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2019-02-23向炜
向 炜
(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党校 ,重庆 400084)
1 引言
近年以来,重庆三峡库区的各区县都在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美丽乡村文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笔者认为,三峡农村大力发展美丽乡村,要结合三峡乡村实际,把三峡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其中,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2 重庆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 挖掘保护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镇风貌
重庆三峡库区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与适度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三峡历史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的独特作用,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万州区罗田镇可围绕古道文化实施旅游开发,在古镇老街建设“川盐古道博物馆”,在用坪村打造“古村落观光游”,联合龙驹和利川谋道,策划实施“渝鄂古道体验游”,串珠成链、整体推出,做足古道旅游文章。云阳县集本土特色饮食、云阳茶、酒文化开发、道教文化传承、龙脊石的传说、休闲娱乐、文创产品等为一体,开发一系列具有云阳本土民风民貌的产品。奉节诗城文化渊源流长,李白、杜甫等诗人在奉节留下上万首诗,留下了众多的三国文化遗址。奉节突出“历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诗歌文化、三国文化等资源,打造“三峡之巅”核心品牌。
2.2 建设特色文化小镇
近年来,重庆三峡库区集特色农业、历史文化、乡村旅游为一体沿长江旅游带,打造特色文化小城镇。涪陵建设“涪陵1898榨菜文化小镇”,位于江北街道韩家村3组和二渡村1组,占地约380亩。以“榨菜风情中国味道”为主题,内容包括博物馆、文化广场、非物质文化街区、主题江湾公园等。万州大周镇将建设成为全国首个三峡科教亲子特色小镇,突破了传统以三峡旅游观光及农业为主的规划设计定位,将当地的自然景观,产业布局、百姓生活、人文旅游相互融合,以当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示范基地为启动引擎,打造亲子科教主题园。另外国家发改委公布《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包括江津区四屏健康疗养型城镇、奉节县白帝文化民俗型城镇等都在建设中。
2.3 建设美丽文化乡村
近年来,重庆三峡库区都在建设美丽文化乡村。忠县以传统村落、农家庭院为节点,以大树、小桥、水系、湖泊等为点缀,以农民群众和城市游客为主体,构建“七彩大地”的印象与魅力。奉节县争取资金6480万元改扩建98个村公共服务中心,按行走里程在1.5 km内的标准,建设“1+19”模式流动养老服务站,解决农村老人居住分散、出行困难等问题。万州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打造国道、省道、县道等道路沿线特色景观,结合乡村旅游,大力推进“一路一景”建设,让乡村更加美丽。
2.4 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新的乡村文化阵地
重庆三峡库区在每个乡镇建立“新时代讲习所”,利用农村院坝、田间地头、文化大院等,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乡村振兴战略。涪陵区在有条件的乡镇,开展优秀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讲解,推出家训馆,展示当地优秀家风家训。江津区依托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乡贤家庭设立“乡贤堂”。奉节县建设一批了“乡情陈列馆”,加强三峡库区的传统服饰以及艺术品等乡村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万州区在乡镇和村社宣传栏定期公示和展示先进典型事迹。长寿区推广“图书馆+”创新服务,依托卫生院、村卫生室,探索建立“悦动书吧”。巫山县广泛开展以“富裕院落、宜居院落、善美院落、和谐院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院落”建设,建设幸福渝东门户。
3 重庆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1 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
与城市相比,重庆三峡库区农村基层的群众文化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缺乏、活动难以实施等许多问题。库区广播电视系统的由于复杂的地理条件,不少区县在广播系统建设方面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农村广播系统没有村村到社。部分迁移城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三峡工程建设时期被拆除后,因为新的建设成本的上升而没有重建,导致部分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农民的节日文化演出失去了舞台,新的城镇文化中心功能没有正常发挥。这一问题在奉节、云阳、开州、万州、巫山等地都普遍存在。
3.1.2 乡土文化日渐被边缘化
三峡曾孕育神秘的巴山文化、巫山文化,创造了秀丽的水文化、瑰丽的诗词文化,以及丰富的民俗宗教文化等,留下了大笔的传统文化遗产。但是,延续几千年的重庆三峡库区乡土文化目前有逐渐消失的危险。三峡地区前期发掘的诸多文物还只是简单地保存,缺乏相关的文化学研究;乡村地带对三峡文化的面貌、典型符号不见了,文化提炼“缺核少魂”。三峡的纤夫是一道古朴的风景,在峡江上为求生存,他们用汗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原始的纤夫号子、纤夫痕迹等文化再也找不到了。消失的传统文化还有三峡皮影。历史悠久的三峡皮影是一种传唱性的民间传统戏剧,在巫山县骡坪镇、官渡镇等和其他乡镇广为流传,如今也在慢慢消失。在不少区县,文物保护简单为“实物保存”,没条件没能力研究,对文物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涵义说不清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忠县置县史长达2300多年,有被誉为“一部地下二十四史”的中坝盐文化遗存,但近年演绎打造“忠文化”现象。
3.1.3 乡村文化建设有急功近利的现象
近年来重庆三峡库区打造乡村文化融合发展时进入误区可能让项目陷入困境。乡村文化本是致富为民的好事,却在各种资金的一拥而上中,逐渐迷失了方向。有的打着乡村文化旅游幌子走进乡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套取国家农业项目、国土项目资金。有的辛辛苦苦打造出一个景区,却没人参观。有的收了一定门票,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有的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十几年过去未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建设中急功近利,脱离了实际,违背了市场发展规律。
3.1.4 乡村文化产业人才不优
乡村振兴背后却是人才瓶颈,人才不足将影响三峡库区的乡村振兴是否具有活力和自我造血功能。重庆三峡库区的农村文化产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才,尤其缺乏基层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型人才。调查发现,库区有的区县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缺乏;库区的乡村中年轻人才流失严重,80%在外打工,因此在三峡库区的一些村很难看到20~40岁的男性,而30岁左右的女性也非常少见。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库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3.1.5 乡村文化产业开发不足
库区的文化消费力不足,文化市场有待培育。库区文化休闲服务业,仅仅停留在初级层次,处于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水平,技术含量、文化含量较低。有的乡村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明显不足,并没有如宣传资料所称,能有让游客尽兴的丰富项目。一些游客去了后的评价是,不仅娱乐项目简单,而且服务质量差。有的农村特色旅游商品街建设几近空白,直接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量。
