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好心是不够的
2019-02-23
做事情,光有一片好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和方法。想做事,还要会做事,做成事。
朋友的儿子进入了青春叛逆期,不太遵循父母为他安排的“人设”,时不时要对着干。朋友苦口婆心,软硬兼施,恩威并举,还不时祭出“中国式家长”最爱说的那句口头禅: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丝毫不怀疑他们对儿子的爱伟大而无私,也确信他们一定是为了孩子好。但从逻辑上讲,主观上的好心不代表以此为出发点要求子女去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好心不一定能办成好事。更多时候,“我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道德绑架,是一种情感暴力,也是最让人反感和无奈的一句话。
《庄子·外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停歇下来,鲁国国君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用酒宴招待它,演奏“九韶”之乐供它欣赏,以“太牢”作为膳食给它吃。面对这些,海鸟却头晕目眩,忧愁悲苦,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在这个故事里,鲁国国君对海鸟难道不好吗?他用了他认为最隆重、最高级的礼遇来对待它,但这一切并不是海鸟需要和喜欢的。结果事与愿违,好心办成了坏事。
还有个故事叫“帮蝶破茧”——有人看到正在奋力破茧、挣扎欲出的蝴蝶,觉得它好可怜、好艰难,便拿了一根小树枝把茧弄破,让它直接飞出来。结果,蝴蝶无力地拍打着翅膀,不一会儿就掉在地上死掉了。由于外力帮忙破茧,小蝴蝶的翅膀没有因此得到锻炼,这个人想帮它谁料却害了它。
在日常的交通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很多时候,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想为群众办一些实事和好事。但有一些看上去很好的政策措施,实施后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惹得人怨言纷纷。比如,有的公路和桥梁实行免费通行,导致车辆剧增,严重拥堵,公众出行消耗的时间成本远远超过免费节省下来的那点经济成本;很多地方为了爱老敬老,向超过一定年龄的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免费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优惠,然而这样一来,在上班高峰期,不少老年人为了买菜、晨练甚至听保健品讲座,也要和学生、上班族一起挤公交,围绕“该不该让座”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还有些城市在重大活动期间对市民乘坐公交、地铁和轮渡实行免费,结果造成高峰期地铁站、公交站人满为患,公共交通运行几乎瘫痪,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对这些并没有达到好效果的“好心”之举,公众无力拒绝,很多专家基于理性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因牵涉群众利益,要一举废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好心没办成好事,最根本的原因是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缺乏深入调研,不太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或者没有很好地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太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或者考虑欠周到,没有全面权衡利弊,导致出台的政策措施要么不接地气、难以落实,要么执行变异、租值耗散。管理部门的一番好意、工作人员的一片苦心往往没能换来好的反馈,吃力不讨好,群众不领情。
随着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阶层多样化和利益诉求复杂化,行业管理和社会治理越来越难了。很多理论上很完美的想法,实施起来却漏洞百出。因此,管理部门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大包大揽,合理划分事权,基层能做好的事就让基层做,群众能办好的事就让群众办,“让听得见枪炮声的人做决策”。决策要做到科学民主,重大决策要建立在扎实的调查和严谨的分析之上,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真心求智于民、问计于民。要学会将心比心,懂得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要慎施于人。
做事情,光有一片好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和方法。想做事,还要会做事,做成事。
一介书生,两鬓染霜;
三余读书,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净;
七言八语,九行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