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理论下的旅游景区空间营建方法探讨
——以云南泸沽湖竹地片区为例
2019-02-23吴左宾
吴左宾
程 功
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域。因其荟萃了独特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不仅是大自然的天然瑰宝,更是当代人居环境营建的重要典范。迈入“十三五”,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朝阳产业,旅游景区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空间建设发展中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诉求和问题,仍不可忽视,亟待解决。一方面,随着各地旅游景区的快速规划建设,空间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其空间建设更加注重景区场所的文化发掘和精神内涵提升,建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间乃至精神空间愈加成为旅游景区空间资源整合与重构的目标。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旅游景区大规模、低品质的浅层次开发,使得多数景区空间格局构建中缺乏集文化传承、精神感知高度于一体的空间艺术形态表达,景区空间建设同质化、城市化现象严重,常常使旅游景区空间发展形象含糊不清,千区一面的问题日趋严重,旅游景区空间营建特色日渐式微,由此引发的文化危机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意境理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重要审美思想和传统空间营建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旅游景区空间营建中文化传承、精神感知、形象彰显的作用不言而喻。将意境理论引入到旅游景区的空间设计之中,不仅能够增进游客对场所的空间感知,构筑地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而且能够有效引导空间的精神回归,架构精神空间,从而彰显旅游景区空间发展的整体形象,对于解决旅游景区空间形式单一、符号混乱无序、文化特色匮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引入意境理论,在对意境理论内涵及其空间创作的研究基础之上,尝试从意境理论的言意内涵出发,构建空间意境的营建框架,提出相应的营建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当下旅游景区意境空间的营建提供一些思考。
1 意境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1.1 意境理论及其内涵
意境一词,源于王昌龄的《诗格》一文中,“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1]。其理论内涵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论史中著名的“言意之辩”,核心是对“言意关系”的探讨[2]。在传统取象思维的影响下,随着“得意忘象”重要命题的提出,其发展成为较完善的言-象-意的意境理论体系,并得到学界较多的共识,成为之后意境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其后,经由儒家、释家、道家以及文学画论的发展及演变,逐步完善到绘画、诗歌、书法等各个艺术领域,并产生了情景相融、虚实相生的独特内涵。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重要的审美思想,是融汇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更是古往今来文人雅士进行艺术创作的最终追求。近代学者王国维深入探讨了意与境的关系,提出了情景交融、崇尚真切的境界概念[3]。朱光潜、叶朗、宗白华等学者又从情景、情趣、意象等方面对意境理论作了补充性的解释[4-6],进一步丰富了意境理论的内涵。总体而言,意境是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相结合的一种境界[7]。“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1.2 意境空间的创作理念及方法的相关研究
