005)还通过构建农民消费结构分析为基础的公共品供给水平评价模型,利用1994~2001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规模及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基于供给效率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

公共品的供给效率也称为整体效率,是指在公共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供给产生的实际效益与一个假设同样投入状况下的最大效益之比。该供给效率可以衡量公共品供给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有效率。由此,对公共品供给的测度问题转变为对投入和产出多少公共品之间的测度。

基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进行评价,学者们采用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这种方法是以决策单元(DMU)的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为优化变量,借助数学规划将DMU投影到DEA前沿面上,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对待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并获取有关决策单元的管理信息。DEA模型不需要实现给定的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仅通过投入-产出的数据即可计算并判断各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效率。由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往往是由多个部门分别决策的结果,基于投入角度的C2R模型非常适用于评价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C2R模型是基于多投入多产出的不同DMU的相对效率评价,还可以规避参数方法的多重限制。

但是,DEA方法也有其缺点。通过DEA模型得出的效率是一种静态的效率,且没有考虑技术的变化对效率的影响。通过Malmquist指数法可以很好地克服DEA方法的这两个缺点。采用DAE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测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静态和动态效率,结果将会更加科学(崔治文,2013;刘天军等,2012;刘其涛,2013)。

对于农村公共品供给绩效不仅要从公共品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还应该考虑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效率。冯英浚等(1995)在DEA方法和费来尔测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二次相对效益评价模型,把各决策单元以往的相对效益作为决策单元基础条件的一种衡量,有效消除了各决策单元客观基础条件的影响,能够合理评价决策单元的管理有效性。徐崇波(2010)利用DEA的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从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两方面来评价了公共品供给效率。

Fried等(2002)提出的三阶段DEA模型能够将影响效率的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剔除,从而得到只反映管理水平的效率值,能够更好地评估DMU效率。邓宗兵(2013)利用DEA三阶段模型对重庆市39个县区2010年的农村公共品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

三、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

借助于农民满意度来考察出公共品供给效率是受到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新公共管理思想将社会公众视为政府的“顾客”, 政府的服务应该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满意“为宗旨。1989年费耐尔博士构建了顾客满意度指数(CSI)以来,以市场导向、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为基本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越来越多地把CSI引入到政府绩效测评考核之中。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应用于研究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是将农民视为农村公共品的“顾客”,因此只有农民认为有用的公共品供给,才是有效率的(李燕凌,2008;朱玉春,2010)。相反,政府認为有用并强制供给的公共品,如果农民认为没有用,依然是无效率的。

(一)虚拟变量分析法

由于满意度是一种主管感受,因此许多学者采用虚拟变量法来分析农民对农村公共品的满意度。采用这种方法,首先需要将农民对公共品的评价进行数据处理,使之满足二元变量的条件(“满意”赋值为1,“不满意”赋值为0),将农民的个人特征因素,如性别、年龄、收入等作为自变量,然后使用Probit或者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例如李燕凌(2008)采用CSI-Probit模型对湖南126个乡镇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各(州)市农民的CSI值进行分类排序比较,同时可以分析影响农民满意度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

采用Probit或者Logit模型等进行农村公共品评价分析基本上都采用二元选择模型,即只有满意和不满意两种状态,不能反映农民对公共品的满意的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者们采用了以下几种分析方法。一是采用了序数法和基数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请农民为农村公共品的满意程度打分,分值范围为0~100,这种评分方法弥补了序数法的不足,也避免了分级基数法赋值任意性的问题,便于分析满意度差异产生的原因(胡华,2011)。二是采用ODM排序选择模型,将农民对农村公共品总的评价分为4个等级(“非常满意”赋值为4,“基本满意”赋值为3,“不满意”赋值为2,“非常不满意”赋值为1),这种方法细化了农民对公共品满意度的评价(许莉,2012)。三是运用模糊评价法,将农民对公共品的评价视为一种主观感觉的模糊描述,通过统计农民对公共品各评价归属于各评价等级的频数构建模糊评价矩阵,将模糊矩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向量耦合,得出各级因素的评分值(王蕾等,2012)。

(二)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的农民满意度进行评估,其优点是可以解决指标信息重叠以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所反映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具有较好的客观性。通过分析可以找出的少数几个主因子来代替原来的多个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公共品对农民满意度影响的大小,从而可以根据农民满意度的优先次序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例如朱玉春等(2010)的研究是将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因素归为两类,一类是农民对各种农村公共品的评价,另一类是农民的个人特征及对政策的评价,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各类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四、基于实际供给水平的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

现有研究表明,公共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作用。农村地区公共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有效供给农村公共品,必须要了解农村公共供给的现实水平。

(一)综合评价方法

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现实水平进行评价,需要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指标体系。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全面性。指标体系要能反映公共品供给的各个方面;二是科学性。指标的定义、分类和技术要有科学合理的依据;三是独立性。统一级次纵向指标之间信息不重叠;四是可得性,所选的指标能够通过公开的统计资料或者合法调查获得数据。根据该原则和农村发展的目标,目前学者们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公共保障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性评价方法的实施关键是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权重才能据此评价和分析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水平。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例如王俊霞等(2008)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来对公共品供给进行综合评价。客观赋权法有因子分析法(叶文辉等, 2009)和熵值法(唐娟莉等,2016)。相对来说,客观赋权法综合了指标的相互关系,通过指标的信息量确定权重,准确度较高。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由于农村公共品分类的模糊性、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性,以及农民对公共品需求的复杂性。在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估时,需要构建一个比较庞大的指标体系,包括能够体现公共品供给的范围、内容和水平的诸多因素,因此操作难度比较大。介于农村公共品供给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关联性,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度的综合评价法来研究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刘典文(2010)采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就是从被评价的样本中确定一个最优样本,并以此为参考序列,通过计算其他样本序列与该序列的关联度,对被评价样本做出综合比较和排序。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到,现有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从消费结构、投入—产出、农民满意度和供给水平四个角度展开研究。从通过测算农民对农村公共品的支出弹性间接考察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状况,发展到通过测算农村公共品投入—产出的效率来直接考察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从评价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主观满意度,发展到评价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客观水平。这些文献为从事农村公共品供给研究的学者,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提供了有意的借鉴。未来的研究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考察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实景气程度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政府相关机构制定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提供参考,促进政府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优化配置结构。

参考文献:

[1]李燕凌.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均衡路径分析及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7).

[2]刘文勇,吴显亮,乔春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08(05).

[3]高强,史磊.青岛市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08(05).

[4]李燕凌,李立清.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2005(05).

[5]崔治文,毛斐斐,周毅.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13(05).

[6]刘天军,唐娟莉,霍学喜,朱玉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的面板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2(02).

[7]刘其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20).

[8]冯英浚,李成红.二次相对效益——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新指标[J].中国软科学,1995(07).

[9]徐崇波.基于DEA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研究[J].财政研究,2010(10).

[10]邓宗兵,张俊亮,封永刚.重庆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06).

[11]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8).

[12]朱玉春,唐娟莉.农村公共品投资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北五省农户的调查[J].公共管理学报,2010(07).

[13]胡华.农村公共产品满意度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10).

[14]許莉.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农户层面的实地调研[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06).

[15]王蕾,朱玉春.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2012(12).

[16]王俊霞,王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性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08(03).

[17]唐娟莉.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评价技[J].技术经济,2016(01).

[18]刘典文.基于灰色关联的农村公共服务综合评价研究——福建省的经验性解释[J].科学决策,2010(0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2016SJB630092)。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供给评价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