3.2 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2.1 条件相对较差
重庆三峡库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三峡库区农村经常出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水土流失严重。库区大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工业支撑三峡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三峡库区的农村5户及其以下的散居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4 km2,耕地质量较差且水利不配套。与重庆主城、渝西比较条件相对较差,这就决定了农村农民发展美丽乡村文化难度极大。
3.2.2 乡村文化缺少建设资金
现在重庆三峡库区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但是政府资金也是有限。2017年,三峡库区的奉节人均GDP3.39万元;巫山人均GDP2.44万元;云阳人均GDP2.56万元;丰都人均GDP3.12万元,大大低于全国的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万元。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政府无法做到全包全揽、面面俱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僧多粥少”的现象。重庆三峡库区的大部分是大山区,农民每年收入普遍不高,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资金不足,重庆三峡库区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建设进展比较缓慢。
3.2.3 农村空心化现象仍然严重
重庆三峡库区劳动力外流也是普遍现象,或十室九空,或家皆老幼。在村庄空心化背景下,农村资源大量外流,文化建设的内部承接主体缺位,村民对文化建设参与热情和参与度低,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农村的农家书屋,竟有超过80%的农民不感兴趣。许多农民不读书、不读报、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是一种普遍现象。人少弃荒成了美丽乡村文化发展的直接障碍,导致乡村文化风景的消失和文明资源化枯竭。
3.2.4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仍需要政策支持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合作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5方面19条政策措施,明确了在库区农村扶贫开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受援方包括重庆三峡库区的15个区县。当前重庆三峡库区美丽乡村建设,也需要中央、市级政府在规划、建设、资金等方面对重庆三峡库区特殊情况作政策的特殊支持。
4 重庆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4.1 以建设长江文化遗产长廊为契机,全面展示三峡乡村文化遗产
重庆三峡库区要以三峡博物馆为龙头,以巴渝文化、长江三峡文化特色博物馆为支撑,利用库区较为集中的古民居、古建筑群,加快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三峡历史文化景区集群;加快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重庆)基地和三峡数字博物馆建设;加快实施巫山龙骨坡公园、丰都小官山古建筑群公园、奉节白帝城公园、万州天生城大遗址公园等三峡后续文化遗产开发建设,全面构建重庆三峡文化保护体系,把三峡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融入长江周边的美丽乡村建设,建立非遗演示馆,扶助演示馆向村民、游客开放。加快实施三峡地区自然生态与山水文化、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诗歌文化、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等系列项目开发,切实加强对三峡乡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建筑、民宅、古树名木等的保护,加强乡村文化、原始风貌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使其成为最具比较优势的三峡乡村文化特色。
4.2 以“农业+文化+旅游”融合为主线,打造三峡乡村文化旅游新景观
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综合体市场是未来发展趋势。重庆三峡库区要发掘农村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如果说文化是“根”,乡情是“叶”,那么景观则是产经视点“花”。要积极推动“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生态三峡里注入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元素。大力开发民俗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综合体开发的集锦芬草、复古再现、原地浓缩等模式,加快发展渝东北三峡风情乡村生态旅游带,用文化引领村庄规划、农村建筑设计、农村园林景观等的系统工程;以“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用文化旅游提升农业价值。
4.3 以丰富产品业态为抓手,打造三峡文化农业
围绕三峡土特产资源和传统工艺,深度挖掘包装文化旅游特色产品。要以“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民房变客房”,探索出一条农旅、农文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依托三峡高山、森林等特色资源,活化古街区、古乡镇、古村落等文化遗址遗产,积极开发农趣体验类、民俗文化类、民间工艺类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打造一批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民宿、森林人家、休闲农庄和农家乐集群。将农产品开发为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商品,健全生产、销售网络体系,促进乡村文化旅游消费。
4.4 以乡村“农业节”“民俗节”活动为依托,打造“美丽乡村名片”
三峡库区要完善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创新举办菜花节、海棠花节、民俗文化节、美食节、梨花节、玫瑰花节、桑葚节、荷花节、柚子采摘节等特色乡村旅游节会,打造“美丽乡村名片”。比如2018年万州区举办首届三峡乡村旅游文化节,武陵镇举办海棠花节,旨在推进大三峡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得到了大三峡区域各区县的积极响应。云阳县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并开展了传统农耕文化的人工收割和现代机械工业的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比赛以及挞谷子体验活动。近几年来,涪陵罗云乡、江津永兴黄庄等大力发展油菜产业并举办油菜花节,促进旅游建设发展。巫山连续12年举办了中国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巫山未来将继续推动三峡沿江和重点景区景点红叶观光提档升级,通过2-3年的大力培育和保护,实现三峡“季季有红叶”,将三峡红叶打造成美丽中国名片。
4.5 以乡村“文化铸魂”为核心,全面提升乡风文明
美丽乡村建设要达到的效果是“四宜”:宜居、宜业、宜游、宜文。重庆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乡魂”是“乡风文明”。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重庆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自然生态智慧、传统歌舞、服饰、建筑、村民行为特征和生产技艺、社区协调机制,自发地形成了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村规民约。要构建重庆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的乡愁文本与“天人合一”的田园景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