空间是意境外在的物化表现,意境是空间发展的灵魂所在。空间意境是结合空间的功能和结构特征将主体意图深入化,空间创作及表达趋于情感层面的一种境界。意境理论下的空间创作逻辑和方法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古典园林空间中,其营建过程与塑造“景象”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朱建宁认为传统造园中的意境通过立意、意象、意境三者转化,并借助景象塑造来激发游客的意象及意境,产生共鸣[2];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杨云峰等将意境营造方法归纳为主题预设、实景建置、意境深化3个步骤[8];陈晓刚等从园林植物“形、色、香、影、声、文”6种特有气质和品格出发,阐述了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意境营造途径[9];杨玲等则结合典型案例归纳总结了空间分隔、延长路径、设置障碍、借景和意境联想等多种延展和扩张园林空间与意境的设计手法[10];夏宇等提出了意境创作与感知表现为“物”和“意”间的输出、输入和反馈的循环演进模式[11]。此外,其他学者针对不同地域空间意境呈现的层次、方法、表现形式作了深入探讨。其中,李军在传统村落的空间意境研究中将其空间意境的营建过程归纳为意境对象、意境特质、意境传递3个层次[12];李和平等从传承再现、景观营建、场所营造等方面阐述了山地城市空间意境的创作理念[13];张茜等从建筑学视角出发认为意境空间的塑造应该综合空间的限定、组合、体量、尺度、比例、开敞与封闭等,加之空间处理的细节如色彩、光影、陈设、水体、植物等元素[14];王树声等从“道”“舞”“空白”的意境结构出发,论述了其在传统城市空间中的具体表现形式[15]。
综上所述,从研究对象来看,传统的意境空间营建较多体现在古典园林景观空间之中,对于较大尺度的旅游景区空间或城市区域空间的意境研究较为缺乏。从研究方法来看,其呈现过程多是建立在塑造空间“景物”的基础之上,运用自然风景式园林造景、空间特殊经营、比拟联想、内容提示等手法,借助听觉、味觉以及时令气候变化来表现园林空间意境[16],通过“造物”来“达意”,从而实现意与境相通的空间艺术效果。对于园林空间意境的营建逻辑和方法探讨多从意境理论出发来进行归纳和总结,而对于大尺度旅游景区空间意境的营建方法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回本溯源,结合意境理论的本质内涵,探讨旅游景区空间意境营建的方法论不仅能够增进对空间意境塑造的整体认知,而且能够加强对于空间设计及实践的应用研究。将意境理论中言意关系的内在逻辑和旅游景区空间营建过程相互结合,运用其理论内涵来探寻旅游景区空间意境营建的方法策略对于指导高品质的旅游景区意境空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2 旅游景区空间营建的意境理念思辨
旅游景区空间意境作为一种高层次空间审美的体验和高标准空间设计的体现,其相对于文史画论中的意境表达,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旅游景区空间意境的表达是以景区空间为主要出发点和载体进行的空间设计,目的是满足游客物质空间发展的需要及内在精神感知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城市空间的高品质建设发展。和传统园林空间相比,旅游景区的空间尺度较大,与景区周围地域空间格局中的自然山水联系更为密切,同时由于旅游开发的需要,旅游景区在功能组构上要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行为活动的空间需求和相应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求,功能业态组成较为复杂,功能组团如何优化布局建设是其空间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较大的空间尺度、多样化的业态功能等显著特征使得旅游景区的空间意境营建应充分考虑与景区周围地域空间山水环境的联系,突出景区整体空间的布局形态设计,有序布局各个功能组团,优化整体空间的布局形态。从“言-象-意”体系中的层次递进关系来看,其空间意境的创作与“言-象-意”的呈现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二者都包含了“象”(意象)、“意”(意境)的过程,只是“言”的方式不尽相同。不同于语言文字等的描述方式来刻画事物的客观表现形式,景区空间意境的呈现主要是以空间布局作为基调,通过功能布局来刻画空间发展的形态表征,强化空间的整体形态设计,着重对空间发展“形象”的把握和引导。通过塑造空间场所来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感受其意境所在,从而使旅游景区的空间发展达到形神具备、传神得意的艺术效果。
旅游景区空间意境的呈现具有层次性和序列性。空间意境是一个由胸中之竹指导手中之竹的创作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旅游景区的空间立意应是其意境空间创作的基本前提,通过“质的交融”(挖掘、提炼自然和人文环境特质,实现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以此来凝练景区空间特质,建立景区空间发展形象。因此,空间意境的营造过程是以立意为基础的,是一个以意境呈现为最终目的,从主体内心无形的空间形象到有形的环境物化的演进过程。在旅游景区的空间意境创作过程中应先“立意”(表心立意),以此作为指导旅游景区空间意境创作及景区空间发展形象建构的核心理念。其次,通过“象的布局”(以凸显空间发展的整体意象为目的,进行合理有序的空间布局)达到“超象”的目的,以象尽意;通过“形的塑造”(优化整体空间的布局形态,美化、活化“象”的形态,塑造空间布局形态)来强化“象”的“形”,以形会意;最终通过“境的呈现”(借由场所环境使得空间进入者与空间产生情感共鸣,以呈现空间意境)让处于场所中的主、客体之间产生共鸣,领略旅游景区空间的意蕴所在,自得其意。
3 意境理论下的旅游景区空间营建方法
从意境理论中言意的哲理辩证关系出发,旅游景区的空间意境营建过程主要包含立意、超象、塑形、得意等方面的内容,其发展过程是以立意为基础,经由超象、塑形、得意等阶段,借由“质的交融”“象的布局”“形的塑造”“境的呈现”等步骤来逐步展现其空间意蕴,以功能布局、形态塑造、场所再现为营建策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图1)。在空间意境的创作过程中应先“立意”(表心立意),以此作为指导空间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借由“超象”“塑形”“得意”来分别达到以象尽意、以形表意、自得其意的目的,最终呈现旅游景区的空间意境。
3.1 表心立意
融合自然人文基质,凝练空间的发展立意。立意中的“意”内涵为意境理念,主要是指营建主体对空间发展核心内涵的归纳及其思想观念的投射。营建主体应对空间环境特质进行提炼、融合,进而提出空间发展的意境理念。与古典园林空间意境不同的是,旅游景区由于所涉及的空间范围较广,其意境理念需要紧密结合地域空间的自然山水环境,体现景区及其周围地域空间的环境特质。加之其功能业态较为多元,使得旅游景区的功能分区多样,相较于古典园林空间中以景物或景观单体的内容展示、形态设计等方式来表达意境,其空间意境体现在核心功能的组织以及整体布局形态的塑造等方面。风景名胜区不仅是自然景观与人文胜迹的宝库,同时也是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人居环境[17]。把握、解读基地重要的环境特征,融合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环境特质,是主体进行空间立意的首要基础。旅游景区中的环境特质可能包括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具有地域特征的地形地貌、极具优势的代表性经济产业等。在进行主体立意之时,应该结合主体对于景区空间的主观精神感知与客观物质空间环境,高度归纳两者的实质内涵,融合统一,凝练空间发展的立意,共同描绘“胸中之竹”。以云南泸沽湖景区竹地片区空间规划为例,其滨临泸沽湖畔,是泸沽湖景区的北侧门户区域、重要的交通节点,在《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30)》和《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景区详细规划》中定位为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北部的旅游集散中心,以景区管理、旅游服务、接待和运动休闲功能为主。同时,作为玉龙雪山风景区乃至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担着区域游客集散、旅游服务、摩梭文化展示等重要职能。竹地片区四面环山,规划范围约450hm2,含草海、中海和小海3个湖泊水域(水域面积为98hm2),包括汉、彝、摩梭3个民族自然村落以及周围坝子、浅山地带。其中,向北望向摩梭氏族神山——格姆女神山,区内山-林-村-坝-湖的自然景观格局相得益彰。在竹地旅游景区空间发展立意中,从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出发,提炼出了“山”和“舞”的环境特质(图2),并以此作为竹地空间意境的发展理念,将自然环境特征抽象转化为物质空间以体现人文环境特质,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图2 空间营建理念示意图
3.2 以象尽意
有序布局功能组团,凸显空间的布局意象。在空间环境特质交融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地形地貌特征、民族特色文化等环境特质,通过景区核心功能布局凸显旅游景区空间的布局意象。超象中“象”即为物象、意象的意思,在旅游景区空间意境营建中则是指空间意境塑造的核心内容与主要对象,具体的方法为依据基地环境中重要的自然和人文基质,合理选择核心功能组团的位置,有序布局其他功能组团。围绕核心功能组团,架构空间整体发展轴线,打造高感知度的“文化空间”乃至“精神空间”,引导空间的精神回归。如在竹地片区空间布局中,以面向格姆女神山献舞为寓意,在格姆女神山制高点的正南向区域布局摩梭文化演艺核心功能组团,以功能布局“尽意”(图3)。同时在空间布局中充分尊重地形地貌及其人文环境,靠山组团采用覆土建筑、生态小组团的方式与格姆女神山进行衔接、过渡,进而融为一体(图4),使建筑有机地消隐在山体环境之中,增强了游客北望格姆女神山的空间感知。
3.3 以形会意
强化开敞空间设计,塑造空间的可意形态。优化旅游景区的整体空间布局,进一步美化、活化“象”之形。“形”的深层次含义为事物的形式美特征和规律,而在旅游景区空间意境营建中主要是指塑造对象的空间布局形态。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形态设计应以空间布局为基础,注重旅游景区的开敞空间设计。在功能用地布局的基础上,对景区中的开敞空间进行梳理、加以设计,通过契入绿化廊道、植入具有地域特征性景观等手段,以此连接、打通、修复景区空间的绿网系统,形成较为连续的绿色生态活力网络。以连续的、富有层次变化的绿色景观廊道、特色景观节点来强化空间的形态表征,增加空间形态的整体可意性。在竹地片区的布局形态塑造中,以绿廊和水泡景观等开敞空间的设计达到“会意”的目的。各个功能组团由绿廊和水泡有机划分、相互分隔,形成生态组团,从而组织与架构内部空间环境。借助绿廊暗喻摩梭舞者灵动的肌体,依托山体坝地、海子湖泊延展绿廊,突出舞者的形象之美。同时从竹地空间环境中提取水泡的元素,并将其嵌入绿廊之中以活化空间布局形态(图5)。
图3 功能布局示意图
图4 与格姆女神山相融的覆土环境意向图
图5 形态塑造示意图
3.4 自得其意
营建基地场所环境,再现空间的发展意境。其中,得意中“意”的内涵为意蕴、意境,是指空间进入者与场所环境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内心所感受的空间意蕴。意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感受的空间[18],空间意境的呈现是人、景、情三者有机互动的结果。空间的性格与氛围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虚实关系的处理[19]。建筑肌理作为空间布局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肌理的虚实变化是刻化城市空间性格、营造城市空间氛围的维度之一。同时,场所作为重组人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方法,通过场所效应即人与环境的相互反馈调节机制,可以使人的情感与所处环境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形成特定的情感意识。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角度审视基地空间环境,结合建筑的功能,推敲、完善建筑空间肌理的布局排列形式、围合方式以及疏密程度,塑造节点建筑及建筑组团的环境风貌,营建场所环境,进而再现其空间意境。在竹地片区的空间意境呈现中,应通过场所环境的营建使游客感受景区空间意蕴,进而“得意”。功能不同建筑亦有不同的肌理形式(图6),使整体空间肌理疏密有序,富有层次变化。同时在摩梭文化演艺中心创作中以格姆女神山为原型,围绕广场布局层层看台,形成层层转山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演艺广场引入水系,借山环水绕之意,营造出面朝神山、濒临圣水的空间氛围,使山、舞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再现了转山祈舞的空间发展意境(图7)。
4 结语
空间是文化表征的根本[20]。空间意境是高层次、高品质空间设计的体现,创造文化空间乃至精神空间是旅游景区空间营建的目标所在。意境理论作为我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指导我国传统艺术创作的重要思想。不可否认,将意境理论融入旅游景区的空间发展之中,对其空间营建中的文化传承、精神感知、形象彰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章借鉴了我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理论,从意境理论的内涵出发,在分析旅游景区和古典园林的空间差异基础上,认为旅游景区空间意境的营建方法与古典园林空间意境中采用的自然风景式园林造景、空间经营、比拟联想、内容提示等手法有所不同,结合旅游景区较大的空间尺度、多样化的业态功能等特点,初步构建了以立意、超象、塑形、得意为营建内涵的空间意境发展框架,探讨了表心立意、以象尽意、以形会意、自得其意等旅游景区空间意境的营建方法,并以云南泸沽湖竹地片区为例展开了旅游景区空间意境的营建探索,以期资鉴当前我国特色旅游景区的空间发展与建设。
图6 场所再现分析图
图7 空间布局示意图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